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6 题号:184251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隐公十一年夏,会郑于郲,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的弟弟)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节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


【注】①公孙阏与颍考叔:二人都是郑国大夫。公孙阏,字子都。②辀:车辕。③昏媾:即婚姻,姻亲。④胤:后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许A大岳B之胤也C天而既D厌周E德矣F吾其能G与许H争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会郑伯”中的“公”“伯”以及“公会齐侯”中的“侯”,他们都是周朝五等爵位中的称谓。
B.“壬午”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虽都是干支纪法,但前者是纪日,后者是纪年。
C.《左传》中的“君子谓”与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一样,都是一种史事评论的形式。
D.“序民人”中的“序”意为使之有序,与《屈原列传》中“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词类活用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将要攻打许国时,他的手下公孙阏与颍考叔为抢夺兵车而发生矛盾,之后颍考叔在登上城墙后被公孙阏暗箭射死。
B.鲁、齐、郑三国逼走许国国君后,许国的归属成为难题,齐侯与鲁隐公都不愿接手管理许国,最终许国交到郑伯手中。
C.郑伯告诉百里,只有郑国能够像姻亲一样对待许国,希望百里不要让别国迫于形势而占有许国,进而与郑国发生冲突。
D.郑伯对许国的管理考虑得相对全面,让许国大夫百里辅佐许叔主持国政,并安排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边远之地来辅佐。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5.“君子”为何说“郑庄公于是乎有礼”?后来却说“郑庄公失政刑矣”?请简要说明。
2024-02-16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饮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指冒昧,“敢以烦执事”与“敢犒从者”中的“敢”意思相同。
B.东指向东,“既东封郑”与“秦师遂东”中的“东”用法不同。
C.与指参加,“失其所与”与“蹇叔之子与师”的“与”意思相同。
D.中国古代纪年方式有很多种,“三十三年春”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3.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建议出兵郑国,为此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极力反对,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执意出兵。
B.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时,秦师只免胄、超乘,不但不合乎“礼”,而且有示勇的用意,是对周天子的不敬。
C.郑国商人弦高在周都城集市上遇到秦军,于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
D.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吓跑了杞子、逢孙、杨孙。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5.王孙满预测秦军战败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2023-08-05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十有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弗听。后秦伯伐晋。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车右,庆郑吉,弗使。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秦获晋侯以归。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

(节选自《左传·僖公》有删改)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其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十五年,晋兴兵攻秦。缪公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①,将以晋君祠上帝。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姊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缪公遂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十一月,归晋君夷吾。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有删改)

【注】①齐宿:斋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B.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C.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D.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但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
C.车右,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如《鸿门宴》中樊哙就是沛公的骖乘。一般是戎事称车右,其余称骖乘。
D.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法来纪年、月、日、时。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60 —循环, 所以干支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干支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干支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文 中“王戌”属干支纪年,“九月”则属序数纪月。
3.根据所学及文本内容,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原之战一一公元前645年,因为晋惠公屡次背信弃义,于是秦穆公兴兵讨伐晋国,晋国率军抵御,双方在韩原展开激战,史称韩原之战。
B.穆公立马——三百名忠义勇士为了报答当年秦穆公杀马不责和食马得酒的恩情,于是在秦穆公受困之时,帮助秦穆公反败为胜。
C.秦粮输晋——秦国调集船只,满载粮食,从都城雍城出发,经过水路再转陆运,源源不 断地直到晋国都城绛城。
D.夷吾桎梏一一夷吾被囚禁在秦国。秦穆公下令全体国民斋戒独宿,他要用失信的夷吾祭 天!后来因周天子求情,穆姬以死相逼,才使夷吾躲过一劫。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1-07-24更新 | 1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