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9 题号:181943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在于对文学的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有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

在马可·爱德蒙森的心目中,理论应该能被反驳,应该具备“使文学充满活力的潜能”。而一旦将文学视为“难以驾驭的能量”,理论就会滑向“焦灼的单线思维方式”之中,就会威风凛凛地对文学实施“驱逐、压制、带倾向性的颂扬、代价惨重的辩护”。

苏珊·桑塔格对理论的抵制表现在她对阐释的独特分析和评价中。她坚决反对对艺术进行阐释,认为阐释是一种概念化的活动,即从作品整体中抽绎出思想,使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同化于文化。阐释背离了艺术的特征,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破坏。

在所有关于理论的讨论中,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乔纳森·卡勒的一句名言最耐人寻味:“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按照常理,常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基本道理,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是,卡勒却提出“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常常是常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评家”的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更加确证了自身的这种特质: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一种推测探究的动能。

在当前反思性语境下,我们试图提出“理论的文学性”命题,以化解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恢复理论的信誉。“理论的文学性”这个命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理论的文学性在场。文学与理论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理论是关乎文学的,但是理论一旦形成,就可以超越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言说方式。理论既可以以文学为言说对象,也可以以自身为言说对象。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这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理论文本的生成中,文学性不单是文学的特点或品质,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借助这种视角和工具,理论实现了对理论之不可言说之域的抵达。文学性作为理论的在场,要求理论对形式有一种特殊的尊重意识。唯有形式,超越了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有能力抵达本源的世界。从形式进入,能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理论的文学性言说。既然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文学性有助于理论抵达理论无法呈现之域,那么,文学性就不应该只是理论的手段,更应该是理论自身,是真理呈现的方式。相应地,理论,无论是知识生产还是理论言说,无论是讲述还是陈述,都不应该将观点、论据、论证的逻辑自洽视为唯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文学理论的书写更应该是多维的、丰富的、指向内心经验的、更具反思精神气质的,因而是更具文学性的。信念、价值、经验、情感、事件、隐喻、图像和叙事等,正是理论文学性言说处理的问题。理论同样可以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形象、体悟、反思等概念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文学性言说之于文学理论,不是一个技巧、策略的问题,实际是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理论如何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的故事,文学性言说是一个基本的制衡机制。

(摘编自邢建昌《文学需要理论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之所以造成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
B.苏珊·桑塔格从阐释的角度抵制理论,因为阐释会对艺术作品整体造成破坏。
C.乔纳森·卡勒所说的理论是对自然观念的批评这个观点违反了常识,有失偏颇。
D.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身的特质是,理论不是一种体系,而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指出应该怎样化解两者的紧张关系。
B.文章引用马可·爱德蒙森的观点,阐述理论如果压制文学的活力,试图“驾驭”文学,文学与理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
C.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把“理论的文学性在场”和“理论的文学性言说”并举,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理论的文学性”。
D.文章以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为创作动机,深入浅出,探讨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回答了文学是否需要理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性的基本在场,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
B.理论应当借助形式,超越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抵达本源的世界,去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C.文学理论以多维、丰富的形式,使用隐喻、象征等概念工具,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
D.文学性是制衡理论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故事的机制,也是理论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缘和地缘

①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②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高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住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③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平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是显著。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④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客边的。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缘”字与文中“血缘”的“缘”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木求鱼
B.不解之
C.溪行,忘路之远近
D.自身在此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苗”指从原先的家族繁殖出来的人口;文中借“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说明血缘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细胞分裂”意思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生存压力的增大,稳定的社群中会有人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活;文章借此说明乡土社会也存在流动。
C.“投影”意思是籍贯只是血缘关系在空间上的反映和投射;文章借此说明乡土社会中地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量的关系。
D.“种子”指离开老家、漂泊到别处谋生的人;文章借“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说明乡土社会中人们不愿意在新的地方真正扎根。
3.传统乡土社会中血缘占主导的情况,在当代社会中既有存续,也有变化。请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1980春运一词正式见诸《人民日报》,成为专有名词。2019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近30亿人次。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东等多地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建议,倡导就地过节。北京某街道社区举办了谢谢不回家的你主题活动,辖区企业积极响应,为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和留京过年的居民送去节日的温暖。

