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85767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新世纪,通俗文学发展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并与网络文学结合,发展出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叙事方式,形成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学大潮。近年来更借助“网文出海”这一海外传播潮,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势。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文学读者达4.3亿人,网络文学作者达千万之多。如此之多的作者同时进行小说创作,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极大释放了文学生产力;近年来,不仅科幻小说异军突起,“新武侠”方兴未艾,而且网络文学也发展出诸多不同类型,在各种大的类型之下又不断细分,读者阅读的“刚需”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断涌现,如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网络小说作家唐家三少、猫腻、天蚕土豆、阿耐等,这些知名作家的出现开创或提升了某一类型的创作,推动了类型文学发展;另外,与读者充分交流互动,并在互动中创造新的文体与新的交流形式。

通俗文学要推出经典,走向高峰,需要汲取历史上优秀通俗文学创作经验。具体说来,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创造性和担当精神。

精品意识就是要对创作、对读者认真负责,每一部都倾尽全力去写,争取立得住、留得下。金庸武侠小说一共15部,大多是精品,刘慈欣凭一部《三体》,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世界文坛。现在网络文学创作往往要日更数千字,这使不少作者疲于奔命,顾不上精心构思、细心推敲,与精品追求构成一定矛盾。当年张恨水、金庸等人的小说也是在报刊逐日连载,但他们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金庸小说成书后经历两次精心修改。这种创作态度值得今天的通俗文学作家学习和借鉴。以网络小说创作为例,平台和作者不应一味追求写作速度和数量,而应把创作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许多网络小说都会经历实体出版的过程,作者应珍惜这一修改打磨的机会。

创造性就是要有独特发现,并以独特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通俗小说大多是类型化写作,好处在于轻车熟路,有固定模式可循,作者易于创作,读者易于接受,但问题在于缺乏新颖性,读多了难免有雷同之感。类型是通俗文学的重要资产,只有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通俗文学才能保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于此,作者的创造性便突显出来。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个人独特创造,考验着一个作家的本事和胆识。这要求作者既对时代变化保持敏感,又广泛吸取严肃文学创作经验,实现新的文学创造。

担当精神就是要有高远文学追求,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责任。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大众性,使其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易于与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联动而形成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扩展通俗文学与大众的沟通和连接。这种严肃文学难以比拟的传播力度和广泛性,对通俗文学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以通俗方式回应读者需求,同时保持较高的精神格调,对读者有所引领和提升,是通俗文学作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通俗文学作家应努力创作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力求做到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摘编自李云雷《打造当代通俗文学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势头良好,优势巨大,已形成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学大潮,涌现出众多的创作者,引来数以亿计的读者。
B.通俗文学与网络文学结合,发展出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叙事方式,科幻小说已旧貌换新颜,“新武侠”也旧瓶装新酒。
C.为使读者阅读刚需得到满足,通俗文学在各种大的类型之下又不断细分,大类型多则小类型多,小类型多则作家、精品多。
D.作家要想写出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作品,不仅要博学精专,还要有高远的文学追求,以及文学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例证法,举例论述通俗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态势,不仅创作者和读者人气旺盛,而且文学类型不单一。
B.文章在论述精品意识、创造性、担当精神时使用定义法,如“创造性就是要有独特发现,并以独特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C.文章使用比较法,论述严肃文学在传播力度、通俗性、大众性、艺术性、广泛性等方面,都无法与通俗文学相提并论。
D.文章使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论创作者“要有精品意识、创造性和担当精神”,然后具体从三方面去论述对作者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要精心构思,细心推敲,把创作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不能一味地追求写作速度和数量。
B.通俗文学不但要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一样追求艺术性、创造性,还要注意通俗性、大众性,使其易于为读者接受。
C.知名作家的出现会开创或提升某一类型的文学创作,他们在与读者互动中又会创造出新的文体和新的交流形式。
D.通俗文学传播力度大,同时保持较高的精神格调,在文学的多元发展中获得发展新空间,严肃文学难以与之相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传说题材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勃兴是20世纪世界上一大文化景观。民族的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中国新文学重述民族神话、传说即是从上古源头找到与现代文明相融相契的心灵原矿。分而述之,民族神话、传说的新文学书写,具有以下之精神依归。

