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刘禹锡(772-84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7 题号:1849236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刘禹锡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灞桥”是唐诗中著名的离别意象,素有“灞桥折柳送别”之时俗。
B.颔联写朋友在云雨山川中分别,从而将愁绪万端的感情融入山川气象之中。
C.颈联实写远行之车没有停靠点,流景如同疾速流水,从而反衬出诗人的伤感。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离别时回顾往昔聚会时的欢乐,感叹之余,更加深了痛苦。
2.诗中“回首伤如何”一句在表达上有何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

刘禹锡

邻境诸侯同舍郎,芷江兰浦恨无梁。

秋风门外旌旗动,晓露庭中橘柚香。

玉簟微凉宜白昼,金笳入暮应清商

骚人昨夜闻鶗鴂,不叹流年惜众芳。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担任连州刺史期间。连州、朗州、澧州三州相邻。②同舍郎:同居一舍的郎官。后亦泛指僚友。③清商: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④鶗鴂:杜鹃鸟。古人常闻其声而感时光之流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窦朗州、元郎中距离较近却很难见面,“恨无梁”透出浓浓遗憾之情。
B.颔联“秋风”照应了题目中的“秋”字,“橘柚香”以物象暗示这时是秋季。
C.玉簟微凉而只适宜于白昼,写秋气侵入;金笳奏出清商之音,写秋声感心。
D.诗人表达伤感之情,却用了诸多具有欢悦色彩的意象,如玉簟、金笳、众芳等。
2.清代金圣叹评此诗说:“‘不叹流年’,妙!”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2-10-14更新 | 11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ǎn):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晒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18-08-28更新 | 60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秧歌》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插田歌》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插田歌》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如果说《插秧歌》中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插田歌》中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结合诗句对《插田歌》中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2021-11-15更新 | 2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