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188218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I绘画,其实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的一些绘画作品。用户仅需要在作画前,输入相关的关键词、图片等基本信息,提供创作的基本素材,即可生成一张“有模有样”的画作。20229月,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就用人工智能绘图工具,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年度艺术比赛的数字艺术单元上,以AI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夺得一等奖。不少AI绘画的艺术作品颜色绚丽,构图复杂,光线自然,场景科幻,展现出对未来无穷的想象力。

当时这件事还引起业内一些争议,比如在国外已经逐渐有一些报纸开始使用AI绘画配图,使得不少画师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剽窃”了自己的创意,还会让不少画师失去职业。一部分画师甚至表示焦虑,认为这种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绘画会对传统绘画造成版权等方面的冲击。

在笔者看来,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目前,已经有画师针对AI绘画的数据库的选取,提出了画作的版权保护想法,即画师可以选择拒绝授予AI绘画的素材,也可以把绘画素材授权给AI绘画获得新的版权收益,这是一条可以诉诸法律的创作保护之路。在厘清版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家“乐此不疲”的AI绘画尝试也并不是完美的,有的AI绘画甚至与用户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不过,这种落差造成的“喜剧感”,可能正是大家愿意去尝试AI绘画的原因之一。可见,虽然AI绘画降低了用户绘画的门槛,让大家都能体会到绘画的乐趣,但目前其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成为基本绘画工具、对行业造成冲击的程度。

其次,AI绘画的主要绘画原理,还是建立在大批量数据之上的“再创作”,这种创作的主要优势是在保持一定质量的基础上,满足了大众对“量”上的需求,使得画作的传播量更高,省去一些人工烦琐成本。但众所周知,世界上伟大的画作,凡·高、莫奈、达·芬奇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无不是因为画作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个人情绪和深挖现实的穿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有了这些“内核”,这些作品才成为无可替代的传世之作,这种“独特性”是AI画作生成原理所不具备的。

并且,就算是AI绘画的技术以后发展到足够细腻精良的地步,它同样也需要背后的作者进行画作内容的调试、数据指标的设定,说到底,AI画作背后也离不开“人”的创作,归根结底它还是“人”的作品,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人”,没有“人”的艺术作品,是缺少灵魂的。毕竞艺术不像是围棋等需要竞技、结果与算法的领域,AI可能通过自我学习战胜人类,但艺术审美是主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没有绝对的赢家。

在技术不断更迭的当下,我们与其去担心AI绘画对传统绘画造成的冲击,不如将传统绘画融入AI思维,推动艺术行业的发展,延展艺术作品的边界,思考在AI绘画技术已经足够成熟的基础上,如何去利用AI技术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去创作具有独特性的作品。

(摘编自李婷《AI绘画来了人仍是不可替代的“造梦师”》)

材料二: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AI‘抄袭’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抄袭’。”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商事诉讼与仲裁业务中心主任李阳表示,AI没有独立人格,不具备我国著作权法规范中“作者”的主体资格,因此解决AI“抄袭”的关键是解决AI背后开发商、使用者的滥用行为。

李阳认为,从鼓励作品的创作、传播,促进美术行业发展层面上看,单纯训练AI对在先作品创作思想进行学习、研究而不涉及商业用途的行为本身并不构成侵权,但如果AI画作的呈现结果仅是对在先作品的简单复制粘贴,且利用该画作谋取商业利益,则需要事先获得授权并支付使用费用,否则属于侵权行为。

AI再聪明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应该成为超法律的特权主体。”刘俊海认为,AI本身无法超越人类,其本质仍基于现有人类智慧的积累和传承,是借助人类的大数据和深度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助力发展起来的。在当前法律体系下,AI绘画与真人画师的权利边界仍存在冲突,这需要法律对此做出回应,启动法律的“立改废释”途径,通过修改著作权法或者修改司法解释的手段使法律规定与时俱进,让AI技术造福于人类。

