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184329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节选自晁错《守边劝农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B.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C.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D.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著于地”意思是不能附着于土地之上,“著”与《卜算子·咏梅》“更著风和雨”的“著”含义不同。
B.“聚而不罢”意思是军队集结在边塞不撤,“罢”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的“罢”含义相同。
C.“卿”是古代的官爵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含义与《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的“卿”含义不同。
D.“戍卒”指戍边的士兵,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戍卒”所指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人本来属于游牧民族,居无定处,且不事耕种,因此他们容易迁移南下滋扰边境,使中原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
B.边防士兵一年一换,不熟悉敌人的情况,不如招募一些军民长期定居在边境,安家室置田产,但要防备他们犯上作乱。
C.建设边疆需利用地形修高城、挖深沟、储备石头,以此为军事防御设施,并在战略要塞建立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的城邑。
D.为了让百姓安居边疆,作者建议推行系列惠民措施,如在生活安置、婚配对象等方面给予帮助,并赋予边民购买爵位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
(2)如是,则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针名

章学诚

①名者,实之宾。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_________。此乃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

②□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贾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漓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③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

1.可填入第②段段首的一项是(       
A.而B.然C.且D.是以
2.适合填入第①段画线处的一项例证是(       
A.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有实而名未必归)
B.昔李广似不言桃李,下自成蹊。(实至名归)
C.昔李白狂放不羁,愤离朝堂。(名实无关)
D.昔苏轼名闻天下,贬谪而不伤。(有名有实)
3.第②段论及贾人,请分析这样写有何意图?
4.本文是如何论证“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2022-06-11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世满二百人,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设亦皆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而不杂   一:纯一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得立学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   人非生知之者
C.即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夫前路
3.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2023-04-10更新 | 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过秦论》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                       烈:功业
B.俯首系颈,命下吏                  委:交给
C.非及时之士也                       乡:家乡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护城河
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委命下吏
3.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斥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B.古时天下分为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青州、兖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C.七庙指宗庙,古代礼制规定诸侯可设立七座宗庙,“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这里指秦王朝灭亡。
D.“百家之言”指诸子百家的著作,秦朝称百姓为“黔首”,“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陈涉,处处对陈涉寓贬于褒,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B.第二段写秦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秦国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C.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再极力铺叙秦始皇以愚民、弱民等措施巩固政权,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D.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失掉民心,导致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6.把节选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023-02-02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