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1 题号:181906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要任务。工匠工匠精神的产生基础,工匠精神是对工匠所具备的品格和精神境界的一种拓深与发展,工匠在不同时代发生着内容与种类的变化,其具备的精神品格也随着时代变革而有着创新性发展和传承。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需要我们去思考:

首先,放眼全世界,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战略性行业,企业要想发展和成功,必须精益求精,公司要提升品质与声誉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

其次,工匠精神不仅是工作态度和个性修养,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手工业时代,工匠面对物品的改造时并非天然具备优势,工匠需要聚精会神去控制这种自然力,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就让工匠能够在劳动过程中的某个时刻与劳动客体达成一种平衡和融合,从而实现主客体的内在统一。

再次,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工作态度和人生境界源自工匠对自身工种的高度认可,并将之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方面这种认同来自工匠依靠技术技能决定生活物质基础,一方面这种认同来自工匠对自身所具备的技艺特长的自豪感和心理满足,在这样的认同基础上就能做到敬业乐业,而不是单纯将职业作为工具和手段,而是作为人生目的和价值的实现。

最后,要守住自身的核心价值和产业优势,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并在不断创新中拓展深度和广度,去适应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产品质量、效率、动力等方面的变革。

(选编自《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内涵、要素和路径》)

材料二:

202011月,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向广大劳动者发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倡议,这既是对工匠精神时代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全体劳动者提出的重要要求:

弘扬工匠精神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协同联动,共同参与。以现实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探寻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显然,在工匠文化缺失的社会环境里,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实践是很难得到有力精神支撑的。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需要创设与之相适应的良好文化氛围,要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的认可中蒙得爱大的生命力,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摒弃陈旧落后思想,正确认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重要性。克服传统观念中的刻版印象,树立对于新时代工匠职业的正确认识,客观地看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区别,二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工作的属性不同。凝聚社会共识,重新审视工匠的作用和地位,很多人认为工匠只是技术工人,而并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领域的广泛性,即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具有工匠精神。还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宝贵文化资源,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将工匠事业的魅力和价值彰显出来,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以工匠精神涵养社会风气,由此推动我国各领域事业的发展。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制度化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发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发能人才激励政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发能培训,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要提升发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尽管近年来我国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但仍存在进步的空间。当前,发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待遇较低,这是年轻一代传承工匠精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要推动实现制造业强国,发展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夯实先进制造业人才基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人才得到相应的价值回报。要完善技术人才激励政策,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引导各单位合理制定奖励机制,鼓励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作为。要探索建立相关的条例制度,加大对技能要素和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尝试,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方式原则,满足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时代诉求。

2021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的艾爱国说: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弘扬工匠精神是对工作平等和劳动尊严的真正认同、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在全社会树立榜样风范,形成崇尚大国工匠之风,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劳动者系能感受到发展的机会,获得应对未来挑战的机会。榜样的力量对于工匠精神的弘扬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要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选取案例,发掘大国工匠、名师巨匠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同时也应将时代奉献者身上所具有的爱岗敬业、意志坚强、踏实专注、无私奉献的品质加以传播,向人们展示立体、生动、清晰的劳动者精神。倡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使劳动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确保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拥有同等的社会尊重感,摒弃好逸恶劳、幻想一夜暴富的投机行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中的价值选择问题的根本前提,因此,只有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真切地感受到尊重与厚待,工匠精神才能得以真正地实践。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已然来临,弘扬工匠精神要创新思路、路径与方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进行宣传和推广。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技能大赛”“大国工匠”“聚匠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关注和支持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新时代宣传工作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守好舆论主阵地。利用新媒体高效开放、互联互动、实时共享的特点,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特质进行传播。传播的载体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网页、宣传栏等形式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工匠精神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及时转变工作方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弘扬工匠精神更易于满足人民的情感需求,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对于专注、专业、专心的职业风尚的认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并带动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选编自《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及弘扬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业劳动者只要聚精会神去控制这种自然力,就能够在劳动过程中的某个时刻与劳动客体达成平衡和融合,实现主客体统一。
B.工匠对自身工种的高度认可,并将之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造就了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工作态度和人生境界。
C.正因为对新时代“工匠”职业有了正确认识,克服了传统观念中的刻板印象,人们能够客观地看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区别。
D.我国要想实现制造业强国,发展创新型国家,就要注意引导各单位合理制定奖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匠做到敬业乐业,不但依靠技术技能决定生活物质基础,而且来自对自身所具备的技艺特长的自豪感和心理满足。
B.国家、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显然,在工匠文化缺失的社会环境里,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实践是无法得到有力精神支撑的。
C.因为全社会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真切地感受到尊重与厚待,工匠精神得以真正地实践。
D.在当前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推广形式多样,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让宣传效果更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
B.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C.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
D.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
4.《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礼记·大学》中的“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些对于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的阐释,其精神内涵在新时代仍然适用。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当下应该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我国粮食生产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存在触目惊心的餐饮浪费现象。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造成如此惊人的餐饮浪费,原因有多方面。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使得当今的大多数国人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感。如果将餐饮浪费现象分为“集体性浪费”和“个体性浪费”的话,个人或家庭浪费占很大比重。轻易地浪费来之不易的餐饮食品,核心因素是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式微或断裂。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参与家务劳动,不懂得食物的来之不易。

