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末 2023-01-24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士人阶层的人格精神和审美标准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与西方古代社会结构不同,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是由一种特殊“释式平衡”的结构方式支撑的,整个社会就像中国特有的衡器“秤”一样:它的一端是庞大的秤盘(宗法社会),而另一端是比重极小的秤杆梢(皇权)。要使这极不匹配的两极实现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它们之间加上一个秤砣,即士人阶层。由于上述具有根本意义的结构性要求,所以中国的士人阶层具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它的内在质量极大,有能力凝聚整个社会形态中各个阶层共同的根本利益;换成常用的说法就是“内圣”。二是它对整个社会结构的调节幅度极大;既可以代表宗法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制衡皇权,反过来也可以代表皇权控制各级宗法社会,就像秤砣可根据体系平衡的需要而在秤杆上大幅度移动一样;换成常用的说法,这种功能就是“外王”。与士人阶层的上述特质相适应的,是它的审美方式也同样具有对内和对外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园林、文学、艺术、服饰、饮食等一切文化手段而建构、维系士人阶层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二是士人阶层的审美方式和标准对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各社会阶层都有普遍的影响。这里我们只以室内陈设艺术为例来说明问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室内陈设是一门综合性和文化密集型的艺术,所以它对上述特质的表现也就较之其他门类的艺术更为突出和直接。在室内陈设中,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是通过书籍、书画楹联、文玩古董、盆景、文具、茶具、琴棋具等众多器物及其相互组合配置的艺术方法而表现出来的。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为例。我们知道,大观园中每处居所的庭园景物、艺术风格,都是与具体居住者的品格气质、审美风范相互协调映衬的,而曹雪芹对潇湘馆的描写,也正是为了突出林黛玉颖慧孤高、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潇湘馆突出的特点,在于庭园内清幽雅洁的景致与室内环境的统一。《红楼梦》中曾反复描写潇湘馆园景,如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而这种幽曲的庭园空间和景物风格又进一步延伸到室内,以此表现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间。在中国士人文化中,竹子以其苍翠挺拔的姿质而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宋明以后,这种象征意义在文化艺术中的运用更为普遍,例如明代初年著名儒臣方孝儒《友筠轩赋》描写庭园间的竹景与居室主人的胸襟及文化生活的关系:“惟青青之玉立,俯漪漪之轩构。憩乐矣之幽情,处蔚然之深秀。苍雪洒乎凉飙,绿荫蔽乎清昼。……或弹棋而雅歌,或解衣而脱巾,或焚香而啜茗,或联句而鼎真。《红楼梦》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没有过多地铺陈潇湘馆室内的器物用具,而是除了点明藏书甚丰,只是反复强调其室内空间和艺术风格与庭园的沟通协调,甚至写明这屋连窗纱也是一色翠绿,这显然是为突出居住者过人的才识和高洁的人格。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对居住者人格理想的表现是比单纯的造景技艺更高的审美层次。

