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五一”押题卷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模拟预测 2021-04-26 4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象观察员

连俊超

卫星云图将一个白色旋涡呈现在马伟面前。

他透过大落地窗往外看了一眼,白色旋涡似乎还没有到来,眼下街道上阳光暗淡,天色灰蒙,却没有出现他所想象的黑云压境、车辆喧鸣、人仰马翻的景象。当他转过身,试图跟身旁的方子玉谈论这张卫星图片时,方子玉正跟另两位同事讲解如何把一船石油从伊朗贩运回来。他已经给不同的人讲解了一整天,似乎坚信自己不久就会成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马伟又把目光聚焦在卫星云图上,脑海中却想象着方子玉描述的伊朗的石油河,黑色的石油河里打起了旋涡。马伟把图片数据上报,从办公室走出来。

院子里的风速仪正悠闲地转悠着。马伟知道,过不了多久,整个城市就会被大片浓云覆盖,那时候风速仪就会像着了魔似的飞速旋转起来。

马伟迫不及待想看到暴雨来临时的情景。要知道烈日已经暴晒了半个月,血液都要从血管中蒸发出来了。在公交车上,他和许多人挤在一起,汗液湿透了他的白衬衫,不断有人在他身边蹭来蹭去,让他厌烦透顶。他看到天色阴得更重了,而车内这些人的脸上并没有由于暴雨将至而流露出一丝兴奋,这让他略感不满。他们不知道久违的凉爽空气就要到来,会有一阵风贯通这个竹筒似的公交车,把这里的污浊之气排解一空。

马伟在第三人民医院下车,看望因为哮喘病在这里住院的母亲,他已经连续两天晚上守在这里。当他走进病房的时候,他看到姐姐坐在母亲床头,今晚由她守夜。马伟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告诉母亲和姐姐,今晚上就要下暴雨了。姐姐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句:哦,手机短信上说了。马伟知道她的心思完全不在天气上,她只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丈夫从不可救药的出轨行为中拉回来。马伟握住母亲的手,跟她说大雨来临,空气会变得清新,对她的气管也有好处。母亲眼睛微闭着,灰暗无光的眼神随意地乜斜了一眼窗外渐渐变暗的天色。自从马伟的父亲离开之后,母亲的眼睛就不像从前那样炯炯有神了。她拍了拍马伟的手,想要说什么,却被一个咳嗽截断了。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咳嗽,母亲似乎用尽了全力,却不能把一团黏着呼吸道深处的痰清理出来。她喘着刺啦响的气息,不再勉强说话。

从医院走出来,马伟觉得空气已经不像午后那么沉闷了。一缕凉风怯生生地流动起来,马伟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似乎这沁凉的风是他随手一挥扇出来的。他知道,那个白色的旋涡正在朝这边赶来,要将千万吨的雨水倾注在这个地区。届时这个城市排水不畅的街道将变成一条条浑浊的河流,狂风吹折的树枝会将电线电话线一并砸断,广告牌雨伞满天飞,车流拥堵,航班延误,这个城市会被搅个底朝天。这样的情景似乎让马伟倍感得意,他急切地想与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愉悦。因此,当看到那个手提雨伞从人行便道上跑来的男子时,他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男人跑到他身边时,他上前迈了一步,似乎要同时用身体和有关天气的话题把男人留住,男人却用一记慌乱的摆拳为自己扫清了障碍。马伟躲开拳头,失足倒地,他看到一个摩托巡警正蜿蜒在杂乱的人流中追赶那个奔跑的男人。当摩托经过眼前时,巡警朝自己看了一眼,伸了个大拇指。

马伟在众人注视下爬起来,觉得乌云已经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世界将变成一个低矮黑暗的茅草屋,暴雨驾着风的马车正从天空驶向地面。马伟坐上了一辆公交车,他希望暴雨能在自己回家之前到达,他笑容可掬地对身旁的人说:暴雨来临了。

那人看了他一眼,说:看得出来。然后便埋头看自己的报纸。

下车的时候,大风夹杂着雨点落了下来,马伟慢悠悠地走着,看着人们从自己身边跑来跑去。他突然想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办,却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雨水很快便成滂沱之势,马伟走在雨中,让雨水从头顶从脚底从四面八方冲洗自己,在凉爽的同时感到一丝隐隐的遗憾。

当马伟推开屋门的时候,妻子看到的是一个浑身湿透的人,他身上的雨水很快就在脚下的地板上漫延开来。马伟笑了笑,对妻子说:这雨来势凶猛,你要是看了卫星图片就会知道,起码得下到明天早上。

妻子见他两手空空,便问道:你给儿子买的蛋糕呢?

马伟对妻子忽视自己话题的行为感到窝火,同时想起了那件忘办的事情。

妻子解下围裙,摔在沙发上,气呼呼地瞪着马伟,抱怨道:给你交代了多少遍!没有蛋糕你让儿子的生日怎么过,吃什么?

