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15 题号:183084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情况紧张,我们跋山涉水,队伍渐渐拉散,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要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宽广的蓝天上,忽然传来飞机的叫声,那飞机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女孩的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拉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安排女孩给我换药。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那天起,刘兰每天给我换药,情况越来越紧,但我腿脚不见好转,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叫刘兰跟随。我们按着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一到下午,肚里就饿了。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刘兰坐在我的身边,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有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

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

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一个男人下身穿着棉裤,上身光着膀子,高举着连枷;在他身旁有一个年轻的妇女用簸箕迎风扬送着丈夫刚刚打下的粮食,她的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夹袄。

进村以后,刘兰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和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感觉不安。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

原来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么就是养不下,要么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你疼我,我疼你的闹了大半夜才睡觉。

老四派两位妇女教刘兰做莜面。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下起了大雪,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先生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重读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先生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的化身。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看护”看似平常,实则有双层内涵,既指女看护刘兰,又指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奉献的百姓群体。
B.文中两次提到情况紧张,而“我”腿伤又不见好,这使得组织决定安排刘兰陪“我”转移到远处高山上。
C.文本特意描写村庄里一对夫妻的穿着举止,与下文做莜面的妇女相呼应,体现当地环境艰苦,生活贫寒。
D.刘兰迎着大风大雪陪护着战士艰难地前行,一步一个声响,以此结尾是为了暗示战局的凶险及前途的迷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也是人物品格的见证者。本文以“我”的口吻讲述刘兰的故事,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本文善用日常小事和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面对渍出蜜汁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C.本文采用补叙的手法,借老康的话交代了刘兰的悲惨身世,介绍其童养媳的经历,为刘兰与老四相互怜悯埋下伏笔。
D.本文注重环境的烘托作用,“坡高水急”“道狭村稀”“看不见一个村庄”等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还渲染了冷寂的气氛。
3.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进行概括并分析。
4.你认为文本一是否体现“诗化小说”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安游记

孙犁

①在端村,人们对新安的印象是:那里的人好吃懒做,闹排场,男人们坐茶馆,女人们梳装打扮。在端村的旧货摊上,我见过华贵的屋内陈设的木器和华丽的妇女们穿过的衣服,据说也是从新安清算出来的。有些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就该有一些人过着另外一样生活。

②我到了新安。它四面被水包围,人们串亲也坐着拖床。街道很长,但已经看不见这里繁华的痕迹。街上没有什么茶馆,也看不见穿绸挂缎的妇女。新安只剩下了一条大街,此外的房舍,全部被敌人烧毁成为瓦砾。

③我顺着拆毁的城墙走到东北角上,城外水很深,并且有船只停泊,想是一个渡口。城墙里面一道深沟,过去是一处高大的宅院,这宅院选择的地势十分险要。河边,一个十五六的女孩子正在擦抹着她家的船只。经她指点,我才知道这就是大汉奸恶霸熊万东的住宅。那时候,新安的除奸团很厉害,可是除不了熊万东。他深宅大院,房后就是城墙,前院驻扎着日本宪兵队。

④老汉奸以为是保了险的,整天不出大门一步。

⑤八月十五晚上,老汉奸酒足饭饱,坐在客厅里赏月,一把盒子枪放在他手边的乌漆八仙桌上。后院里,他的儿媳妇正陪着日本宪兵队长打牌取乐,嘻嘻哈哈的声音,不时传过来。老汉奸以为他的江山,简直是万世基业了。

⑥忽然帘子一动,闪进一个人来。老汉奸一抓盒子问:谁?

是我,大伯。进来的人安静地低声说。

⑧老汉奸并没放松,他把身子一闪,就要射击,但在月亮底下,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的侄儿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并且低着头,非常温顺。老汉奸又喝道:你来找死?

愿意把我打死也可以。他侄儿显得十分可怜地说全凭大伯。我在外面也实在混不了!

为什么混不了?你不是参加了除奸团,很红吗?

我怎么也斗不过大伯。日本人到处抓我,逼的我走投无路,我还是得回来求大伯你。

求我干吗?去求你的上级呀!

我决心不干了。新安这地方,我不能站脚,我想到天津去,求大伯给我一点盘费

我一个大子儿也没有!老汉奸退回来,坐在椅子上,忽然大声喊:你掏什么?