制止餐饮浪费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不健全。餐饮浪费既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治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在我国现行诸多法律中均体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但这些规定比较分散,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

国人的“爱面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餐饮浪费行为。一些集体性用餐不是以人为本,不考虑能否吃掉,而是以讲排场、争面子、讲攀比为主,唯恐客人对宴席菜品有怨言。这一文化基因既增加了主办者的经济负担,更加剧了餐饮食物的浪费。

让每一个人学会尊重劳动,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对食物心存敬畏感,是制止餐饮浪费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全社会的劳动教育,增强人们对劳动和食物的敬畏感,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优秀传统,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首要任务。

在道德教育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健全制止餐饮浪费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补充。现实表明,仅仅依靠道德力量,还是无法有效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尤其是一些浪费行为严重的发达国家,法治就成为重要治理手段,如美国2019年推出《食品日期标签法案》,法国在2016年推出的《反食物浪费法》。从这一点看,我国除了加强劳动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制定一部类似《反食物浪费法》的专门法律,以刚性的制度约束来依法整治“舌尖上的浪费”。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和调动市场业、社会组织、社区民众的多元力量,尽快形成一套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长效机制。推动政府部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治,切实杜绝家庭、社会的餐饮浪费行为。

(摘编自陶希东《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采取系统性综合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家庭中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餐饮浪费的原因之一。
B.造成餐饮浪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有法律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惩戒。
C.加强劳动教育,对劳动和食物心存敬畏,是杜绝餐饮浪费的首要任务。
D.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德治、法治并举,以法治为主,全社会共建共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指出存在的现象,然后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第一段列出了具体的数据,既论证了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又引出了下文对原因的分析。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三段提出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三种方法和措施,三者角度不同,各有侧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讲排场、讲攀比为主的“爱面子”文化加剧了餐饮食物浪费。
B.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我国还缺少专门的法律和刚性的制度约束。
C.对于以法治理餐饮浪费的做法,美国和法国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D.为整治“舌尖上浪费”,我国已形成一套共建共治的长效机制。
2022-07-26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长尾理论阐释的是丰饶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丰饶世界。这里所说的稀缺丰饶,主要是指消费者的选择权。长尾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从单纯依靠规模经济逐步转向范围经济,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需求,推动需求分布曲线逐渐从头部向尾部移动。长尾理论具有小众化、去中心化等特点,消费者的选择权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保障,传统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的按需定制、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取材于杨晓宏、周效章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目前情况下,纸质图书仍是图书馆主要馆藏。图书馆纸质传统资源采购主要依据借阅册数分布、图书大类分布等数据。山东某公共图书馆一年内图书借阅记录统计显示,16.1%大类图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81.1%,是该图书馆采购的主要对象。而对于需求量相对较少的文献,公共图书馆主要采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寻找资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多层次、复杂的信息需求,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为宗旨的图书馆联盟的出现,突破了成员图书馆之间存在的数据异构异源和平台建设差异,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国公共图书馆基本设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根据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纷纷在边远地区、贫困乡村、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社区书屋等,在此统称为民间图书馆。从长尾理论来看,公共图书馆是头部,民间图书馆是那根长长的尾巴,依靠众多细小的力量满足广泛的阅读需求。

民间图书馆延长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城市,形式各异的民间图书馆活跃在社区文化中,为社区群众服务。如徐大伟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读者只需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即可带走选中的图书,但需在读完之后将书转赠他人。湖南杨光勤举全家之力在其老家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创办乡村图书馆自强图书宬,藏书近5万册。开办15年来,天天开馆。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北永安村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与上级资助的农家书屋合并后,举办春节联欢会、母亲节婆媳春游等活动,鼓励读书学习,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并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申请到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逐步建立了18个家庭阅读点。这些阅读点成为乡村图书馆的末梢神经,在当地点燃了荧荧文化火种。

民间图书馆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适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填补了服务内容的不足,为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空间,长尾效应正在扩大延伸。

