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3 题号:185683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粮稳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辛勤耕耘,丰收一季接一季。10年来,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国粮仓根基稳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必须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放松。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粮食是产出来的,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为完成秋粮生产提供了坚实机械化支撑。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更多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向田野集聚,才能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种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

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好政策进村下田,稳口粮底气更足。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以超常超强的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落实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配套出台相关支持措施;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一系列好政策稳预期、增效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有力检验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中国饭碗必将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摘编自常钦《秋粮丰收在望,筑牢大国粮仓》,《人民日报》2022年11月04日)

材料二:

盛夏时节,三江平原绿浪翻滚。作为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种粮大户,张景会在本该繁忙的夏管时节反而不太忙。

咱说,种地还得高科技,那卫星隔几天就在农场上空飞几圈,谁家稻子要是长得不好,手机很快就能收到提醒。张景会拿着手机在田间踱着步子,头发整齐油亮,一脸轻松地说着高科技种地带来的便利,今年还是个大丰收!

建三江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冲积平原腹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昔日莽莽荒原变成大粮仓。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几年来,插上科技翅膀的现代农业,让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在智慧农业上取得大幅度进展,目前已经实现平台远程控制无人农机在耕、种、管、收全生产环节的无人作业,种植户已逐步从看天吃饭变成了看数吃饭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黑土地的期望和嘱托,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我们园区围绕黑土地保护开展重金属污染监测项目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定期检测黑土地中17项微量元素,通过对化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为每一块地制定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合理施肥,缺啥补啥。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李晓辉说,通过这种方式还能提高有机肥使用率,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避免化肥污染。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黑龙江省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141万亩,黑土耕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在全国推广。202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1573.54亿斤,连续12年稳居全国首位。中华大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新答卷。

(摘编自韩婷澎等《黑龙江:中国饭碗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材料三:

延安市洛川县,人称苹果之乡,在这里,苹果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另一张名片。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习近平如是说。

智慧物流提质增收、新兴业态走向市场……当地将苹果产、贮、加、销一体化作为发展方向,配套建设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仓储交易区、物流配送区等功能区,打造加工同商贸集聚、生产同消费对接、产品展示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开发区。在洛川苹果现代智慧物流中心,已经装箱的苹果从这里集中发出,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产品也畅销国内外。小小苹果,逐渐成为新时代幸福生活的金扁担

(摘编自袁飞等《习近平牵挂的小苹果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部环境不可预料的风险,以及国内粮食紧张的产需关系,决定了我国务必紧绷“粮食安全弦”。
B.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力争将推动机械化发展等更多具有现代智慧的农业生产方式应用于田野。
C.今年我国秋粮再获丰收,有力检验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使“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稳固。
D.先天优势独特、种植技术提高、产业形态优化、销售渠道宽广这四要素共同推进了洛川农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各级政府把确保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使中国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发展。
B.七星农场平台远程控制无人农机在全生产环节的无人作业的实现,说明了当地农民已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C.“耕、种、管、收”和“产、贮、加、销”的一体化,体现了农业发展不但需要辛勤的汗水,还需智慧的加持。
D.材料二在“总分总”的结构上,先提出论题,再层层递进纵向深入,得出黑龙江粮食产量常居全国首位的结论。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三则材料所述观点的一项是(     
A.“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作为农业“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
B.“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必须要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C.“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中国人就能用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饭碗”。
D.“种粮卖得出”,各地不断优化政策措施,严厉查处“打白条”等坑农害农行为,为农民售粮提供优质服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在内容上的异同。
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农业发展如何体现上述内容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论证今义,此观点依然为今天的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B.深入理解典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当下的意义。
C.学习、使用典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接受,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D.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B.文章用《平“语”近人》运用典故的范例,论证了典故的理解和阐释是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
C.全文从典故的形成、分类、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D.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典故的生成凝练过程中,故事类典故相比语言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B.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充分践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的思想。
C.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D.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会在反复陈述中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
2021-07-11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其在认识论层面究竟有什么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不同于一般身体活动,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心理和社会诸维度的需要而有意设计出来的,具有一般身体活动所缺乏或不足的重要认知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贬低身体、弘扬精神,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自然被人们所忽略。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重新认识身体作用的认知变革兴起,其主导理论‘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来源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及深受其影响的萨特及海德格尔的观点,尤其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这种理论……强调身体活动的身心一元性,拨乱反正,以求在本源上让身体活动回归其应有的位置,重构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点”。