⑮侄儿从腰里抽出一把盒子,笑着说:我带来了一支盒子,这是一支顶好的枪,送给大伯。大伯有钱,也难讨换这么一件家伙!

⑯他倒拿着枪,交给他的大伯:我求大伯看在这支枪面子上,借给我五十块钱

⑰老汉奸把侄子的枪拿过来,走到钱柜那里去,他想把枪支藏起,叫他滚蛋。

⑱他一猫腰,他的脑袋掉下来,砸在钱柜上。一把明亮的刀在黑影里一闪。那个侄儿把两支枪带好,就到了上房。

⑲在上房,他一刀砍死日本宪兵队长,又用枪逼着他的堂弟和堂弟妹来到客厅,他命令:张包!

⑳他堂弟扯起大衣襟,他在钱柜上抓起一件东西放进去:走!

㉑“大哥,我爹哩?

㉒“不要找他!走!上房!你哭,我砍了你!他对他堂弟妹说。

㉓他带着两个汉奸男女上房,下房,过壕沟上城墙。

㉔城墙外边有一只小船等在那里,他们来到船上。

㉕“大哥,我爹哩?

㉖“你看包里是什么?汉奸兄弟解开包一看,皓月当空照见他爹的人头。他咳呀一声。小船箭一样开走了。

㉗这就是有名的熊氏三杰的英雄故事中间的一个。

㉘“他为什么杀了他的大伯?在解放区,是没人发这样糊涂的问题的。这位英雄不久牺牲在新安城下。他吃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骗: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来就奔着县城跑去,他爬上城墙,敌人打中了他,翻身跌了下来。伙伴说:你挂了彩,我背你回去!

㉙他一摆手,说:不用!我是没用的人了。这样也就够本了!他举枪打死了自己。

㉚其实,敌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㉛关于他的两条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撒,孩童的时候,常见他沿着城墙垛口飞跑。

㉜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坏了一条腿就打死自己?这问题就很难答复。为什么不残废的活着?我好像听说,有一只鹰,非常勇猛,损坏了一根羽翎,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为什么它要碰死?

㉝冰连地结的新安,有一种强烈的悲壮的风云,使人向往不止。

1947年3月

注释:①选自《白洋淀纪事》,收录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

1.小说第①段从“端村”写起,分析如此开篇的作用。
2.小说第⑥段至第㉖段描写极传神,以画线句为例,赏析语言节奏变化对刻画侄儿形象的妙处。
3.纵观全文,从构思角度分析作者以“新安游记”为题的作用。
4.班级准备编辑一本“红色英雄”作品集,主编同学认为删去第㉘段至㉜段,此小说方能入选,因为这部分“游离主题、有损英雄形象”。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列出理由,尝试说服他。
2023-04-13更新 | 2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个洞

孙犁

蠡县××庄的治安员杨开泰,今年虽只二十五岁,看起来已像三十几岁的人了。那一带环境十分残酷,他的面色,因为长期睡眠不足,显得很干枯。眼里布满红丝,那每一条红丝里,就有一个焦虑,一个决心。从前年起,形势就变了,在它周围,敌人的据点远的有八里,近的只有二里。

从此,他就很少睡觉了。老婆看见丈夫的脸渐渐黄瘦起来,常常为他担心,每天在饭食上加些油水,劝他早些睡觉。杨开泰说:现在不是睡觉的时候了。就是敌人不出动,我躺在被窝里,想到围在身边有那么些碉堡,有那么多敌人在算计我们,我就焦躁起来了。

区里的干部,有时夜间来,他们选定了在杨开泰家里开会。这不是因为他家里有高墙大院,可以防身,而是因为他们信任杨开泰这个人。开过几次会了。杨开泰的脸上越发干枯,眼里的红丝也越加多了。只有他知道,敌人的特务,已经钻进村里来。在一天夜里,他从屋里走出来,猛一抬头,屋檐上伏着一个人,立时不见了。再过两天,他在夜里发现大门的铁链上,系着一条黑线,一推门线就断了。

他看到这一切,明白了一切。他细心地侦查着,迅速地通知区干部,不要到他家里来了。

一天,吃过晚饭,他对老婆说:不要等我了,我要到外边开会去。

老婆就一个人先睡了。直到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杨开泰才走回来,他很劳累,脸上有汗迹。老婆说:你看,又和谁争吵来,脸红脖子粗的。杨开泰只是笑了笑。

