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3 题号:181934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文】故枸木必将待檃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中华书局版)


【注】①檃栝(yǐn guā):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②矫饰:饰,同“饬”,整治。③扰化:驯服教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地一项是(     
A.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B.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C.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D.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河:在古代特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师法:老师和法制,这里指老师的教育和法制的治理。
D.“然后正”中“正”与“正襟危坐”中“正”都是端正的意思。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文通过正反对照、反复设喻,阐述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B.《性恶》选文中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性本恶,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
C.《劝学》选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说理透彻。《性恶》选文在阐释相似道理时,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D.《性恶》选文指出人本性是恶的,想要向善那更要加强学习,这和《劝学》一样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人后天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向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作者荀况)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明而行无过矣          同“智”,智慧
B.而闻者               清楚
C.非能                       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D.而神明自得            自己感到满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曲中规                                   皆出于此乎
B.吾尝终日思矣                         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C.而寒                                   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D.无爪牙                                以师旅
3.下列句子中,与“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一句句式相同的是(     
A.今以钟磐置水中B.异乎三子者之撰
C.验之以事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方面展开论述。
B.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
C.用“骐骥”“驽马”论证自身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专心致志才是学好的关键。
D.选文运用大量的排比与对偶,文章气势充沛;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深入浅出。
2024-05-02更新 | 1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陆澄)问:看书不能,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利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

1.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涂黑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文中“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两者词义相同。
C.文中“廓清”,与下文“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甲文“永不复起”中“复”与乙文“不复挺者”中“复”词义相同,都是“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在思想上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5.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
2023-12-14更新 | 1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子路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荀子·子道》


材料二:

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己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注】①爱:指徐爱,王守仁的弟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奋于A言者B华C奋于行D者伐E色知F而有G能者H小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趋”指小步快走,是一种向尊者,长辈、宾客表示恭敬的礼仪。
B.“语”指告诉,与《琵琶行》中“琵琶声停欲语迟”中的“语”意义不同。
C.“惟”指只,只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中的“惟”意义相同。
D.“躬”指亲自,与《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中的“躬”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长江在源头水小得只能浮起酒杯,但是到了渡口地区,如果不避开大风就无法横渡,这都是下游水变大的缘故。
B.徐爱认为一边要强化认知,一边要强化实践,只有这样知与行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C.王守仁认为有一种人懵懂无知,所以需要先认知,才能去实践;另一种人全凭主观猜测,因此需要明确实践,才能有真正的认知。
D.王守仁认为“古人”将知与行分开的做法是错误的,容易导致终身无法实践,无法获得真正的认知,因此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2)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
2023-11-23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