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宁夏 高三 二模 2021-04-10 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英雄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李军

“本事大”往往是“英雄”的第一概念,最直接的表现是“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但是英雄并不是一个技能概念,而是一个行为概念——学会七十二变之后的孙悟空并不能立即成为英雄,直到他用七十二变的能力降妖除魔后才成为了英雄。1982年,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坠入粪池的工人献出生命后引发全国大讨论。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多金贵众人皆知,于是“金子换石头,值不值”的论题就显得扎眼。“值不值得”的论调是一个逻辑伦换:把行为偷换为技能。因为在这场交换中,他们把“人”视作了可以估价交换的商品,在这场交换中,“人”的价值只表现为自身的技能,而完全罔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值不值得”论调者往往认为只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才强调“英雄”,而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功利主义认知是“真正先进的文明”,因此对每一次个人的牺牲都持怀疑态度。一段时间以来,舆论上对很多历史上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都有这个套路的影子。

且不说功利主义思想出现后,西方学术界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我们来看两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是原汁原味的美国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有一个援助平民村落的任务。完成任务后,玩家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对战斗技能的熟稔,而是尽力去满足他人的意愿。今天,你证明了自己的英雄之心。”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英雄精神何其相似!第二个例子更为实际:最近震惊世界的佛罗里达枪击案中,出了一个少年英雄——15岁的美籍华人王孟杰。他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为了给同学争取逃离时间留下来抵住了大门,多处中弹而牺牲。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这似乎与部分人口中的“西方价值观”有背离,但美国人却给予了在他的棺木上覆盖星条旗的最高英雄待遇。

这说明,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并没有评价上的矛盾,舍己为人是全人类社会所推崇的美德,几千年来从未变过。“英雄"不是论价而沽的商品,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粘合剂。所有的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色彩,都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来衡量英雄的成色是可笑而鄙猥的。

现代商业社会越来越发达,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思绪越来越浓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成为“陌生人”,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象下,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把日益被物质生活割裂的人格重新黏合起来的最好办法,而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正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的高级表现形式。无论历史和现代,对英雄的共同纪念和推崇都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每个有意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国家,都将这种行为和精神视为珍宝。

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对英雄精神的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在能力达不到英雄级别的情况下,要量力而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屡屡强调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的原因。但见义智为不是见义勇为的反面,不是见义不为,不能混淆或者有意偷换。

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是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以英雄精神来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不光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因为普遍的利他主义取向最终会让社会中的自己受益。

摘编自《新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也是衡量英雄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这一标准不是唯一的。
B.张华救人引发的讨论,实质是部分人把人的自身价值简单地理解为自身的技能。
C.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这种做法背离了西方的价值观念。
D.对英雄的定义和价值的认识偏差,导致了舆论对很多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英雄的概念人手展开论述,阐明了现实生活中英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B.通过正反对比,文章论述了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的评价相同。
C.文章在论证上注重例证的使用,使文章彰显出了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的鲜明特点。
D.文章结合社会因素的影响,论述了“英雄”的定义和价值,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不值得”的讨论,在逻辑上和价值观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背离了英雄精神。
B.把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视为珍宝,这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维持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C.“见义勇为”还只是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由此,我们更要强调“见义智为”。
D.正确认识“英雄”的定义和价值,崇敬英雄,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也是有裨益的。
2021-04-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你被译成中文的作品里,我是先读了《南京安魂曲》,之后就是这部《通天之路:李白传》。虽然两部作品属于不同体裁,但都涉及对大量材料的处理。当然,同样是处理材料,你的取舍,还有使用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同的。就这部传记而言,以我看,最是与众不同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详细写了有些传记作者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的李白在老家江油当小吏的经历;二是你只在序里谈到李白诗歌里的月亮意象,在正文里就很少提及,更没做什么渲染,而是偏重分析与李白生平遭际、日常行止相关的诗歌。你在写作前后一般怎么处理材料?

