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184329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服装在设计上整体呈现出内敛、含蓄、优雅的美学特点,与中国文化倡导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唐代因为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兼容并蓄、风气自由开放,服装风格也变得奔放华美,但总体而言,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服装风格是端庄典雅的。这也体现了沉稳儒雅的民族性情,以及崇尚自然、含蓄的审美情趣。

孔子曾说:“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他认为一种材质如果自身已经很美,就不需要任何装饰了。最高境界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在这种纯粹之美上增加装饰反而会破坏美。孔子还提出了“绘事后素”的观点,认为最美的境界是五色之后至于纯白的“素”的灿烂。绘饰虽然华美,但却是后添加的、外在的,素才是本体,体现的才是物的本质之美。老子则认为“大巧若拙”,对“自然天成”的“大巧之美”高度推崇。庄子也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把自然朴素看成是一种理想之美,强调自然高于人工、天然高于工巧。

孔子一方面提倡着装整洁规矩,另一方面更看重人品人格等内在美。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认为追求知识的“士”如果以粗衣淡饭为耻,也是不值得与之谈论相交的。这说明,在表明君子德行方面,服饰是值得考量的一个部分,但对比于外在形式美,他更为看重内在美。礼乐文化体现在个体修养方面是内外兼修、相辅相成的。礼用以治外,旨在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乐用以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乐主要是一个人内心德行的体现,只有在内心建立起德行的根基,外在的言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因此,如果具备了内在的修为,也可以“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些注重内在美的观点,也是提倡服饰朴素简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文人的服饰美学观念里,因为对雅的推崇,其对立面就成了俗。在文人雅士的观念里,服饰的美主要体现为“与人相称”的素朴、儒雅的风格,雍容繁琐、争奇斗艳常被认为是庸俗的体现。一些追求精神清逸的文人,常常穿着裁剪简单的长袍,鲜有文采,不加装饰,以体现清朗飘逸的形象、潇洒大方的气度。虽然传统宽松的袍服掩盖了个人的身体特征,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身体语言更能彰显脱俗的精神气度。在明代文人著作里,记载了对于服饰审美的主张,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末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在谈到服装的色彩时,李渔认为青色是一种适合男女老少的色彩。“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等,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素以为雅的服饰观成为传统服饰设计美学观念的重要内容。

服饰是生活美学中最具魅力的呈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从服饰的发展过程来看,当前服饰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带来了服饰上的西化倾向。这固然为服饰生产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美学设计上的同质化倾向。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中的美学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成就,也可以借由服饰之美,使我们在国际上更好地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

(摘编自梁梅《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朝时期的服装特色不同于我国传统服装普遍风格。
B.孔子认为外在绘饰会破坏服饰美,因此如果材质已经很美,就不再需要任何装饰。
C.孔子对服饰的要求并不刻板,相比于着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性情心志和内在美。
D.李渔十分推崇青色,他指出无论尊卑贵贱都适合青色,这种色彩有广泛的适应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了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背景。
B.文章在论述思路上,先总说传统服装的特征,再做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
C.文章多处引用孔子的言论,表明儒学是对传统服饰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思想。
D.第四段提到《闲情偶寄》,主要是为了说明重雅素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服饰美学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看待自然朴素的问题上,曾表达过十分相近的观点。
B.如果君子具备了高尚的德行和修为,对其服饰方面礼的规范也就没有了意义。
C.中国传统服装重神韵轻形体,忌多彩而重青绿,体现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
D.为了更好地塑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对于服饰上的西化倾向应该予以抵制。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 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 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2016-11-18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对色彩的解读,体现出他们的哲思和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更是集中地在作品中用色彩来诠释自己的哲学理念,梳理《庄子》一书中的颜色词并进行五色的归类,五类颜色词在《庄子》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青11次、赤5次、黄10次、白22次、黑13次。足见,白色是庄子偏爱的颜色。我们可从道家的哲学思想、殷人尚白的社会习俗和崇尚自然的价值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思想体系看,庄子认同老子五色令人乱目的观点。庄子承袭老子对五色的观点,在《天下》篇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认为五色会扰乱人的视觉,使眼睛看不清楚,失去自然本性。庄子规避繁缛交织的色移,旨趣趋向自然、本真的白色

