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9-27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道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阮籍、陶潜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因此,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B.《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象观察员

连俊超

卫星云图将一个白色旋涡呈现在马伟面前。

他透过大落地窗往外看了一眼,白色旋涡似乎还没有到来,眼下街道上阳光暗淡,天色灰蒙,却没有出现他所想象的黑云压境、车辆喧鸣、人仰马翻的景象。当他转过身,试图跟身旁的方子玉谈论这张卫星图片时,方子玉正跟另两位同事讲解如何把一船石油从伊朗贩运回来。他已经给不同的人讲解了一整天,似乎坚信自己不久就会成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马伟又把目光聚焦在卫星云图上,脑海中却想象着方子玉描述的伊朗的石油河,黑色的石油河里打起了旋涡。马伟把图片数据上报,从办公室走出来。

院子里的风速仪正悠闲地转悠着。马伟知道,过不了多久,整个城市就会被大片浓云覆盖,那时候风速仪就会像着了魔似的飞速旋转起来。

马伟迫不及待想看到暴雨来临时的情景。要知道烈日已经暴晒了半个月,血液都要从血管中蒸发出来了。在公交车上,他和许多人挤在一起,汗液湿透了他的白衬衫,不断有人在他身边蹭来蹭去,让他厌烦透顶。他看到天色阴得更重了,而车内这些人的脸上并没有由于暴雨将至而流露出一丝兴奋,这让他略感不满。他们不知道久违的凉爽空气就要到来,会有一阵风贯通这个竹筒似的公交车,把这里的污浊之气排解一空。

马伟在第三人民医院下车,看望因为哮喘病在这里住院的母亲,他已经连续两天晚上守在这里。当他走进病房的时候,他看到姐姐坐在母亲床头,今晚由她守夜。马伟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告诉母亲和姐姐,今晚上就要下暴雨了。姐姐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句:哦,手机短信上说了。马伟知道她的心思完全不在天气上,她只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丈夫从不可救药的出轨行为中拉回来。马伟握住母亲的手,跟她说大雨来临,空气会变得清新,对她的气管也有好处。母亲眼睛微闭着,灰暗无光的眼神随意地乜斜了一眼窗外渐渐变暗的天色。自从马伟的父亲离开之后,母亲的眼睛就不像从前那样炯炯有神了。她拍了拍马伟的手,想要说什么,却被一个咳嗽截断了。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咳嗽,母亲似乎用尽了全力,却不能把一团黏着呼吸道深处的痰清理出来。她喘着刺啦响的气息,不再勉强说话。

从医院走出来,马伟觉得空气已经不像午后那么沉闷了。一缕凉风怯生生地流动起来,马伟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似乎这沁凉的风是他随手一挥扇出来的。他知道,那个白色的旋涡正在朝这边赶来,要将千万吨的雨水倾注在这个地区。届时这个城市排水不畅的街道将变成一条条浑浊的河流,狂风吹折的树枝会将电线电话线一并砸断,广告牌雨伞满天飞,车流拥堵,航班延误,这个城市会被搅个底朝天。这样的情景似乎让马伟倍感得意,他急切地想与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愉悦。因此,当看到那个手提雨伞从人行便道上跑来的男子时,他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男人跑到他身边时,他上前迈了一步,似乎要同时用身体和有关天气的话题把男人留住,男人却用一记慌乱的摆拳为自己扫清了障碍。马伟躲开拳头,失足倒地,他看到一个摩托巡警正蜿蜒在杂乱的人流中追赶那个奔跑的男人。当摩托经过眼前时,巡警朝自己看了一眼,伸了个大拇指。

马伟在众人注视下爬起来,觉得乌云已经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世界将变成一个低矮黑暗的茅草屋,暴雨驾着风的马车正从天空驶向地面。马伟坐上了一辆公交车,他希望暴雨能在自己回家之前到达,他笑容可掬地对身旁的人说:暴雨来临了。

那人看了他一眼,说:看得出来。然后便埋头看自己的报纸。

下车的时候,大风夹杂着雨点落了下来,马伟慢悠悠地走着,看着人们从自己身边跑来跑去。他突然想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办,却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雨水很快便成滂沱之势,马伟走在雨中,让雨水从头顶从脚底从四面八方冲洗自己,在凉爽的同时感到一丝隐隐的遗憾。

当马伟推开屋门的时候,妻子看到的是一个浑身湿透的人,他身上的雨水很快就在脚下的地板上漫延开来。马伟笑了笑,对妻子说:这雨来势凶猛,你要是看了卫星图片就会知道,起码得下到明天早上。

妻子见他两手空空,便问道:你给儿子买的蛋糕呢?

马伟对妻子忽视自己话题的行为感到窝火,同时想起了那件忘办的事情。

妻子解下围裙,摔在沙发上,气呼呼地瞪着马伟,抱怨道:给你交代了多少遍!没有蛋糕你让儿子的生日怎么过,吃什么?

