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187189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散文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应用之文”和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文学之文”。如果说文学之文抒发感情,应用之文叙事说理,那么站在修辞叙事学的立场上看,“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虽然在作品的外观层面差别显著,但在其作品的交流传递效果层面,两大类文章的叙事目的是根本一致的,即以修辞性的说服为前提。

说服接受者的任何作品当中,都有一个“说服者”存在。在古代散文中,所谓“文学之文”表达情感时的“隐含作者”,与“应用之文”说服他人时的“隐含作者”能够共同建构一个更加全面的“真实作者”形象,这个“真实作者”由多侧面构成,读者从“文学”和“应用”两大类作品中可以推导出两种或者更多截然不同的“隐含作者”,或者说,作者有时候会在无意之中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读者面前,实际的作者经常会和由纸面上推导出的作者相去甚远。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谏迎佛骨而贬潮州,被誉刚直,但其随后在贬官路上完成的散文《潮州刺史谢上表》中就有“破脑刳心,岂足为谢”的摇尾乞怜式陈情语句:元稹在写给侄子的《海侄等书》中正色道:“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然世人皆知元稹狎妓饮酒,出入青楼,更有艳作《莺莺传》盛传于世。在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当中,叙事者为文章而文章的功利性叙事目的在此一览无余,所以散文完全可以用于立体式地“勾画”一个完整的“实际作者”。

显然,散文的执笔作者不像其他文体那样隐身于背景之后,只是其动辄现身于台前的策略并不能证明这个“角色”就是演员的“本色演出”。正相反,散文作者是多面化的,由于散文作者的“官人身份”和“文人身份”,文如其人在散文这个文学形式上通常行不通,“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所描述的现象自然也包括散文在内。曾官至尚书,主盟文坛数十年的明代大才子王世贞讥讽一生布衣的谢榛的文章:“此等语何不以渴自照”——破口大骂,粗俗不堪。这类典型的文人相轻陋习在散文之中暴露无疑。由是观之,通过散文来“观看”古代文人之倾情“演出”可谓既生动又全面。

刘熙载在《文概》中将作家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与作品的内容与价值联系起来,说明散文研究非常依赖于作家生平、社会关系方面的历史考证工作,这从侧面证明了从作品内部推导“隐含作者”与从作品外部印证“真实作者”二者之间的互补性。由文本推导出的“隐含作者”本身已经是多侧面的,再加上由历史考证而描绘的“真实作者”,散文研究可在这个层面上把作者、作品和外部语境有机结合,力求还原作品、作者与社会三者之间全面真实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散文的书写与叙事目的十分明确,即立德、立功、立言,即使前二者目的达不到,起码也要实现“立言”这个“最低纲领”。散文是实用的作品,最终我们将发现:文学之文也好,应用之文也罢,皆非“为文学而文学”,通过散文文本推导出来的“隐含作者”和通过历史文献总结出来的“真实作者”都在追求“说服”,隐含作者追求说服文本中的“隐含读者”。真实作者则追求载道并让自己生前身后名传于后世。

(摘编自阴志科《修辞叙事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散文在交流传递效果层面的叙事目的,都是以修辞性的说服为前提。
B.对中国古代散文而言,“隐含作者”存在于文学之文中,也存在于应用之文中。
C.散文作者的多重身份,使得文如其人这个特征在散文这种文学形式上行不通。
D.散文是实用的作品,因此古代散文的书写与叙事目的并不是“为文学而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修辞叙事视野,对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均有隐含作者之说进行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以韩愈和元稹为例,论证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常相去甚远的观点。
C.文章以王世贞恶言讥讽布衣谢榛之事,论证散文中存在文人相轻陋习的观点。
D.刘熙载的做法,从侧面证明散文研究既要关注作品内部,也要重视作品外部。
3.依照文本推导“隐含作者”,下列选项能体现“隐含作者”多面化的是(       
A.《师说》(批驳耻学于师的不良现象)—《马说》(揭露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
B.《伶官传序》(告诫统治者居安思危)——《醉翁亭记》(地方长官应与民同乐)
C.《赤壁赋》(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记承天寺夜游》(安闲自适的心境)
D.《小石潭记》(贬官后的忧伤愤懑)——《种树郭囊驼传》(为政应顺乎天理)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的状态。所谓,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有别于,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作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作。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做了必要的补充。
2021-06-26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
武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B.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
C.侠的形象出“史”人“文”,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
D.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侠持批判态度。
B.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
C.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
D.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
B.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C.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游侠在文学作品中的身影。
D.“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
2016-11-18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戏剧的横空出世,不仅有漫长的历史积淀,还有戏剧土壤对史前巫术性戏剧长期培育的广阔社会背景,更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从中外戏剧生成的比较中,我们对此也许更能有深刻的认识。