其次,殷人尚白的社会风尚,是庄子偏爱白色的民俗原因。殷人以白色为贵,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关于白色动植物的记载,远超过其他颜色。殷人祭祀多用白色动物,据《礼记·檀弓上》载: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在祭祀祖先或神灵时,殷人使用白色的祭牲、穿着白色的祭服,以纯洁、朴质的虔诚,表达心中的信仰。庄子出生、成长于殷商旧族所在地的宋国蒙城,身受殷商文化的熏陶,行文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殷人尚白的社会习尚。

最后,崇尚自然的精神速求,是庄子偏爱白色的价值选择。在色彩谱系中,白色是大自然中最简单的素色,融于天地万物之中,与庄子顺物自然的观念不谋而合。白色在庄子看来不仅是澄明清虚的自然之光,更是虚静空灵的自然心境和纯真朴素的自然本性。推崇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核心,白色最能代言庄子的自然之道,但是庄子并不是仅以白色为贵。在庄子看来,生命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是大自然的话语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美丽与存在的价值。

庄子对事物颜色的深浅、明暗、变化等,进行细致观察,不仅关注颜色的属性,还在意其深浅明暗的层级差异。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庄子对颜色词的选取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限定,如《渔父》中下船而来,须眉交白,交白指雪白《盗跖》中面目有光,唇如激丹,激丹指鲜亮的红色《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苍苍指深青色。庄子眼中的颜色,回归自然本性,色彩得到了自身最大化的呈现。

庄子反对将色彩礼制化、工具化。在礼制社会,人们赋予色彩以等级,用来划分地位上的尊卑贵贱。儒家将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为正色,其他颜色视为间色,如《论语·阳货》中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孔子认为间色夺取了正色的正统地位,简直是乱了礼的秩序。庄子则批评将色彩等级化的行为,《天地》篇云垂衣获,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表面上衣冠严整,穿着不同色彩的衣裳,改动容貌,来讨好天下的人,是谄媚、愚蠢的人。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圣人无为名户,无为谋府,他们不汲汲追求名、势、利,即使套上最朴素的衣衫,也掩盖不了从心灵深处所散发的光辉。

庄子眼中的颜色,回归色彩的自然属性,超越了五色的阐释,摆脱了礼制话语的束缚,具有无限的时空延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意蓝。在庄子独特的审美感受下,自然之色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再现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仲艳青《庄子眼中的颜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继承老子的观点,认为繁缛复杂的色彩容易使人的视觉受干扰,所以更偏爱白色。
B.庄子在殷地的成长经历,是他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无意识地流露出对白色尊崇的原因之一。
C.庄子推崇自然,认为生命呈现的所有颜色都是美丽、有价值的,所以他也以其他颜色为贵。
D.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圣人总能除去功利的机巧,身着朴素的衣衫,心灵深处散发着光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梳理《庄子》一书中五色出现的次数,自然引出中心论点“白色是庄子偏爱的颜色”。
B.文章在行文过程中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体现了作者论述的层次感与逻辑性。
C.文章以殷墟甲骨卜辞和《礼记·搜弓上》的引文为论据,证明殷人有崇尚白色的社会习尚。
D.文章第六段列举孔子“恶紫夺朱”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儒家对“正色”“间色”的严格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强子用黑色彰显其哲学理念,说明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与偏爱白色的庄子截然不同。
B.庄子对颜色深浅明暗的细致观察,使他往往能够精准地选取颜色词勾勒栩栩如生的世界。
C.庄子既注重色彩的自然属性,也强调色彩的社会功能,在他眼中,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D.儒家主张以礼规范色彩使用,而庄子却反对将色彩等级化,可见儒家礼制思想并不可取。
2021-02-06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

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

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

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

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
B.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律》等典型代表。
C.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
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
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C.“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D.“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2022-11-29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