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3-01 3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对于世代定居一处的中国人来说,家已经不单单是人的聚集,而家乡,也不再只是和人有关的记忆,从小接触过的所有东西,包括土地上的山水草木,都嵌满了我们深深的情谊,也正是这种踏实和依靠,在劳动人民心中埋下了叶落终要归根的种子。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三

中国社会在传统历史的主体时间段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在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的乡土之地拥有深厚的情感。乡土情结让中国人安土重迁。《论语·里仁》中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列子·天瑞》中说: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离开家、离开家乡总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在古代,很多中国人终其一生也不会离开几里地大的范围,是纯粹意义上在某处固定的土地上生活。这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中国人对的依赖和依恋。

(摘编自王立刚《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历史文化渊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据亲属差序不断向外扩大,媳妇、女婿都可以包含其中。
B.乡土社会中,因为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所以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C.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是很难读懂的。
D.农业社会中,人们都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和乡土的深厚情感。
2.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人的“家”的内涵,字里行间流露着文化自豪与自信。
B.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中西方家庭社群功能不同,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同。
C.材料二由当前较火的电影引出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进而论述了中国人的恋根情结。
D.材料三用引证法,论证了农业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3.下列说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更多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大多选择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
B.王安石远离故乡宦游他乡时,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C.都说带有土气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其实,带有泥土气息的传统才是我们与世界竞争的本钱。
D.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这种不流动性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滞后的封闭性。
4.请结合前两则材料谈谈中西方家庭存在哪些差异?
5.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你认为当今中国的家庭文化与材料所体现的传统家庭文化相比会有怎样的变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茉莉

江志强

岛,孤零零地悬在大海深处。驻扎岛上的只有八个兵。班长兼炊事员老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

给养船半个月来岛一次,送来米面粮油、书报杂志,还有兵们的信。北归之时,给养船就把兵们写的信捎走,靠港后寄向祖国各地。每当此时,兵们总是齐刷刷站成一排,朝着给养船的航向敬礼。

平日里,兵们也像在陆地上一样,出操、训练、读报、唱歌、唠嗑、巡逻,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写信。每次寄出的信都厚厚的、鼓鼓的。单薄的信封,似乎载不动笔尖下流淌的河。

对这八个兵,基地首长格外牵挂,数次捎话过来:岛上还缺啥?尽管提!于是,班务会上,老黄组织大家讨论:咱岛上还缺啥?

两名新兵压低声音说:缺网……

老黄笑了:没网,也要守岛。没网,也能活着。继续想……

一个老兵嘴里蹦出一个字:土。

字说到了每个兵的心坎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

只是,兵们没向首长提出来。部队运力有限,若非紧急情况,甭给首长添麻烦。

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

老黄在值班室的地上铺开几张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土摊开:正宗的东北黑土!

士兵们围着黑色的土,长时间盯着没抬眼。他们把手伸向了土,轻轻地揉搓着,眼里溢出明亮的光。

接下来,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小吕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他带来的土呈褐黄色,是那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土。

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这下,岛上的土丰富起来——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

这么多不同的土,如何存放?老黄的意思是融在一块儿。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

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

又一个春天来了。老黄决定,在土里栽一朵花。

送给养的战友很给力,给岛上送来一小包茉莉花种,还有一个精致的花盆。花盆呈长方形,外壁雕着一幅国画,空白处有四个遒劲的字——江山多娇

士兵们高兴坏了,围着花盆看个没完。

先别急着高兴。送给养的战士说,首长说了,要是能把茉莉花养活,嘉奖你们!

原来,这个花盆是基地首长特意送的。首长听说了兵们和土的故事。只是,首长有些担心,茉莉属娇贵花种,在岛上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

六个月之后,首长上岛视察工作,看到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端详兵们的脸,首长眼里写满敬重:同志们辛苦了!

首长感慨道: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听着首长的话,兵们被海风吹得皲裂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

这个故事,是我的二舅、故事里的班长老黄讲给我听的。二舅从军十三年,守过六座大大小小的岛。最让二舅得意的是,他和战友们居然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活一株茉莉。

二舅对我说,自他退役后,那座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已经换了六茬兵。只要回乡探亲,战友们总会把一包家乡的土带到岛上,不仅用融在一块儿的土种植茉莉,还种菜、种树。

二舅退役时,行囊里有五枚军功章,还有一个烟盒般大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来自岛上的中国土