2022-01-12更新 | 3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可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就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但现在许多建筑却片面地求新求异,照搬照抄西方建筑,完全失去了传统精神。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国家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必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拿自己的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筑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验、明清的牌楼以及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并加以聪明地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地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

(选自梁思成《我国建筑今后新表现的趋势》,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效果。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

这些年,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选自阮仪三《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会导致国家的文化衰落,甚至消亡。
B.在最新法的结构原则下,无论何种材料都可能创造出富于风格趣味的“国际式”建筑。
C.中国建筑从出现就尊重自然,这与西方近来倡导的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D.现在用西方模式建造的许多民居虽然很先进、很科学,但没有了温馨融洽的邻里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才能提炼其中包含的中国质素。
B.我们的传统习惯和趣味有很多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可以在建筑上呈现出来。
C.中国建筑比西方建筑更抗震,是因为中国人造房子用的卯榫结构具有减震功能。
D.中国讲究个人的安居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不同于西方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大连水世界公园修建了一座威尼斯水城,连意大利最著名广场的“塔楼”也在其中,许多外国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
B.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山墙和假山景观与附近的江南园林交相辉映,黑白两色的建筑色调更是体现出了江南民居的特点。
C.广东省开展不规范建筑名称清理整治工作,要求去洋名。如“保利拉菲小区”“圣地亚哥公馆”等都在要求整改之列。
D.山西临汾斥巨资修建了外貌逼真的“天安门”,还在尧庙广场建造了高50米的华门,当地人称之为“天下第一门”。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迎接“世界建筑日”的到来,学校开展以“新时代的建筑如何传承传统精神”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06-02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中西方画家对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山峦,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在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韵。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南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重要法则气韵生动,即画面中必须有气韵才可能变得生动。而这种气韵大多依靠画面中的留白和取势等技巧实现。中国画里的留白,类似于围棋里的气眼。棋盘中放再多的棋子,如果没有留白,也是一盘死棋。落笔万千的画面,没有气眼,也是污秽沉闷的坏画。因而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

这两种方式在处理留白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士气的共同向往。

在现当代中国画领域中,承传宋元遗风余韵与留白技巧的优秀画家不计其数。以曾凭借作品《新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的李文信为例,他深谙留白在画面里的重要性,并对物象进行解构,再重组创造,不仅赋予留白在传统意义上的虚与空,更有色形构成上的结构需要。在绘画的过程中,李文信对于画面里留白的态度,很像围棋进入中盘博弈时采用的脱先战术。当一步棋没有想好怎么进行下去时,暂时留白,最终通过其他棋子和它呼应的关系来完成整体布局。这也是中国画家的一种随心所欲、俯仰自得的艺术品格。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生活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繁嘈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内心留一处清净的空白,则能感悟一份空谷幽兰的禅心。

(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家认识中的留白,能让人对时空产生联想,有“意到笔不到”的魅力。
B.历代画论都以“气韵”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认为有气韵才可能使画面生动。
C.“取气”方式不同,艺术效果不同,但画中所流露出的品格和追求是一致的。
D.《新篁》以其对宋元遗风余韵与留白技巧的承传而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宗白华的话论证了中西方画家对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B.第三段谈留白时,将中国画和围棋进行类比,用“气眼”生动地解说了“取气”。
C.文章从中西方绘画的比较入手,论证了留白的艺术效果、内涵、作用及重要性等。
D.最后一段从美学的角度阐述,将留白延展到日常生活,使论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留白是营造意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处理得当就能“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B.“留白”因能达到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的效果而有了优雅的别名“余玉”。
C.《琵琶行》“凝绝不通声暂歇”营造的“空白”,与中国画留白一样,让人浮想联翩。
D.现当代画家李文信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品格是对宋元文人士大夫遗风余韵的传承。
2021-05-28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