(摘自王毅《中国古典居室的陈设艺术及其人文精神---从“大观园”中的居室陈设谈起》)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文”的特点,也讲究“雅趣”,即表现知识与高雅的文艺修养,诸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竹林玄谈、曲水流觞等,这样的审美情趣,只有在园林里才能充分展开与发挥。文气氤氲的大观园是小说人物生活及赋诗作画之地。儿女们在此结社吟诗、弹琴下棋、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给这些天真烂漫的儿女们抹上了一层诗的色彩,也给她们的性格涂上了一层诗的气质。这种气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如林黛玉在平时似乎是个病恹恹、行动恼人、小心眼的林姑娘,可是在大观园里作诗时,她完全成了另一个林姑娘,不仅宽厚从容、豁达开朗,而且,在赞美湘云的诗写得好时,“又叫好,又跺足”,神采飞扬。当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时,她或弄梧桐,或和人说笑,然后“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她是那样的俊迈、潇洒,一派才子的风采!黛玉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摆脱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现实世界,沉醉到诗的境界中,沉醉到艺术创作中,只有在那里,她才可以获得精神饥渴的满足;只有沉到精神世界之中,才可以找到光明,她是大观园中唯一的必须在诗中寻找人生乐趣的女儿。难怪刘姥姥进潇湘馆,见到“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要说:“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摘编自曹林娣《园林风花雪月——陶铸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士人阶层的人格精神和审美标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B.士人阶层在调节社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平衡宗法社会和皇权之间不可或缺的阶层力量。
C.林黛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潇湘馆清幽雅洁的景致与室内环境的统一表现出来。
D.远离现实世界的大观园为红楼儿女们提供了充分展现自身性格的舞台,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人阶层的审美方式蕴含着这一阶层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因此,它对其他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潇湘馆的庭园幽深静谧,能够表现出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间,同时竹子孤高脱俗的特点也是她自身形象的写照。
C.方孝孺《友筠轩赋》描写庭园间的竹景:“惟青青之玉立,俯漪漪之轩构。”潇湘馆的居室风格与居室主人的精神一脉相通。
D.林黛玉借竹倾诉心事:“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可见竹子对林黛玉的性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眄庭柯以怡颜”,都是借园中草木来寄托自己的高洁之志。
B.北宋时期大臣苏舜钦被罢职闲居苏州时,有感于沧浪之水“濯缨”“濯足”的意趣,遂购地筑园,于水边建“沧浪亭”。
C.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山林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D.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草木繁盛,种有俗名为“女儿棠”的西府海棠,符合宝玉同情、体贴女孩子,好簪花弄粉的性格特点。
4.两则材料都以林黛玉为论据,其论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描绘探春所居住的秋爽斋的室内陈设:“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请结合材料内容,据此分析探春的形象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长河落日圆。何满子(一丈青的孙子)跟周檎,在郑整儿和荷妞那里吃过晚饭,踏着夕阳西下的霞光,沿运河边纤夫踏出的小路回村去。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汽。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四棚,蝈蝈在豆丛干和南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何满子的胳臂上还将着个小饭篮,那是替荷妞给老木匠郑端午送饭;老木匠郑端午那块瓜田,正在他们回村的半路途中。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原本只有一亩;另外那三分,是老木匠郑端午带着郑整儿和荷妞,一冬一春挑土垫出来的。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然而,他的瓜从不丢失。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究。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与同行结怨、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白天,他一个人孤独寂闷,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拔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何满子跟着周檎来到老木匠郑端午的瓜田地边,突然站住了脚,说:“檎叔,你替我把饭篮送过去吧。”

“为什么?”周檎感到奇怪。

“我不敢过去。”何满子说,“一到瓜田,干爷就得让我吃瓜,不吃得肚儿滚圆不让我走。”

那你就放开肚量吃吧!”周檎笑道,“瓜吃多了撑不着人,走两趟小水就泄空了。”

何满子摇头说:“干爷种瓜,是为了挣出一年的嚼谷,我怎么能糟害他老人家呢?”

“好个懂事的孩子!”周檎很感动,提着篮子走向瓜棚。瓜棚里没有人,他向四下喊道:“郑大舅,端午大舅!”瓜田一角的沙冈上,有个女人答话:“把饭篮挂在瓜棚横梁上吧!你舅舅吩咐,叫你赶快到他船上去,他们老哥几个在那儿聚会。”

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

周檎知道,她是舅舅柳罐斗的情人云遮月,一位每年入夏到运河滩走村串庄唱京东大鼓的女艺人。

“满子,你自个儿敢回家吗?”周檎向瓜田地边扬手问道。

“我陪云姑奶奶坐一会儿,你走吧!”何满子跑过来,“要是我睡着了,你把我背回家去,我跟你睡。”

周檎答应一声走了,何满子就跑上瓜田一角的沙冈,在云遮月的身边仰巴跤躺下来。

(有删改)

文本二:

