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王维(701-76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2 题号:18859802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点明时间,写夜幕初临,秋露微生之景。
B.王诗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主人公虽感罗衣单薄,却并未更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张诗开头两句连用“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清冷。
D.张诗第三句写暗虫彻夜鸣响搅得思妇通宵难眠,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异同。
【知识点】 王维(701-761)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王维《使至塞上》,请回答下列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2020-10-17更新 | 10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蓠。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陶令:陶渊明。④蛩: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自谦的说法,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B.颔联两句用了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C.尾联两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
D.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比喻等。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2.诗歌颈联常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等,对颈联进行简要赏析。
2019-06-12更新 | 20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湓城:二均在郴州以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但基调并不凄怆,尤其是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人微、生动感人。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滥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
2.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右丞此篇结句,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2022-11-10更新 | 1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