哈金:我的基本原则是有趣。一开始出版社就强调不要学术著作。如果大量分析李白的诗歌,可能使叙述松弛下来,对多数读者来说会乏味。但传记的核心人物是伟大的诗人,所以我必须要解读他的一部分诗歌。这本传记主要是给英语世界中诗歌的爱好者读的。把这个故事讲好,主要还是靠细节,特别是新鲜有趣的细节,同时对这些细节要有自己的看法。

记者:你在写李杜相遇,还有李白与孟浩然交往等细节时,显然融入了合理的想象。而《南京安魂曲》虽然是小说,因为高度依托于史料,也必然包含某些非虚构的部分。很多人认为,既然是非虚构就得写眼见的真实,融入想象会让写作偏离真实。但以我看,写作者对真实的理解本身,就需要在想象中展开,所以想象不可避免,没有想象也写不出深度的真实。

哈金:英语世界中有创意非虚构之说,我倒并不刻意追求非虚构的手法。在这部传记中有些地方,不虚构一些,故事就会出现漏洞,比如李杜相会。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几笔带过,一定要写得丰满些,所以我就根据已有的诗文资料做了一些推想。这样做是为了把故事讲好,在现在的非虚构的写法中并不出格。

记者:基于材料之于这部传记,乃至《南京安魂曲》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你看来,材料之于写作,尤其是小说写作,有何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家写作如果过多依赖材料,会更多产生以分析性见长的匠人的形象,就好像他的写作在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上是打了折扣的。

哈金:材料当然重要,就像厨师没有食材,无法做饭,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不一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当然小说可以大量发挥,特别是在没有多少原始材料的情况下。但《南京安魂曲》的情形比较特殊:资料太多,太杂乱,不好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叙述线路。英语文学理论传统中从浪漫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开始就强调想象力的核心是综合能力(unifying power)。降低姿态是写作的一种正确态度,很多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有种优越感,比如《阿Q正传》中的叙述者。果戈理有虫子仰视的说法,那是他幽默的主要来源。鲁迅非常崇拜果戈理,却没像他那样谦卑地写作。

(摘编自《哈金:我写的不是文化想象中的李白》,《文学报》2020年7月)

4.下列关于李白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谈到李白传记的材料处理时,哈金表示李白传记不是要写学术著作,而意在通过新鲜有趣的细节,讲好李白故事。
B.因为李白传记的传主是伟大的诗人,所以传记中必须要解读李白的一部分诗歌但又不能大量分析,避免叙述松弛下来。
C.在创作不同的文学样式时,记者发现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是真实中有虚构,《通天之路:李白传》是虚构中有真实。
D.对于用英文写作的创作者哈金的这篇专访,不仅涉及到李白传记的创作过程,也有哈金写作观念的细微呈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作为采访者,提问主要围绕哈金在创作时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展开,并认为在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就能写出深度的真实。
B.哈金作为创作者,主张对材料要根据创作原则取舍,可针对不同的文学样式采取不同的材料处理方法,还应该降低姿态面对作品人物。
C.在谈到想象与虚构问题时,哈金借助了英语中“创意非虚构”的说法,并且记者和哈金对此的看法,与其他很多人的看法不同。
D.记者与哈金都认为材料之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强调写作不能过多依赖材料,哈金更注重材料的组织运用。
6.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这段访问中,记者访谈的技巧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彩马上回来

刘正权

陈大才把脚点在油门上,脑门开始冒油汗。

张成坐在副驾驶上,一副悠闲自得的架势,嘴上的烟一明一灭的,陈大才在那一明一灭的火光中琢磨了半天,心里还是一明一暗的。

琢磨不透就干脆不琢磨了,他只要记得自己是在排戏就行了。

是的,排戏,作为一个特技飞车演员,陈大才这回排的不是导演的戏,而是大成集团老总张成自己安排的戏。

一辆人力车缓缓从远处拖了货物过来,看得出那货物在人力车师傅眼里很贵重,要不然他也不会一步三回头去瞅车里的货丢了没有。

就要的是他一步三回头,才能找到出这个车祸的理由。

张成掐灭了烟,这是个暗号,如同片场导演喊OK!开拍。

陈大才脚上一带劲,轿车嗖一声就蹿了出去,直挺挺撞向三轮车上的货物。

张成交待得很清楚,尽量不要让车主受到伤筋动骨的大伤,当然,擦破点皮的轻伤是必须有的,流点血是在所难免的!否则这戏就演得不够专业了。

这点要求对陈大才来说不算要求,对玩飞车特技的人,这是初级阶段必备的水平。

哐当一声,二十万就没了呢!