那晚,倾听二舅的回忆,我似乎听到茫茫大海上传来的涛声。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21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地首长格外牵挂守岛战士,数次捎话“岛上还缺啥?尽管提!”既说明基地首长爱兵如子,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班务会上,老黄面对两名新兵的“无理”要求“缺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有没有网络,作为一名士兵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
C.土是生活常见的事物,守岛兵们将不同颜色的土融合成“中国土”,寓意丰富,既有实际意义上的不同地方的土,也有战友们深情融合的意味。
D.老黄退役时,行囊里既有军功章,还装有来自岛上的“中国土”,这个细节使老黄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对军旅生涯的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第三、第一人称叙事,两种人称叙事手法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叙述既客观、全面又灵活自如,同时也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B.小说讲究点面结合,既有对老黄、首长个人的刻画,也有对守岛士兵、送给养的战士的总体描绘,点面都刻画出了他们的伟大情怀。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得人物群像更加生动鲜明。
D.“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与标题相呼应,本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具有深化主题的意味。
8.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
9.小说多次写到的“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宰相不得用人而委员外差遣,近臣不专受责而求令录封章。”又言:“宰相若贤,当信而用之;非贤,当择而任之。奈何置之为具臣而疑之若众人也!”帝其论。帝闻语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参知政事李昉微诵白居易《七德舞》词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帝闻之遽起曰:“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帝以早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寇准独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二府入,准乃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帝以问沔,沔顿首。于是切责沔,而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帝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帝虑大理、刑部吏舞文深刻,乃置审刑院于禁中,置详议官六员。凡狱上奏,先达院印讫,付大理、刑部断覆以闻,乃下院详议,申覆裁决讫,以付中书省行之。其未允者,宰相复以闻,始命论决。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B.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C.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D.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章,古代大臣向皇帝上奏机密事的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B.“帝韪其论”的“韪”意为“认为……正确”,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韪”意思不同。
C.万乘,常用来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D.“顿首谢”的“谢”意为道歉,与《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中的“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锡上言批评宋太宗身边的人都迎合奉承,致使宋太宗因功业而自满。实际上无论在法律施行还是救灾、用人方面,宋太宗都做得不够好。
B.宋太宗问侍臣自己与唐太宗相比怎么样,李昉没有直接回答,却诵读白居易的《七德舞》直言进谏,宋太宗承,认自己确实比不上唐太宗。
C.宋太宗想包庇内侍侯莫陈利用,赵普据理力争,指出不按照法律诛杀此人,就会破坏国家法律,后果严重,宋太宗不得已同意处决。
D.近臣都将干旱与蝗灾的出现归于天命,只有寇准认为与执法不公有关,宋太宗为之一度非常生气,后来他了解到详情,重用了寇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若贤,当信而用之;非贤,当择而任之。
(2)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
14.宋太宗在防止相关官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行俳体

钟 惺

虚船也复戒偷关,枉杀西风尽日湾。

舟卧梦归醒见水,江行怨泊快看山。

弘羊半自儒生出,馁虎空传税使还。

近道计臣心转细,官钱曾未漏渔蛮。


【注】①弘羊:桑弘羊。汉武帝时受到重用,总管天下盐铁,以善理财著称。②馁虎:饿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便是未曾载货的空船,只要过往江上,都要“湾”舟等待官府检查。
B.梦醒思归见水,江行快看山,都显示出了停泊江上的闲适与惬意。
C.征收车船税的桑弘羊之类的人物,竟然大半出自主张薄税敛的儒家。
D.这首诗内容虽然十分严肃,却能即事兴发,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谐趣。
16.本诗的尾联讽刺意味浓厚,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剧作问世,一些观摩会、座谈会便接踵而至,“大师”“绝唱”“高山仰止”“辉煌史诗”的扑面而来。对文艺家来说,这样的景象早已;一部新作出炉,一批充满阿谀奉承的评论文章便蜂拥而上,“力作”“经典”“流芳百世”的重磅评语数不胜数。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批评的萧条则会让社会滑向黑暗。曾有学者反思,何以 20 世纪早期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的生动局面?应归功于当时尖锐的文艺批评、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不再有拾遗补阙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曲的洞彻和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种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的关乎命运、心灵、情感、民族和未来的人生哲学。“优秀的文艺批评,不仅是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文化的一颗良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时间拿着手机沉迷于网络世界,“低头族”们常常会感觉脖子僵硬、肩膀酸痛、头晕目眩,这很有可能是患上了颈椎病。(       ),程度严重还会压迫神经,出现四肢麻木的情况,甚至导致瘫痪。

有一项关于颈椎病与久坐时间以及体育活动时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显示:处于坐位姿势的时间以及处于坐位姿势低头的时间和颈椎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颈椎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另外,长时间保持久坐的姿势还会导致腰酸背病,容易压迫腰椎间盘,增加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率。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颈椎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B.颈椎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C.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会受颈椎病的影响
D.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会受颈椎病的影响
22.根据材料,请用三个动宾句概括出降低颈椎病发病率的措施,每句不超过8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则全”。关于“直”与“曲”,古往今来争论不断。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压缩语段  衔接与排序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自我定位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