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汪曾祺(1920-1997)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4 题号:185880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

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

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

明子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透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子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小英子的娘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唦——”,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挖荸荠,这是小英子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子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子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明子到善因寺去受戒。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烧戒疤是不许人看的,烧了戒疤就喝一碗蘑菇汤,让它“发”,还不能躺下,要不停地走动,叫做“散戒”。她一看,和尚真在那里“散戒”,在城墙根底下的荒地里。一个一个,穿了新海青,光光的头皮上都有八个黑点子。——这黑疤掉了,才会露出白白的、圆圆的“戒疤”。和尚都笑嘻嘻的,好像很高兴。她一眼就看见了明子,已经受了戒的明子。

明子告诉地,善因寺一个老和尚告诉他,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

“什么叫‘沙弥尾’?”

“放一堂戒,要选出一个沙弥头,一个沙弥尾。沙弥头要老成,要会念很多经。沙弥尾要年轻,聪明,相貌好。”

“当了沙弥尾跟别的和尚有什么不同?”

“沙弥头,沙弥尾,将来都能当方丈。现在的方丈退居了,就当。石桥原来就是沙弥尾。”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明子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是因为此时明子喜欢小英子,对她非常熟悉和热情,想追求她。
B.小英子骄傲地称明子的好嗓音“一十三省数第一!”,干活时“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足见其心悦明子,身心都向着他。
C.“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一方面表现出她对受戒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对明子的关心。
D.小英子想同明子在一起,不想让他当沙弥尾和方丈,但又有些羞涩,所以“划了一气”“又划了一气”,最终才鼓起勇气向明子告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是第三人称客观叙事,但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将各个人物的情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B.汪曾祺语言的地方味比较明显,文中“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里的“凉浸浸”就是江淮方言中常用的词语,指泥土凉快。
C.“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化触觉为视觉,小英子熟练灵动的挖荸荠姿态跃然纸上。
D.文题为《受戒》,文中却没有直接描绘“受戒”场面,这种“空白”是作者有意为之,由此笔墨也更集中于对水乡人情等的描绘,更富审美意蕴。
3.文章结尾描摹了一幅极美的水乡风景画,请赏析这段文字。
4.汪曾祺曾言:“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有人评价他的作品如其所求,尽显人美、情美、生活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受戒》之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1)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2)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3)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4)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5)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福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6)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7)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8)城里外科医生不多,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9)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10)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11)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拉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者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暗里都像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12)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13)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王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14)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15)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16)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17)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18)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3)段详写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
B.小说第(5)段中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12)段中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小说第(8)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D.小说中写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主要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2.江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其实不闲。请分别结合文中两处画线的地方加以分析。
3.汪曾祺曾谈到自己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淡而有味”的理解。
2021-01-25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去当一个画家,可能也会很出色。
B.“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两句,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特点,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准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对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体现出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他能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
B.叶三正是在卖果子的生活中逐渐获得了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这为下文他能品评季陶民之画,说出的话能一语中的做铺垫。
C.鲜果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没有他适时指出季陶民的不足,季陶民画价不会大增。
D.他作为“鉴赏家”,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正是他在卖果子的生活中的乐观、热情、智慧、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结尾写儿子遵照叶三的遗嘱,把画装进棺材,有人认为叶三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21-08-31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冬心

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仙客,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他惦记着那十盆兰花。他去杭州之前,瞿家花园新从福建运到十盆素心兰。那样大的一盆,每盆不愁有百十个箭子!索价五两一盆,不贵!要是袁子才替他把灯卖出去,这十盆剑兰就会摆在他的小花圃苇棚下的石条上。这样的兰花,除了冬心先生,谁配?然而——

去年秋后,冬心先生手头就有些紧。进了腊月,他想起一个主意:叫陈聋子用乌木做了十张方灯的架子,四面由他自己书画。过了正月初六,叫陈聋子上南京找袁子才,托他代卖。不想这个老奸巨猾!不仅把十张灯退回来,还给我弄来十部《诗话》,让我替他向扬州的鹾贾打秋风!

----俗!

他踱回书斋里,把袁枚的信摊开又看了一遍,觉得袁枚的字很讨厌。顺手把《随园诗话》打开翻了几页,到处是倚人自重。有的诗,还算清新,然而,小聪明而已。竟然对毕秋帆也揄扬了一通!毕秋帆是什么?——商人耳!郑板桥对袁子才曾作过一句总评,——“斯文走狗”,不为过分!