强大的人格意志力量。中国上古神话在讲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时,其出发点并不在于人对世界最终是如何征服的,而在于宣扬英雄们彰显的强大的人格意志力量:“夸父”虽败犹荣,“愚公”虽“愚”却感动“天帝”搬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精卫”生命不尽“填海”不止,“杜鹃”哪怕“泣血”也要把行人召回故乡,等等。中国新文学的“新民”与“立人”思想充分表达了对神话英雄人格的向往。鲁迅的《铸剑》不问“复仇”成功与否,而着意于“眉间尺”如何蹈厉性情和视死如归;汪静之的《精卫公主》修改版最终突出精卫的心魂是“不填平东海誓不甘休”;闻一多的《南海之神》、刘梦苇的《希望》等诗歌都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夸父追日”“共工之怒”等几乎成了文学中的最大公共意象,力推反抗精神,作品借以给民族提气壮神。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从一开始,国人在神话中就寄寓了生命不死的冀求。盘古死后,他的一毛一脉都衍变成了树木河流;女娲的肉身最终成为“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夸父渴死后,其手杖化为邓林;瑶姬未嫁已死,其精魂立身为巫山女神……这些“化生”神话就充分隐含了中国文化的现世形态和乐感意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抒写了大破后大立之激情,践行了文学上常见的“再生”母题。此中的“再生”不是基督的“复活”,而是生命形态的存活。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不少作品都暗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也暗含着“生生之谓易”的深刻意蕴。

与物同游的和谐精神。崇尚“物我一体”是中国神话的一大内质。“化生”神话中就明确表达了外在世界是由盘古、女娲、夸父等人的肉身生衍而来的。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深觉科技制造了新的奴役,使人为机器所束缚,所以重提“神性”以图拯救。但中国新文学作家并不以为然。郭沫若在《天狗》《日出》《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歌中,就以神话来比附现代科学。现代科技的“伟力”在郭沫若看来就是中国人曾经所想象的“神力”。另外,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有着“挟山超海”的能力,但绝不率性而为。“三皇五帝”作为人祖,以救民于水火而著称,就是身体微弱如“精卫”者也通过“填海”与人方便。他们无不是集体力量的象征,给民族整体以激情、信心和动力。

(摘编自《民族神话传说的新文学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中国文学从上古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
B.中国上古神话重视宣扬英雄的人格意志力量,其出发点不在于人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C.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只有生命形态的转化,无真正的死亡。
D.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人的生存困境是由科技或机器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说神话传说对新文学的意义,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阐述并举例论证。
B.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韩少功的《爸爸爸》都包含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C.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绝不率性而为,证明了他们是集体力量的象征。
D.中国新文学从上古神话中继承了人格意志力量、生命意识与物我和谐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具有契合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涵,所以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常见内容。
B.中国上古神话的叙事重视过程,让人遗憾的是其叙事往往缺少明确的结果。
C.寻根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对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精神的继承和风格的延续。
D.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充满想象的“神力”,体现了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的和谐统一。
2020-09-27更新 | 1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以赋、比、兴为叙述的基础,重视诗歌表述中的铺陈、寄托和讽谕,模糊了叙事和抒情的界限,也使客观叙事中常有主观情感的渗入和表露。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技法的源头,奠定了中国诗歌缅邈情致的整体风格。“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意在尽抒其情而畅达其旨,如《卫风氓》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言女子韶华正值,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容光不再。“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意在引事引言不致唐突,起接吻合浑然无痕,如《周南关雎》以关雎兴渚到君子淑女之恋,《卫风淇奥》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言及君子之德。比是通过对物形或物性的把握来征验或描述未知事物和陌生客体。与兴相比,物我关系比较疏朗,这种把握包含着一些判断、思考、分析、比较的因素,即所求的不仅是外在的形似,而且还有意神上的相通或相应。这种人与自然物性同构、人与自然物态相印的心理意识极大地增强了中国诗歌的文化内涵,对兴寄遥深的风格起了推动作用。到了汉魏时期,随着天人关系认识的深入, 艺术视角逐渐拓展到自然环境、古今演变、天地万物和人际异同,在这些诗歌叙述中,自然不再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外在,也不仅是为人所利用的客观,而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 “非异己的存在”,与人、事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诗歌重视感发、融汇情景的艺术特征。