(取材于傅宝珍、张磊、李镜媛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二八定律中的20%和80%未必是确数,前者指向收益比重,后者指向产品比重。
B.长尾理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发展、数字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C.二八定律的基本假设是,受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的限制,企业追求范围经济。
D.长尾理论带来了新认识,在二八定律看来不值得投入关注的变得值得投入关注。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二八定律”的一项是(     
A.许多企业在诸多产品中着力打造能代表品牌形象的“拳头产品”。
B.人们在工作中用大部分精力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处理琐碎事务。
C.小说作者常以“二分写实,八分加工”创造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
D.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基本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汉语读写交流。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人口密度,我国图书馆的分布呈现出由西部到东部越来越多的特点。
B.民间图书馆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C.“自强图书宬”促进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长尾效应。
D.如“末梢神经”般的家庭阅读点,在社会的细微之处发挥着文化影响力。
4.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如图”空缺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短头家庭阅读点民间流动图书馆乡村图书馆
B.头部民间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点
C.头部乡村图书馆民间图书馆家庭阅读点
D.短头民间流动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点
5.“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分别对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
2024-07-20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副行长雷切尔·凯特曾表示:“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报告《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由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横扫澳大利亚约20%土地的山火,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 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各类损失保守估计为50亿美元。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属于“敏感脆弱”型产业,大自然的任何变化都会波及农业生产,这使得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处于“同一安全体”之中。具体而言,气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粮食供给层面,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全球变暖导致的旱灾频发,不仅导致农业灌溉用水日益短缺,也因水分的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的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而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侵蚀,加重土地盐碱化,造成庄稼枯萎或粮食质量下降。同时,气候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易诱发虫害等次生危机。此外,出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在粮食歉收时,产粮国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粮食政策,这威胁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完整。

其次,在粮食获取层面,气候变化弱化了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导致其粮食购买力下降。判断一国粮食安全与否,仅从供给端考察远远不够,还需关注获取端。 因为即便全球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但如果国民无法获取,则仍将被视为粮食不安全。连续干旱或特大洪涝的暴发易使农民一年的耕种毁于一旦,没有可供外销的粮食,其经济收入必将受损,进而削弱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最后,在粮食使用层面,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水质的破坏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将降低大米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造成潜在的公共健康问题。气候变化造成的次生灾害还会将病菌带入田间地头,诱发食源性疾病。在缺乏先进粮食仓储设施的农村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加重了当地的粮食损失,弱化了灾后粮食自我补给能力。

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气候灾害频发增加了国际社会到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的难度。

2022年年初,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恶劣天气事件致使经历者加速衰老。

极端天气致衰老加速的结论来自一项对猕猴的长期研究。2017年,这群居住在圣地亚哥岛的猴子经历了4级飓风“玛丽亚”,灾后虽然大部分的猴子都幸存了,但有2.75%的猴子死亡。研究人员抽取幸存者的血液,做了全面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从分子层面加速了猕猴的衰老。经历飓风后,它们免疫细胞4%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炎症基因表达水平大幅升高,与蛋白翻译、蛋白折叠、免疫应答等相关的基因则被抑制了。其中,一种被称作“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得最为严重,活性下降了50%。这类基因不仅能促进细胞中蛋白质生产的正常运作,还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自然衰老过程极其相似。研究者称,与未经历“大风大浪”的同类相比,这些猕猴平均老了两岁(大致相当于人类的7~8岁)。

衰老源于压力。研究人员推测,极端天气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亲友生命的掠夺,可能让这些曾经无拘无束的猴子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它们内心的惶恐、焦虑不断放大,免疫系统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因而“一夜白头”。类似的命运是否会在人类身上发生?研究者不禁对此充满了担忧。毕竟,猕猴和人类在生理、行为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人类的“天气焦虑”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天气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交通拥堵,导致了大面积的“心理创伤”。虽然人人都会衰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衰老速度都是相同的。一段负面经历——比如经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双碳”行动,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而努力;另一方面,据预测,至少到21世纪中叶,气候将继续变暖。面对无法避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亟须在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方面加强部署和应对。

(摘编自王颖《极端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多拉魔盒”一词源自希腊神话,喻指灾祸的源头,文中用来指极端天气在全球多地频频出现。
B.“敏感脆弱”形容农业生产非常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产量衰退和滑坡,诱发粮食危机。
C.“零饥饿”的意思是消除饥饿,确保食物安全,改善营养状况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天气焦虑”属于“心理创伤”的一种,指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天气时产生紧张不安的烦躁情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旱灾致使农业灌溉用水短缺,水分加速蒸发会降低土层的含水量,破坏土壤肥力,加重土地盐碱化。
B.极端天气对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造成冲击,削弱了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C.经历飓风后幸存的猴子血液中“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得最为严重,说明它们会患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D.人们在经历极端天气事件后,心理压力增大,就会引起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极端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一项是(       
A.许多茶园从丘陵走向平原,其土壤成分的变化让茶叶品质和味道与以前有很大不同。
B.中美洲地区频频出现飓风,伴随强风、暴雨,给各国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400亿美元。
C.气候干旱引发蝗灾,导致东非、西亚等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重创,粮食产量大幅减少。
D.加拿大某地高温破纪录后,当地居民对天气事件的焦虑水平平均增长了约13%。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11-13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