迫于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古希腊人不得不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历史的传说、神话与现实的航海生活结合在一起,就必然要激发出昂扬的精神。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在文明世界中取得领袖地位的时代。等到民气的消沉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民族的独立与元气一起丧失的时候,悲剧也就跟着消失。它与中国元朝时期不一样。蒙古族进入中原,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心,悲愤心,悲剧悲壮的情愫在无数剧作家心中荡漾,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了,于是,元杂剧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与其说古希腊人关心征战,征服世界,倒不如说他们更关心我是谁,他们想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产力的低下,使他们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像蓝天、像大地、像茫茫无际的大海涵盖了古希腊人的生活。于是,一场人与神的较量,人与命运的抗争,就以悲剧的形式,在思辨、玄想和奔向未来的思维定势中出现了。在中国的北宋末年,文化发展在盛唐的高峰之后,已经非常成熟。元人忽必烈进入中原,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从勾栏瓦舍发展而来的说唱艺术,在佛教思辨精神的催生下,借助中国本上众多戏剧因素的长期积淀,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杂剧空前地昭示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觉配,虽然是昙花一见。当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物的建立而复归后,元杂剧的精神就逐步地走向了衰亡。

古希腊戏剧的繁荣,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戏剧的本质是冲突,但揭露冲突的勇气正好源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古希腊的民主运动开始于雅典的梭伦时代。梭伦在公无前6世纪初,就废除了土地抵押,禁止土地集中,并且剥夺了土地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把原来按部落划分的四个大区划分为十个行政小区,每个小区的公民,包括各部落的成员,每个成年男子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从此以后,民主制度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在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说元朝于一片腥风血雨中实行了民主制的意思。但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统治汉民族的边运少数民族,是必然没有经验的,是必然要出现迷惘的,忽必烈也确实不知道在铁蹄之外,还有什么思想的统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成熟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弊端都显露了出来。但是,随着蒙古人进入中原,文化的活力又被激发起来,过去的民本思想喷涌而出,成了一股用血泪写就的怒潮;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儒学的钳制已经进入了低迷的状态,市民文化自南宋以来已经崛起,佛教高扬起了正视现实人生的黑暗与痛苦、心涵万法、本体精神高于一切的旗帜,这些都成为使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

(摘编自《戏曲起源的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存意识十分开阔的古希腊人在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仍旧十分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
B.生产力的低下,使古希腊人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支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C.说唱艺术在元代升华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
D.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这不仅是古希腊戏剧繁荣之根,也是戏剧冲突之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高度概括了古希腊戏剧横空出世的缘由,并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证了自己的见解。
B.文章引用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的话,目的是论证地中海一带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并阔的观点
C.文章在分析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时,重点同元杂剧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了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深刻理解。
D.文章分别从环境、意识和制度三个维度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论证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历史舞台的,这与蒙古族进入中原后,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有密切关系。
B.元杂剧的精神走向衰亡,是在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朝的建立复归后开始的。
C.自从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以后,雅典的民主制度就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
D.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主要表现在传统儒学已经没有钳制力、自南宋以来市民文化已经崛起以及佛教教义的引领。
2022-07-15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