AI也许能够精准复制人类画师的色彩和线条,但永远无法复制创作中人类画师对画作倾注的情感。”做了六年画师的黄桃说。

(摘编自刘胤衡《或涉抄袭,AI绘画野蛮生长现隐忧》)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有少数人根据AI作画目前的发展速度判断其能取代漫画家,但半数以上的人还是依据漫画创作的特点提出了相反见解。
B.当AI创作的漫画需要付费才能欣赏时,有超三成的人觉得无所谓,但也有超四成的人表示没有情感融人的创作,不值得去消费。
C.从“80后”到“95后”,其中“95后”群体对AI漫画的前景不看好的比例最高,五个年龄段中不愿意为这一技术买单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D.年龄偏小的“95后”、“00后”在为AI漫画技术买单的趋向上反倒不如“90后”高,而各年龄段对AI漫画前景持不明确态度的都占一定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伦的AI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荣获一等奖引发了业内的争议,甚至还让一些画师产生了焦虑心理。
B.AI绘画的出现必然对传统绘画的版权等造成冲击,如果纠结于此的话,就无法再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C.AI“抄袭”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其实是程序的开发商和使用者的滥用行为,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抄袭。
D.真人画师对自己的作品能否成为AI绘画的素材有决定权,其与AI绘画的冲突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3.AI绘画目前为什么不能超越人类?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是低的,就不会发表。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
顾彬: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郁达夫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你有听说哪个作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
窦文涛: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
顾彬: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有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
窦文涛:这个让我想起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画画,他说他直追宋元,他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地在这耕耘。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
顾彬:我不同意。你看,毛泽东喜欢的唐朝诗人李贺,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过了1300年以后,因为毛泽东特别喜欢李贺,所以李贺非常红。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当初是为了还债,就是生活不好,照样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
(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窦文涛认为,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人都能写作,且写作电子化了,因此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B.顾彬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来自出版社而非网络,因为网络对文学水平的高低无法控制。
C.窦文涛认为,网络拉近了中国跟世界的距离,可当代中国作家比起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跟世界的距离却很远。
D.顾彬认为,尼采起初的写作未顾及市场需求,以致自己掏钱发表的书没有人读,直到自己发疯才有了读者。
E.针对窦文涛两种朋友的观点,顾彬认可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2.围绕网络与文学,访谈双方主要谈了哪几个话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顾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中国当代作家远离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4.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影响有限,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16-11-18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作为世界上第四个建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在导航精度、授时精度、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堪称世界一流。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MEO)、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 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 组成,共同构成了北斗三号的混合星座构型。其中每种类型的卫星都有其独特功用,根据各自运行轨道特点和承载功能,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MEO卫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GEO卫星在轨道上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它与MEO卫星还承载了短报文通信服务功能;此次发射的第S5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三颗GEO卫星。IGSO卫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作为高轨道卫星,信号抗遮挡能力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其性能特点更为明显。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北斗,那颗最亮的“星”》)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2018年, 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增强了北斗在重点区域、遮档区域的星座性能,更好地服务我国和亚太区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规划

时间节点

1994年——2003年

2004年——2012年

2009年——2020年

规划步骤

第一步:试验系统

第二步:正式系统

第三步:正式系统

实现目标

北斗一号

区域有源定位

北斗二号

区域无源定位

北斗三号

全球无源定位

(摘编自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MEO卫星是全球组网服务,GEO卫星时刻聚焦祖国,服务祖国。IGSO卫星负责覆盖亚太区域,且信号抗遮挡能力强。
B.6月23日北斗导航系统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正式开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北斗人在北斗二号研制上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D.北斗三号研制团队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之后在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研制中国产化步伐迈得更大,攻关更艰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B.如何研制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确定了“先试验后建设”“先有源定位后无源定位”“先区域后全球”的发展思路。
C.GEO卫星和IGSO卫星组成的区域星座,增强了它在重点区域、遮档区域的星座性能,GEO卫星还具备短报文通信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及亚太区域。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刷新了“中国速度”。北斗三号在导航精度、授时精度、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3.“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0-09-04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摘下星辉献母亲