出于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强烈关注,中国古典文学非常强调艺术创作的现实功用。主张利用诗歌进行讽喻、赞美以及抒写怀抱,并在诗歌叙述深层蕴涵着或隐或现的创作动机。《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论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代表了儒家乃至先秦时代学者对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功用的经典评论。同时或稍后,《左传》的“诗言志”,《国语》的“献诗讽谏说”,都强调文学反映现实、服务政治的作用。此后,庄子的“诗以道志”、荀子的“诗以明道”、韩非子的“以功用为之的觳”、刘安的“怨刺”说、《乐记》的 “教化说”、《毛诗大序》的“讽谏说”等,都将诗歌的讽喻作用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先秦经典对诗歌功用的强调,决定了中国诗歌重视寄托和讽谏的创作特征。胡应麟《诗薮》(内编卷2)以“寄兴无尽”评《青青河畔草》,意在赞许其中深厚的感情寄托。沈德潜《古诗源》(卷6)评阮籍诗“兴寄无端”,乃概括阮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特征。陈子昂言“彩丽竞繁,兴寄都绝”,意在批评齐梁诗歌“彩丽竞繁”的风格,要求诗歌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历代诗论多以能寄托者为上,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6)言:“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深矣厚矣,而喻可专指,义可强附,亦不足以言兴。”正是这种对诗歌叙述客观功用的强调。

从客观上说,寄托是讽谏意识和美刺观念对文学的要求;从主观上看,寄托正是比兴手法在诗歌叙述时的内在追求。为了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志向和见解,作者必须选择那些具有譬喻、象征意味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来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作者在“言事”时,采用委婉曲折的方法,言近旨远地流露出所要表露的真实意图,使阅读者能在比喻和寄托中体悟到所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如果把中国古典叙事诗和古典抒情诗区分讨论, 似乎有着一定的界限,但同时必须注意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模糊区域,也就是叙事和抒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混融的状态,叙事一极的顶端是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经典叙事”,抒情一极的末端也是具有浓郁情绪宣泄的“经典抒情”,而大量的古典诗歌,都是在非经典的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诗歌的叙述。

(节选自曹胜高《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比、兴是中国诗歌技法的源头,也是中国诗歌叙述的基础,这些技法的使用模糊了叙事和抒情的界限,糅合了客观性叙事与主观性抒情。
B.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深入,让艺术的视角逐渐拓展开来,诗歌叙述中的“自然”成为了诠释人类行为的“非异己的存在”。
C.现实功用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诗歌这一古典文学的典范形式在叙述深层就蕴含着或隐或现的创作动机。
D.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借助一些具有譬喻、象征意味的自然风物或人情世态进行表述,否则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2.下列关于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结构层次分明,首段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再逐一论述,脉络清晰,语言规范,论述深刻。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身边之物喻指自己容颜的变化,透露出对物我关系的判断,曹胜高也借此诗句说明了比兴手法的艺术特点。
C.为佐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大量引用了前人评论,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叙述对客观功用的强调。
D.文章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作者大量引用古诗文及古代文学经典评论,既满足了论述需求本身,又契合文本论述方向,体现了文学研究的严谨与厚重。
3.根据文本,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兴”在物我关系上的较为疏朗,“比”这一技法更侧重意神方面的相通或相近,而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形似。
B.文学创作与评论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先秦经典对诗歌功用的强调,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特征。历代诗论也以能寄托作为优秀作品的评价标准。
C.寄托虽是讽谏意识和美刺观念对文学的要求,但它在呈现比兴手法在诗歌叙述时的内在追求方面的价值更高。
D.大量的古典诗歌在叙事与抒情之间都是模糊的,两者交叉、混融,界限不明,诗歌叙述往往在非经典的二者中完成。
2022-06-13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 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摘编自《文字下乡》)

材料二: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的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再论文字下乡》)

1.材料一中对“愚”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识字并不是愚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是否有学习的能力都无法学到东西。
B.乡下孩子比教授孩子善于捉蚱蜢,教授孩子比乡下孩子善于认字,这不能说明谁更聪明或者愚笨,只能说明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不同。
C.面对面社群在进行沟通时,虽然能够凭借彼此的熟悉,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来分辨人,然而语言和文字还是必不可少,因为它们的表意更准确。
D.归有光在《项脊轩记》中说“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个例子说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这种社会里文字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可能是多余的。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是富有学习能力的,人依靠的是一个象征体系的帮助,和时间的接触比其他动物要复杂。
B.一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景中不断尝试得到的个别经验,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文化是一种累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个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代表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4.结合选文,分析说明为什么“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2021-11-26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