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4 题号:182909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用同志们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也比较难于生产,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不识字,无文化,所以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去加强他们的团结,以便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曾引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具体内涵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是人民的梦。这里的人民指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从广泛意义而言,包括认同并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建设过程中的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内外中国同胞。

立足于这一新的人民内涵,习近平提出文艺作品要讴歌那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典型人物。他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文艺创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同时,习近平强调文艺作品要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的变革与转型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他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但正如毛泽东强调的,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习近平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创造出更好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还要对人民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提升文艺创作的政治引领功能,用文艺的力量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

(摘编自蒋述卓《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和外国旧的文艺形式,经过改造与创新也能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
B.积极亲近工农兵并保持完全自由的写作状态,才能使文艺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C.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
D.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抗战时期把普及放在第一位,新时代则在提高上加大力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文艺的阶级属性,不是看作者所属阶级或作品形式,而要看作品为什么人服务。
B.无论过去或现在,人民始终属于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
C.文艺创作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某一个人的生活中获取素材。
D.不同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这是文艺创作者处理好普及和提高关系的重要依据。
3.下列对材料一、二论证特点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语言具有形象性,比如,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B.材料二重视辩证分析,比如,揭示文艺创作以人民生活为源泉,又反过来鼓舞和引领人民。
C.材料一常用设问句式,材料二则经常引用权威言论,体现讲话稿与学术论文的不同特点。
D.材料一、二都从“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两个角度平行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4.下列根据所给例句作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只有将人民性放在具体历史语境,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A.一旦脱离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B.只要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C.即使“人民性”结合了具体历史语境,也有可能无法彰显理论价值。
D.如果“人民性”无法彰显理论价值,必定因为它脱离具体历史语境。
5.下列对所给语段包含的隐含前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习近平)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通过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方式来体现。
B.塑造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是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途径。
C.认清什么该肯定、什么该反对,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评判文艺创作的优劣,关键看它是否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6.在思考文艺创作如何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时,毛泽东和习近平基于不同的形势分析确定了不同的工作重点。请结合材料一、二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答案按序号填入相应的答题区域)。
序号人物形势分析工作重点
1毛泽东“人民”包括四种人用文艺作品来加强团结
习近平“人民”有了新的内涵
2毛泽东要把普及工作放在首位
习近平
3毛泽东工农兵正和敌人流血斗争
习近平人民对文化产品要求更高

7.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以“白居易讽谕诗的人民性”为标题撰写小论文。请你结合下面文字和材料一、二,列出这篇小论文的观点提纲。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在《卖炭翁》中,白居易站在为民发声的立场,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百姓悲苦。在《观刈麦》中,他同情田家艰苦和贫困,又对自我进行真诚的反省(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体现悲悯、自省的仁者情怀。此外,白居易的讽谕诗多数通俗易懂。据史书记载:白乐天每作诗,问(妪)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们感受一个民族文化的伟大,往往先是从直观领略其文化创造成果开始,继而才认同其文化观念及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后者无疑是构成一个民族独特文化身份的内在因素与核心所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语境中,人们就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多共识,也提出了关于传统再生的各种理论设想,以及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等问题。

中华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与表征,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意趣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核心。新时代的文化创造离不开对传统艺术资源与美学基因的选择和提炼,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富有时代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审美精神的辨识、认知过程,也是对文化基因进行提纯和重新编码的过程。因此,继承传统应从文化原点开始,追溯和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选择传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基因作为创新起点。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从中捕捉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或许是实现传统之现代转化的基本进路。

中国古代在文化艺术领域经由长期实践,形成一套独特的美学概念体系,诸如意境、气韵、形神、中道、谐和等。它既是艺术创作的特征描述,更是艺术观念的特质体现,构成了中华古典审美的重要观念元素。在这些艺术概念下形成的审美意趣与风格,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可谓孤标高致、魅力独具。总体上看,在艺术领域中,西方更多地偏重于具象化、描述式、叙事性的表现,是色彩、画面的视觉冲击与场景讲述,更侧重于诉诸外在感官;而东方中国则偏倚于抽象化、象征式、感悟性的表达,是意境、韵致的营造与境界构筑。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的特征。唐中期以来,逐步成熟的文人山水画,在笔墨韵致上更加注重依照主体的想象与意趣进行创作,现实形象退居其次,代之以抽象之形和象征之形,并于其中寄寓主体自身的艺术情怀与境界,由此形成“以形捉神”的独特审美创造方式。这样的艺术表现,通常不以外在直观视觉感受为审美特征,而以整体气氛营造构成独特意境,需深度品味方能捕捉和体悟其微妙神韵。