传统认知主义主张认知是大脑的功能,与感觉运动的身体无关,强调认知是主体通过大脑对外在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头颅”之中,是一种“中枢过程”,与外周化的身体无关。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容器”或“载体”。但具身认知主张,认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身体体验,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过程规定了认知的种类和性质,构造了认知的结构和属性。具身认知的经典作家瓦雷拉等人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中,从现象学与认知科学融合的视角,探讨了身体及其运动模式对认知产生的塑造性作用,指出认知并非是对外在环境的内部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动,“之所以使用‘具身的’这一术语,其意在强调两点:第一,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而这些经验来自有着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第二,这些个体本身的感觉运动能力自身内含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和文化的情境中。使用‘行动’这个术语,我们意在再次强调感觉和运动过程、知觉和行动在其根本意义上,在活的认知中,是不可分的。的确,二者并不仅仅偶然地在个体身上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一起进化发展起来的……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中,它使得行动能被知觉地引导……”。瓦雷拉等意在强调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认知起源于感觉运动的身体活动,经常和反复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造就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影响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身体化生命的生物学因素渗透到认知的方方面面……。”各种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运动,都会对人类认识过程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以“擦边球”为例,乒乓球运动中经常会出现擦边球的状况。击球运动员幸运地把球打在球台的上檐,球既碰到了桌台,又不在台上,擦边而落,对方球员很难应对。体育运动中身体的这种特殊活动方式就被引申出来,用以隐喻那种在规定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以便讨巧谋利。这个事例就典型地表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证明了经常和反复的身体动作铸就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受笛卡尔二元论思维的影响,传统认识论把知识与信念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是以命题形式表述的有关客体存在状况的描绘。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知识是概念的和理论的,知识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知识的主体和主体的体验严格分离。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科目真正代表了这种知识体系,而体育和艺术等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科目被排斥在这种知识体系之外。依照传统观点,这些以命题形式表述的理论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任何其他形式的知识都是不恰当的,因而应该加以拒斥。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传统观点。以现象学第一人称下的身体经验为基础,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是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既非来源于康德式的“先验范畴”,也非建立在后天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而是来源于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认知语言学家Johnson指出:“我们人类是肉身的动物。身体决定了我们体验到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想象、推理和交流……简而言之,当我们说意义是具身的,意思是说,意义、理解和推理等直接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怎样工作,依赖于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模式。这句话并不是想说,为了思维我们需要大脑和身体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而是更大胆地主张:概念的性质甚至理性本身都是被我们的身体工作塑造出来的,我们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形成什么样的概念。”人类有双脚,每天为了生活,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再从这个地点走到下一个地点,实现着我们的生活目的。天天如此、岁岁如此、代代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始源—路径—终点的“路径图式”;人类的祖先每天从洞穴里走出来,从洞穴外走进去,把物品放进口袋,又从口袋里拿出,逐渐形成了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小的空间的“容器图式”;走路需保持身体平衡,端一碗水需保持碗的平衡,由此形成了“平衡图式”;用手可以推动一个物体,也可以阻挡一个物体的前进,由此形成“力量图式”。这些图式都是身体活动造成的经验模式。长期的、反复的身体动作模式无意识地塑造了这些经验图式,使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之所以把事业比喻为“走路”,认为达到一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就是受到路径图式的隐喻作用:它是身体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体育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同样造就了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足球运动中的“黄牌警告”“越位”等,就被用来隐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行为方式。因此,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都对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知是被身体塑造出来的,体育运动是有着丰富认识论价值的。

体育运动等身体活动方式之所以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其首要的原因是通过身体运动获得的知识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它不是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第一人称”的身体经验基础上,这种知识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更具有实用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理论化的、命题式的和陈述性知识,这是一种有关“知道是什么”性质的知识;知识的属性是客观的,知识的标准是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则是实用的、程序性的、身体化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的是“知道怎样做”,经常与行动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足球比赛的规则”是前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我知道怎样踢足球”则是后一种类型的知识。由于笛卡尔以来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后一种知识因与身体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排斥,而理论化的知识则因其“理性色彩”而倍受推崇。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思想家都呼吁重视身体化知识的获得,认为两种知识形式都是人类理性的表达:前者是理性智慧的表达,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后者则是人类理性实践的表达,它让我们行动实践更加智慧。进一步说,在知识学习领域,我们究竟是关注概念的获得?还是关心理智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与行动相关的知识可能是我们更加需要获得的。

(摘编自《身体的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心二元论一味贬低身体,推崇心灵,严重忽视身体运动在认识论层面的价值,这一错误观念不利于体育运动的生存和发展。
B.受二元论思维的不良影响,传统认知主义认为认知是人通过大脑对外在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过程,与外周化的身体无关。
C.瓦雷拉等人的观点意在强调认知离不开身体体验,长期反复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造就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D.传统认识论拒斥身体化的知识,是因为其认为只有以命题形式表述的理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其他形式的知识都是错谬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擦边球”的例子证明身体动作会对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充分说明个体对世界的理解都是基于大脑中的经验图式。
B.与理论化知识的静态特征相比,身体化的知识是行动者通过自己的身体行动获得的,因而身体化的知识对个体来说更为直接。
C.因为身体化的知识对于个体来说更具实用性,并且能够让个体的行动更加智慧,所以人们需要重视与行动相关的知识的获得。
D.具身认知的兴起可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会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体育的认识论意义,有助于新时代体育运动的科学研究。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身心二元论的观点的一项是(     
A.正如俗话所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仅仅能强身健体,至多也就是陶冶性情,而认识世界则与体育无关。
B.除非到了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和身体交往,脱离了身体的愚昧,就能和纯洁的东西在一起,体会一切维洁的东西。
C.我们谈论身体,身体就好像是一个从属于我们的事物,但事实却是,就像它从属于我们那样,我们也从属于身体。
D.人的本质是理性思维,而非物质性的身体,动物有物质性的身体,但是没有理性思维,因此可以说“动物是机器”。
4.请结合原文内容,给具身认知观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2022-01-05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做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原本是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A.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2017-03-14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