他觉得心里痛快了一点,——不过,还是无聊。

他把陈聋子叫来,问问这些天有什么函件简帖。陈聋子把脑门一拍,说:“有!程雪门有一张请帖!”

“程雪门?”

“对对对!请你陪客。”

“请谁?”

“铁大人。”

“哪个铁大人?”

“新放的两淮盐务道铁保珊铁大人。”

“几时?”

“今天!中饭!平山堂!”

“你多误事! ——去把帖给我拿来! ——去订一顶轿子! ——你真是! ——快去!”

金冬心开始觉得今天有点意思了。

等着催请了两次,到第三次时,冬心先生换了衣履,坐上轿子,直奔平山堂。

程雪门是扬州一号大盐商,今天宴请新任盐务道。等金冬心下了轿,往里一看,扬州的名流显贵都已到齐。程素门正陪铁保珊说话,一眼看见金冬心,站起身来。铁保珊早抢步迎了出来。

“冬心先生!久仰!久仰得很哪!”

“岂敢岂敢!臣本布衣,幸瞻丰采!铁大人从都里来,一路风霜,辛苦了!”

铁保珊拉了金冬心入座。大家只见铁保珊倾侧着身子和金文心谈得十分投机,金冬心不时点头拊掌,不免悄悄议论。

“雪门今天请金冬心来陪铁保珊,好大的面子!”

“听说是铁保珊指名要见的。

“金冬心这时候才来,架子搭得不小!”

“看来他的字画行情要涨!”

稍顷宴齐,更衣入席。正中一桌,首座自然是铁保珊,次座是金冬心。金冬心再三谦让,铁保珊一把按得他坐下,说:“你再谦,大家就不好坐了!”金冬心只得从命。

今天的酒席很清淡。铁大人连吃了几天满汉全席,接到请帖说:“请我。我到!可我只想喝一碗稀粥,就一碟香油拌疙瘩丝!”按扬州规矩,菜单请铁保珊过目。头菜是清炖杨妃乳——新到的河豚鱼。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得有炒蒌蒿呀!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铁大人听了菜单,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他请金冬心过目,冬心先生说:“‘一箪食,一瓢饮’,侬一介寒士,无可无不可的。”

金冬心尝了尝这一桌清淡而名贵的菜肴,又想起袁子才和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冷笑。

酒过三巡,铁保珊提出行酒令。酒令叫做“飞红令”,各人说一句或两句古人诗词。要有“飞,红”二字。他先说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下面有说“一片花飞减却春”的,也有说“桃花乱落如红雨”的。到了程雪门,他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先是愕然,接着就哗然:

“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如何是红的?”

“杜撰!杜撰无疑!”

“罚酒!罚酒!”

程雪门正无地自容,忽听金冬心放下杯箸,从容言道: “诸位莫吵。雪翁此诗有出处。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用于今日,正好对景。他站起身来,朗吟出全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一听,全都击掌:

“好诗!”

“到底是冬心先生!”

“不想雪翁如此博学!佩服!佩服!”

程雪门哈哈大笑。连说:

“过奖,过奖!”

铁保珊拈须沉吟:这是元朝人的诗么?金冬心真是捷才!出口成章,不动声色。快,而且,好!有意境……

第二天一早,程雪门派人给金冬心送来一千两银子。金冬心叫陈聋子告诉瞿家花园,把十盆剑兰立刻送来。陈聋子刚要走,金冬心叫住他: “不忙。先把这十张灯收到厢房里去。”陈聋子提起两张灯,金冬心又叫住他: “把这个——搬走!”他指的是堆在地下的《随园诗话》。

陈聋子抱起《诗话》,走出书斋,听见冬心先生骂道:

“斯文走狗!”

陈聋子心想:他这是骂谁呢?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有删改)


[注释]金冬心即金农,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袁子才即袁枚,清代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随园诗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古代人物为主角组织情节,开篇指出金冬心的“无聊”,但无聊并不是因为怀才不酒,而是由物质欲望的不满足造成的。
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首尾呼应。小说两次写金冬心骂袁枚“斯文走狗”,都反衬出金冬心作为士大夫高洁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
C.金冬心被程雪门请去陪席,等着催请了两次,利第三次才登轿前往,主要是他知道程雪门宴请之事太迟了,实在来不及按时赴宴。
D.小说围绕金冬心在盐商程雪门宴请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酒席上替程解围的故事,肯定和赞赏金冬心的才思敏捷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相助的品质。
2.概括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形象特点。
3.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2020-05-25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