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3-03-02 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对于世代定居一处的中国人来说,家已经不单单是人的聚集,而家乡,也不再只是和人有关的记忆,从小接触过的所有东西,包括土地上的山水草木,都嵌满了我们深深的情谊,也正是这种踏实和依靠,在劳动人民心中埋下了叶落终要归根的种子。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三

中国社会在传统历史的主体时间段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在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的乡土之地拥有深厚的情感。乡土情结让中国人安土重迁。《论语·里仁》中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列子·天瑞》中说: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离开家、离开家乡总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在古代,很多中国人终其一生也不会离开几里地大的范围,是纯粹意义上在某处固定的土地上生活。这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中国人对的依赖和依恋。

(摘编自王立刚《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历史文化渊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据亲属差序不断向外扩大,媳妇、女婿都可以包含其中。
B.乡土社会中,因为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所以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C.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是很难读懂的。
D.农业社会中,人们都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和乡土的深厚情感。
2.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人的“家”的内涵,字里行间流露着文化自豪与自信。
B.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中西方家庭社群功能不同,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同。
C.材料二由当前较火的电影引出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进而论述了中国人的恋根情结。
D.材料三用引证法,论证了农业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3.下列说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更多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大多选择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
B.王安石远离故乡宦游他乡时,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C.都说带有土气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其实,带有泥土气息的传统才是我们与世界竞争的本钱。
D.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这种不流动性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滞后的封闭性。
4.请结合前两则材料谈谈中西方家庭存在哪些差异?
5.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你认为当今中国的家庭文化与材料所体现的传统家庭文化相比会有怎样的变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茉莉

江志强

岛,孤零零地悬在大海深处。驻扎岛上的只有八个兵。班长兼炊事员老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

给养船半个月来岛一次,送来米面粮油、书报杂志,还有兵们的信。北归之时,给养船就把兵们写的信捎走,靠港后寄向祖国各地。每当此时,兵们总是齐刷刷站成一排,朝着给养船的航向敬礼。

平日里,兵们也像在陆地上一样,出操、训练、读报、唱歌、唠嗑、巡逻,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写信。每次寄出的信都厚厚的、鼓鼓的。单薄的信封,似乎载不动笔尖下流淌的河。

对这八个兵,基地首长格外牵挂,数次捎话过来:岛上还缺啥?尽管提!于是,班务会上,老黄组织大家讨论:咱岛上还缺啥?

两名新兵压低声音说:缺网……

老黄笑了:没网,也要守岛。没网,也能活着。继续想……

一个老兵嘴里蹦出一个字:土。

字说到了每个兵的心坎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

只是,兵们没向首长提出来。部队运力有限,若非紧急情况,甭给首长添麻烦。

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

老黄在值班室的地上铺开几张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土摊开:正宗的东北黑土!

士兵们围着黑色的土,长时间盯着没抬眼。他们把手伸向了土,轻轻地揉搓着,眼里溢出明亮的光。

接下来,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小吕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他带来的土呈褐黄色,是那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土。

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这下,岛上的土丰富起来——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

这么多不同的土,如何存放?老黄的意思是融在一块儿。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

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

又一个春天来了。老黄决定,在土里栽一朵花。

送给养的战友很给力,给岛上送来一小包茉莉花种,还有一个精致的花盆。花盆呈长方形,外壁雕着一幅国画,空白处有四个遒劲的字——江山多娇

士兵们高兴坏了,围着花盆看个没完。

先别急着高兴。送给养的战士说,首长说了,要是能把茉莉花养活,嘉奖你们!

原来,这个花盆是基地首长特意送的。首长听说了兵们和土的故事。只是,首长有些担心,茉莉属娇贵花种,在岛上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

六个月之后,首长上岛视察工作,看到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端详兵们的脸,首长眼里写满敬重:同志们辛苦了!

首长感慨道: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听着首长的话,兵们被海风吹得皲裂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

这个故事,是我的二舅、故事里的班长老黄讲给我听的。二舅从军十三年,守过六座大大小小的岛。最让二舅得意的是,他和战友们居然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活一株茉莉。

二舅对我说,自他退役后,那座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已经换了六茬兵。只要回乡探亲,战友们总会把一包家乡的土带到岛上,不仅用融在一块儿的土种植茉莉,还种菜、种树。

二舅退役时,行囊里有五枚军功章,还有一个烟盒般大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来自岛上的中国土

那晚,倾听二舅的回忆,我似乎听到茫茫大海上传来的涛声。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21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地首长格外牵挂守岛战士,数次捎话“岛上还缺啥?尽管提!”既说明基地首长爱兵如子,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班务会上,老黄面对两名新兵的“无理”要求“缺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有没有网络,作为一名士兵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
C.土是生活常见的事物,守岛兵们将不同颜色的土融合成“中国土”,寓意丰富,既有实际意义上的不同地方的土,也有战友们深情融合的意味。
D.老黄退役时,行囊里既有军功章,还装有来自岛上的“中国土”,这个细节使老黄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对军旅生涯的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第三、第一人称叙事,两种人称叙事手法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叙述既客观、全面又灵活自如,同时也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B.小说讲究点面结合,既有对老黄、首长个人的刻画,也有对守岛士兵、送给养的战士的总体描绘,点面都刻画出了他们的伟大情怀。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得人物群像更加生动鲜明。
D.“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与标题相呼应,本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具有深化主题的意味。
8.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
9.小说多次写到的“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文】故枸木必将待檃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中华书局版)


【注】①檃栝(yǐn guā):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②矫饰:饰,同“饬”,整治。③扰化:驯服教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地一项是(     
A.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B.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C.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D.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河:在古代特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师法:老师和法制,这里指老师的教育和法制的治理。
D.“然后正”中“正”与“正襟危坐”中“正”都是端正的意思。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文通过正反对照、反复设喻,阐述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B.《性恶》选文中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性本恶,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
C.《劝学》选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说理透彻。《性恶》选文在阐释相似道理时,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D.《性恶》选文指出人本性是恶的,想要向善那更要加强学习,这和《劝学》一样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3.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人后天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向善?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砌:台阶。
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用一个“别”字领起全词,点明伤感之由,发出怀人之音,抒发离情。
B.下片借用典故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仰望天空雁阵,期盼亲人音信的愁苦形象。
C.这首词辞藻华丽,想象奇特,尾句把离恨比作春草,生动形象表达了愁情。
D.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
16.有人评价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全词中的神来之笔,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