品读《蒲柳人家》

穆雨彤

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工程,当时也是和长城齐名的。北起涿郡(今北京通州),南到余杭(今杭州塘栖)。有诗云:“天地悠悠,运河泱泱。雪浪千里,云樯八方。浩荡无匹,奔流最长。”如今随时代转动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蒲柳人家》作品的主题正如恩格斯写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所写:“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刘绍棠曾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 20 世纪风貌,为 21 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 20 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我想,他做到了——在“刘绍棠现象”余热不减的今天,越走近他,便越能感受到古人所言“蒲柳之姿,松柏之质”的真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夏日运河黄昏图,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情感浓郁。
B.“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这表明云遮月是一位音色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家。
C.小说并没有刻意表现,而是把普通百姓的生活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且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印象深刻。
D.《蒲柳人家》虽是小说,却用散文化的笔法,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描绘了出来。
7.关于文本一中郑端午这一人物的集中记叙介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端午有精湛的匠艺,又擅长耕种,聪明能干,精益求精,传承了传统匠人的精神。
B.郑端午的瓜从不丢失,和他与人为善的品格有关,也表现了运河岸边的民风、民情。
C.小说没有对郑端午的真实面貌作详细介绍,主要通过有限视角展示他的性格特征。
D.小说寥寥数笔,如论家常,却将郑端午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刻画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8.何满子这一人物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蒲柳人家》的主题是“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宰相不得用人而委员外差遣,近臣不专受责而求令录封章。”又言:“宰相若贤,当信而用之;非贤,当择而任之。奈何置之为具臣而疑之若众人也!”帝其论。帝闻语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参知政事李昉微诵白居易《七德舞》词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帝闻之遽起曰:“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帝以早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寇准独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二府入,准乃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帝以问沔,沔顿首。于是切责沔,而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帝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帝虑大理、刑部吏舞文深刻,乃置审刑院于禁中,置详议官六员。凡狱上奏,先达院印讫,付大理、刑部断覆以闻,乃下院详议,申覆裁决讫,以付中书省行之。其未允者,宰相复以闻,始命论决。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B.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C.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D.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章,古代大臣向皇帝上奏机密事的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B.“帝韪其论”的“韪”意为“认为……正确”,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韪”意思不同。
C.万乘,常用来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D.“顿首谢”的“谢”意为道歉,与《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中的“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锡上言批评宋太宗身边的人都迎合奉承,致使宋太宗因功业而自满。实际上无论在法律施行还是救灾、用人方面,宋太宗都做得不够好。
B.宋太宗问侍臣自己与唐太宗相比怎么样,李昉没有直接回答,却诵读白居易的《七德舞》直言进谏,宋太宗承,认自己确实比不上唐太宗。
C.宋太宗想包庇内侍侯莫陈利用,赵普据理力争,指出不按照法律诛杀此人,就会破坏国家法律,后果严重,宋太宗不得已同意处决。
D.近臣都将干旱与蝗灾的出现归于天命,只有寇准认为与执法不公有关,宋太宗为之一度非常生气,后来他了解到详情,重用了寇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若贤,当信而用之;非贤,当择而任之。
(2)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
14.宋太宗在防止相关官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行俳体

钟 惺

虚船也复戒偷关,枉杀西风尽日湾。

舟卧梦归醒见水,江行怨泊快看山。

弘羊半自儒生出,馁虎空传税使还。

近道计臣心转细,官钱曾未漏渔蛮。


【注】①弘羊:桑弘羊。汉武帝时受到重用,总管天下盐铁,以善理财著称。②馁虎:饿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便是未曾载货的空船,只要过往江上,都要“湾”舟等待官府检查。
B.梦醒思归见水,江行快看山,都显示出了停泊江上的闲适与惬意。
C.征收车船税的桑弘羊之类的人物,竟然大半出自主张薄税敛的儒家。
D.这首诗内容虽然十分严肃,却能即事兴发,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谐趣。
16.本诗的尾联讽刺意味浓厚,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