虽然中国传统艺术以意境、气韵为主要特征,但也同样有写实一脉传统,彰显出传统艺术既有独特审美基调,又有多样性表达的文化包容特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计盛的《货郎图轴》等,在大空间尺度里进行写实风格的创作,其中所运用的散点透视技法独步世界画坛,成为中华绘画艺术的独特创造。

中华古典美学不仅融注于社会文化乃至日常的文娱活动中,而且借助器物嵌入日常生活起居乃至生产活动中。器物设计源于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美学趣味、生活品位,提升人们的审美素质,规约着人们的礼仪举止,由此塑造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摘编自李道元《文化原点:传统基因的选择与提炼》)

材料二:

艺术设计是中华美学进入日常起居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审美基因在造物领域的延伸与扩展,古代造物也因熔铸了独特审美精神而呈现出迷人的东方神韵。园林山水建筑是山水画之笔墨意境立体、现实的呈现;明式家具是书法线形艺术的气韵转换与抽象表达;丝绸图案是经典审美符号或具象或抽象的表征。事实上,古代造物智慧中,技艺与匠心固然值得称道,但艺术审美意趣的融入与精准表达,使得器物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成为中华造物最具民族性和审美性的文化创造。

文人艺术家的创造不仅形成独特的精神审美意趣,而且深刻影响着造物设计,涵养和提升了中华造物的文化品位,使传统造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华文化的世界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素以为绚、以形捉神的美学意趣是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理念也延伸融入古代造物之中,形成传统造物设计大朴不雕、简中求繁的美学精神,如园林设计中所遵循的“白本非色,其色自丰,池水无色,其色最丰”的美学原则,与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具有共通之处。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古典造物美学毕竟是农耕时代艺术实践的产物,其内在精神以及造物方式等,还是与当代造物之间存在诸多区别。在工业设计迈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既要以传统造物思想和造物经典涵养中国本土设计,还要有全球视野和科技意识,把握包括生态环保理念、智慧设计、信息设计以及纳米材料、3D打印技术等在内的新理念和新科技,全面提升富有东方审美意趣与时代特色的造物设计水平。

新时代开启了文化创造的新境界,但要形成完整的现代文化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还需假以时日的探索和经典序列的形成。任何时代的文化繁荣,都必须拥有一批能传之后世的文化经典,新时代需要创造新传统,推出新经典。真正的新经典必须是原创的。现代背景下新经典的形成,还需要运用最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在实践创造过程中,进行持续地阐释与多元地传播,唯有在持续创造和阐释中,才能建构属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形式、概念和范式,形成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体系,让中华美学辉耀寰宇、流芳万载。

(摘编自管宁《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场与当代创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及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是我们间接了解该民族伟大的文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B.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追溯和聚焦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C.唐代形成的“以形捉神”的审美创造方式,把外在直观视觉感受做为审美特征,忽略现实形象,注重营造独特意境。
D.器物设计受到审美观念、艺术趣味的深刻影响,包含丰富的美学元素,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素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中国传统艺术偏倚营造独特意境,需深度品味方能捕捉和体悟其神韵,西方艺术侧重诉诸外在感官,故而体悟理解神韵要容易一些。
B.在古代造物中,仅仅依靠独到匠心与精湛技艺的造物,相较于最具有民族性和审美性的中华造物,在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上要逊色几分。
C.中华传统造物设计中大朴不雕、简中求繁的美学精神,源于中国绘画素以为绚、以形捉神的美学意趣,与现代主义简约美学有共通之处。
D.具有文化创造新境界、大量原创的新经典、持续地阐释与多元地传播,是新时代要形成完整的现代文化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独特审美意趣”的一项是(     )
A.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疏、枝之斜直哉。
B.苏子瞻有言,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外。
C.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
D.古人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4.新时代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8-04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修身齐家属于私人领域,而治国平天下属于公共领域。如此,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治平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的鸿沟: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修齐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而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意见,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节选删改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注)①圜局:环绕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与“治平”之间,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B.在东方社会中,“孝悌”观念在“家”中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是私德。
C.在以往的社会中,因受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的影响,故而未能真正认识“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社会作用。
D.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规模是不固定的,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202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是为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作用。
D.与西洋人在男女感情上开放直白不同,中国人则内敛低调,这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养成的性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家国情怀”同构观点的一项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家庭和西洋家庭有什么不同?
2022-03-14更新 | 4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也B.增加C.品相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5.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
2022-05-19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