马伟看了一眼窗户,雨水正愤怒地打在上面,雨声哗哗地吵闹着。此时儿子伴随着马桶冲水声从厕所走出来,满脸委屈地望着马伟。马伟觉得一股比暴雨更加猛烈的恼火蹿上脑袋,他几乎是跳起来吼道:吃屎!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子玉和马伟一样,都是气象观察员,但他并没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异想天开琢磨做石油生意。
B.由天色灰蒙到阴得更重再到凉风吹来、暴雨突至,明写天气变化,暗写马伟心情由悲到喜的波动。
C.马伟想象狂风暴雨到来后将给这个城市通讯、交通、城建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表现了他的职业精神。
D.马伟的妻子将儿子的生日看得很重要,对淋成落汤鸡的马伟不但没有丝毫关心,反而责怪他健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说标题和开头的描述看,马伟的职业就是气象观察员,他忠于职守,关注现实,但在与他人分享气象信息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回应。
B.小说描写马伟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将他因感受车内闷热而不满的情绪与他预知暴雨来临的喜悦心情构成对比,使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强化。
C.马伟由于过度关注暴雨将要来临的信息,以至于忘记了给儿子买生日蛋糕,这个细节的设计是符合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
D.马伟回到家中与妻子、儿子的冲突,既是小说发展的高潮,又是小说的结局,高潮与结局的叠加,打破了小说情节发展逐步推进的模式。
8.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特点和语言特点。
9.小说借马伟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竟于楚,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乃去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踏不熟,杀之,置诸舂,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灵公A不君B厚C敛D以雕墙E从台上弹F人G而观H其辟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元为植”的“植”名词用作动词,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植”字用法相同。
B.骖乘是古代乘车陪坐在右边的人,又称为“车右”,地位最高的人坐在左边,居中的是御者。
C.诗即《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本文中的句子语出自《诗经·大雅》。
D.“贼民之主”的“贼”意为杀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忍能对面为盗贼”的“贼”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想要赎取华元,车马仅送去一半,华元就了逃回来,进城后见到了他的车夫,并且一起逃到了鲁国。
B.华元在巡视工作时受人嘲讽,华元让骖乘反驳筑城的人,面对役夫的怨愤,华元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C.秦国攻打晋国,赵盾认为,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很快就要完了,应加重他们的弊病,最终离开了郑国。
D.士会对晋灵公做事感到很担心,三次前去劝谏,晋灵公尽管在口头上说要改错,但在行动上还是不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14.士会曾三次劝谏晋灵公,其劝谏的话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请据此简要概括士会劝谏语言的巧妙之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点明时间,写夜幕初临,秋露微生之景。
B.王诗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主人公虽感罗衣单薄,却并未更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张诗开头两句连用“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清冷。
D.张诗第三句写暗虫彻夜鸣响搅得思妇通宵难眠,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
16.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5)《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2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历来将书法绘画视为最高端的视觉形式。绘画则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三大门类,这三者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山水画拟山川、造幽境,花鸟画类万象、悟生趣。这三种绘画的形式和内涵虽各有侧重,但_,缺一不可,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信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实在可谓自然化人、人化自然。尤其是花鸟画,表现了从自然中感悟的生命意蕴,寄托着生活的愿景,显得格外生动可亲,为构筑一个中国式的理想生活蓝图锦上添花。

自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400年间,是花鸟画从萌芽走向独立成科的时期。花鸟画中逼真的审美要点,在此时大获赞赏。3世纪时的名画家曹不兴,其画艺为吴国八绝之一,曾为吴大帝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便随手画成苍蝇,孙权以为真蝇,以手指弹之不去;六朝萧梁时的张僧部,于金陵安乐寺寺壁画四龙,不画眼睛,一说点晴,龙便欲破壁而飞;还有北齐王子高孝珩的壁画《苍鹰图》,,吓得别人不敢靠近。曹不兴无论拂蝇得名,张僧繇画龙点睛,还是高孝珩壁鸠驱人。都旁证了以逼真为花鸟画审美标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少人认为糖是甜蜜的陷阱。糖, _① ?其实,包括单糖、双糖、多糖在内的碳水化合物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之一。身体每时每刻都需要糖,它既是人体构成的砖块,又是为各组织器官供能的“燃料”。

由此可见,。当然这不代表可以敞开吃糖,放任自己沉溺在香甜带来的快乐之中。众所周知。长期高糖饮食会引起种种健康问题。如果既过量饮用甜饮料或食用甜食、精制米面等,,未能及时消耗的糖就会被人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还可能促进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高糖饮食更是绝对禁止的。因此,控制饮食中糖的总摄入量比单纯追求无糖食品、“0饮料更重要。

21.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材料二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材料三 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这真是墨学进行上一重不可解免的难关。——钱穆

学完《兼爱》,班级举行墨子读书会,围绕“兼爱”思想展开讨论,同学们谈到以上材料。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到三则进行组合立意,结合你的见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品味语言艺术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左丘明(前556-前451)  《左传》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王维(701-761)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选用句式  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个人 他人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