马伟看了一眼窗户,雨水正愤怒地打在上面,雨声哗哗地吵闹着。此时儿子伴随着马桶冲水声从厕所走出来,满脸委屈地望着马伟。马伟觉得一股比暴雨更加猛烈的恼火蹿上脑袋,他几乎是跳起来吼道:吃屎!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子玉和马伟一样,都是气象观察员,但他并没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异想天开琢磨做石油生意。
B.由天色灰蒙到阴得更重再到凉风吹来、暴雨突至,明写天气变化,暗写马伟心情由悲到喜的波动。
C.马伟想象狂风暴雨到来后将给这个城市通讯、交通、城建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表现了他的职业精神。
D.马伟的妻子将儿子的生日看得很重要,对淋成落汤鸡的马伟不但没有丝毫关心,反而责怪他健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说标题和开头的描述看,马伟的职业就是气象观察员,他忠于职守,关注现实,但在与他人分享气象信息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回应。
B.小说描写马伟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将他因感受车内闷热而不满的情绪与他预知暴雨来临的喜悦心情构成对比,使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强化。
C.马伟由于过度关注暴雨将要来临的信息,以至于忘记了给儿子买生日蛋糕,这个细节的设计是符合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
D.马伟回到家中与妻子、儿子的冲突,既是小说发展的高潮,又是小说的结局,高潮与结局的叠加,打破了小说情节发展逐步推进的模式。
8.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特点和语言特点。
9.小说借马伟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不应州命。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咸和初,领徐州刺史。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诏以北寇不许。于是遣司马刘矩领三千人宿卫京都。寻而王师败绩,矩遂退还。中书令庾亮宣太后口诏,进鉴为司空。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登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峤曰:“今贼谋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时贼帅刘征聚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鉴遂城京口,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进位太尉。后以寝疾,上疏逊位。鉴寻,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遣御史持节护丧事。初,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B.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C.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D.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古时一般指前军、中军、后军,通常以后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三军”与此意思相同。
B.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也都是指的这个地方。
C.太尉,古代官职名,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一度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后世有时也成为虚职。
D.薨,古代用于指称诸侯之死,也可用于指皇后、贵妃之死,有时也指有爵位的官员之死,文中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郗鉴博学儒雅,能够洁身自好。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喜好耕读,学识广博;不愿混迹官场,与行为不端的官僚保持距离,生怕玷污自身名节。
B.郗鉴重情守义,深得乡人拥戴。在遭遇饥荒时,他因为平时扶危济困、恩义卓著,被大家推举为首领,率领着一千多家乡民一起到外地避难。
C.郗鉴善于领兵,军事才能卓异。祖约、苏峻反叛,郗鉴机智果断,不顾诏令,率军东进,派刘矩守卫京都,虽然遭遇败绩,但仍能保全而还。
D.郗鉴为国尽忠,深受敬重追念。他忠勇报国,被提拔为太尉一职;他卧病在床,上疏请求让位;他去世后皇帝痛哭不止,为他举行隆重葬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

(2)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

14.郗鉴去世后,其外甥周翼是怎样尽孝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2021-03-16更新 | 50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峡

(唐)许浑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B.“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官,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
C.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
D.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管来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16.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开篇“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士兵同仇敌忾的愤慨激烈的情绪。
(2)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写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两句概述了李渤叩击山石时南北两边发出声音的特征。
2021-04-23更新 | 46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五一”押题卷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运河老了,一个衰老的生命总是喜欢选择沉默的。它或者就这样老去,直至死亡,像世界上绝大多数中世纪的伟大建构那样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成为后人永远的追忆与凭吊;或者在冷落中等待——等待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崭新时代,(     )。那么就等待吧,对于一个经历了二千四百多年的伟大生命来说,这次的等待大概不会太久。

又一个黄昏莅临了,木叶萧萧,衰飒如诉,古运河上弥漫着美丽的伤感。帆船从远方驶来,一群燕子殷勤地追逐着桅杆,几千年以前它们就是这样追逐的,从江南追逐到蓟北,又从蓟北追逐到江南。夕阳的佘晖下,你渐渐看清了航船的每个细部:油亮发黑的船板,被磨出了金属般质感的舵柄,高大的帆篷上缀满了补丁,有如一位浪迹天涯的独行客,破旧的衣衫上扑满了秋风。这条古老的航道,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过。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B.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C.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D.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发热内衣,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眼球。在各大商家的宣传语中,发热内衣能发热是因为在原本的衣服材质中加入了高科技的特殊材质,这些材质能让衣服自己发热,从而达到保暖的功效。看似逻辑严谨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学过能量守恒定律的人都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从这个角度看,,发热内衣根本不能凭空产生热能。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用于衣物的自发热材料。严格来说,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既然没有能凭空发热的材料,那么发热内衣是怎样发热的呢?答案是     ③ 。我们知道,人的皮肤也是会呼吸的,当皮肤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衣服的纤维面料时,纤维中的亲水基团会把水分子紧紧抱住,水分子的动能就会减低并转化为热能。所以,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个世纪斗转星移,这个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称得上是奇迹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人民解放之路,人民富裕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更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归集到一起,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开拓进取,用青春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


也许,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或许你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书写你心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
(1)以“信仰”为题,写一首赞歌,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2)选取你熟悉的一个共产党员,以他的先进事迹或感人故事为依据,写一篇记叙文,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100华诞”征文活动。
(3)搜集尽量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写一篇演讲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纪念活动中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非连续性文本
6-90.4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品味语言艺术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房玄龄等  《晋书》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咏物言志  表现手法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表达方式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15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