——追忆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

王俊禄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万物抽穗拔节的小满时令,记者来到瑞安曾联松广场。广场上,曾联松铜像吸引着游人驻足:红色的花岗岩基座,古铜铸就的身姿,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举首凝眸,似在仰望天空构思五星红旗,似在眺望天际那一抹金色的曙光。

曾联松,1917年出生在滨海小城瑞安的书香人家。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学的并不是美术设计,似乎是神来之笔,他“摘”下“星星”这个璀璨的意象,与共和国的标识紧紧相连。1938年,曾联松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1949年时,他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做秘书工作,这家原属于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通讯社,在5月上海解放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但曾联松总觉得全身有使不完的劲,总想多做点什么。不久,《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刊登了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他想:祖国新生,群策群力,我为何不能一试?

据家人回忆,那段时间,他下班以后天天把自己关在阁楼里,看看、写写、画画,就是吃饭也非得妻子三番两次地催促才肯下来,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日后的采访中,他吐露了心声:“建立新中国,一直是萦回在我心头的愿望,看到她如旭日东升般展现在面前时,我能不为之兴奋吗?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自量力,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然而,仅有一腔热忱还不够,对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讲,要短时间内拿出设计的成品,并非易事。那则征稿启事被他不知看了多少遍,四项要求,他几乎能倒背如流:第一,要有中国特征;第二,要有政权特征;第三,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之比是三比二;第四,色彩以红色为主。

怎样才能在设计中准确而全面地体现上述的要求呢?特别是一、二两项,曾联松认为这是国旗设计立意中的关键,从美学观点来说,任何一种图案的设计首先要有立意,就像一篇文章一样,没有正确的立意,文章就没有灵魂。新中国国旗的设计更需要一个准确、贴切而深刻的立意。现在,这个难题就像一座碉堡拦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他一下子还找不到它的突破口。冥思苦想,终于有一日,一阵委婉深情的沪剧唱腔从窗外飘来:“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

“星星,星星……”曾联松反复默念,突然找到了灵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当年红军帽.上就有一颗红五星,用五角星这个革命的标志,来作为国旗的主体,不是很有意义吗?

经过十多天的绘图设计,他拿出初稿: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征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旗面红色相协调,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四周。这样,视之端庄,但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揿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全场30万群众一片欢腾。

“一得之愚献祖国,五星旗海壮山河。”曾联松生前曾写诗表达自己为伟大祖国设计国旗的无上光荣。

从1947年起,曾联松就居住在上海虹口区山阴路上,直到1999年10月19日去世。他一生简朴,甘守清贫,平时弄堂里进出,总是穿着蓝卡其布的中山装,夹个皮包。弄堂里的人很少知道,他是我们国旗图案的设计者。

他用一辈子的生命追求一个信念:不管人生境遇如何,不忘初心,不改赤子情。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自念一生坎坷,书剑无成,贡献很少,报国不多。每临清苦能‘信念’不移。值此国际风云多变,幸中华自强,国运亨通,柳暗花明,经济振兴,令人欣慰。”

(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5月3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歌词开篇,并描写了瑞安曾联松广场上曾联松铜像吸引游人驻足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国旗设计者的尊敬与怀念。
B.曾联松20多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一直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解放后,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C.曾联松设计国旗时,为了寻找能准确而深刻的表达国旗灵魂的突破口而冥思苦想,一段委婉深情的沪剧唱腔给了他灵感。
D.为了确定五颗金星的恰当位置,曾联松反复修改,最终的设计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富有艺术气息。
2.下列对曾联松形象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怀激情的爱国热忱B.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C.甘守清贫的简朴生活D.吃苦耐劳的不懈努力
3.这篇人物通讯,多处引用曾联松先生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19-09-24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