这一天吃了晚饭,他又对老婆说:不要等我了,我要到外边开会去。老婆只是噘了一下嘴,就先睡了。

这样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杨开泰没进屋睡一夜觉。早饭一熟,他就带着一身疲乏,红着脸,还有些气喘回来了。第五天早上,他照例笑着问:饭做好了?他老婆坐在灶火前,垂着头,用草根划着地,没言语。他又问:今天叫我吃什么?我看你该叫我吃点好东西了。

老婆狠狠地望了他一眼,到里屋去,趴在炕上哭起来,嘴里数道着:不知道叫哪个浪女人缠住了,十天八天地不在家里睡,还有脸跟我要好的吃。你不知家里水没人给我担,柴没有人给我抱,火没有人给我烧呀……

杨开泰才明白老婆为什么生气了。他劝着,安慰着说:结婚已经快五年了,你还不信任我?我不是和你说过,是出去开会吗?

女人坐起来,擦一擦眼泪说:你去哄三岁的孩子吧,你去哄那些傻子吧。我问了青救会杨秃,他说这几天就没见过你。

杨开泰还想解释解释,但因为过于疲劳,他又睡着了。女人坐在他身边,哭泣、伤心,伤心、哭泣。

黄昏又来了。平原的村庄,把黄昏看成是一天的年节一样。孩子们从家里跑出来,满街上跑跑跳跳,把白天闭上的嘴张开,把晚上可以尽情唱的歌儿唱起。女人们,也站到门口来望望。黄昏很短,一时晚饭熟了,家家先后插上门,以后又吹熄了灯。

杨开泰默默地吃过晚饭,他向老婆告假,说:我听你的话,今晚不出去了,一定在家里睡。只是我要到后院里去转转,一时就回来。”“好吧。老婆回答说。

杨开泰走出去,天已经很黑了,屋里的灯光,只能照明窗前一片地。他向后院里走去,进了那间破旧的磨棚,擦着一根火柴,石磨用四根木头支着,他丢了火柴,钻到磨下面去,不见了。

你给我出来!他的老婆立在磨台一边喊。原来她偷偷跟在杨开泰后面,看他是不是从后院跳墙出去。她一见丈夫在磨下面,要借土遁走,大吃一惊,跺着脚喊,你给我出来,你这个贼兔子,你又想哄我。你出来不出来?我到街上喊去!

咳,咳,你嚷什么?杨开泰赶紧从磨台下面钻出来,老婆赶紧擦着一根火柴,把灯点着,她恐怕丈夫趁黑夜里逃跑。

杨开泰满身是土,他低声对老婆说:既然叫你看见了,我就告诉你。你以为我每天出去玩乐去了,其实我一个人在这里掘洞。整整掘了五夜,才成功了,里面可以盛四五个人。以后,我们就不必提心吊胆,可以在这里面开会了。

说完,他走回去,把一块木板放下来,又把堆起的土粪铺在上面,就没有了丝毫的痕迹。

灯芯吸足了植物油,爆炸着,女人的疑心去了。她看见丈夫那干枯的脸,充满血丝的眼睛,和那因为完成了一件大事兴奋快活的神气,她也笑了,像八月十五的月,一片乌云从它身边飘过,月儿显得更俊秀了……

你个贼兔子!她也低声地、害羞地说,你还不信任我啊。

从此以后,地洞、地道就流传开了,而且在不断地改进着。什么七巧连环洞观音莲台洞……花样翻新,无奇不有。而这第一个洞的创造的故事,也就随着洞的传播而传播着。

一九四三年五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个洞”为题,突出了杨开泰挖地洞的创造性,地洞、地道自此流传开来,最终形成了地道战的作战形式。
B.小说中几次写杨开泰充满“红丝”“血丝”的眼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暗示了杨开泰彻夜挖地洞的劳累辛苦。
C.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但是人物性格很鲜明,杨开泰对革命的无私奉献,他老婆对丈夫的猜疑都写得很细腻。
D.小说的前三段交代了社会背景,写出了抗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还写出了杨开泰的抗战的决心和细心。
2.小说中的画线部分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平实质朴之外,还透着一股浪漫主义气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浪漫气息”。
2021-09-26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11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因此这两个人物略显呆板,缺乏生机。
D.小说倒数第八段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2.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3.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7-20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