陈大才叹了口气,闭上眼,这张成总是钱多得烧包了,玩这么刺激的游戏。

后视镜中,那个三轮车主气急败坏从地上爬了起来,张成慢吞吞下了车。

两人一照面,那个三轮车主忽然不气势汹汹地大嚷了,说张成是你啊?

张成装作惊喜莫名的样子一把抱住那个人说,李贵啊真是你,今天我撞对人了!

陈大才嘴里嘘了一下,啥叫撞对人了,是寻着人撞的!

李贵搔了搔头皮,望着地上一堆被撞碎的花瓶,苦着脸说,兄弟你走吧,我自己收拾!

张成蹲下身子,捡起碎片故作惊讶说,景德镇的货呢,值老价钱了!跟着返回车,从包里摸出一个方便袋,那里面装着二十万人民币。

张成把方便袋往李贵手里塞,说,哥们,看在同学份上,千万别报警啊!完了装作慌里慌张的模样说,我赶时间呢!

钻回车,嗖一声,陈大才再点油门,车就没影了,剰下李贵一人在路灯下使劲揉眼睛,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一个下岗工人,一场有惊无险的车祸,二十万,哪儿梦去啊?

别说李贵,连陈大才都觉得像做梦,就点一下油门,两万元劳务费到手了,他在片场要排多少遍要计算多少次路线,要踩多少次油门才挣两万啊!

这样的梦多来几次吧!陈大才从张成的车上下来时,这么感叹了一句。

居然,真又来了两次,每次间隔一个月,一次撞的是送纯净水的,一次撞的是拖地板的电动三轮。

像第一回的再版,两人都认识张成,都是二十万打发的,陈大才隐隐觉得,真有那么点排戏的感觉呢。

可惜,精彩再也没回来过。

那天陈大才偶遇张成,上了车,陈大才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两人闲聊起来。

陈大才习惯性把脚点在油门上,问张成,咋了,不回来玩精彩游戏了?啥精彩游戏?张成又把烟吸得一明一灭的。

撞三轮的游戏啊!陈大才心说当老总的人咋这么健忘呢?

那个啊,不会再回来了!张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陈大才脑门出了层油汗,他还以为张成烧包了玩刺激,看样子不是如此啊!

我这是报答他们!张成吐出一口烟圏娓娓道来,上高中时,他们三个是我同学,家底比我好,高考时我要交六十元的报名费,那时我已经不名一文了,如果报不上名,三年努力就付之东流,家里是指望不上了!我那天心情非常沮丧,穿了衣服准备离校出走,偏偏,他们三个冒失鬼将我唯一一套没打补丁的衣服在疯闹中给弄烂了,我当时发了火,他们三人一人掏了二十元赔给我,打那以后,我们再没说过话,一直到高考结束。

那为什么要送二十万给他们?陈大才有点不明白,换自己不嫉恨一辈子才怪。

我以前也不明白,现在走到今天,回首很多往事才想起来,他们是故意弄烂我衣服的,不多不少刚好赔了六十元!

正说着,又一个骑着三轮车过得并不如意的人走来了,陈大才拿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张成,张成像受到遥控似的掐灭了烟。

这是双方约定的暗号呢!

陈大才没加半点思索,脑子进入彩排状态,啪一踩油门,转向一打,车箭一般向那辆三轮车扑了过去。

这一回,他没来得及计算路线和交点,他只想马上把进入片场后临战的精彩感觉找回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陈大才把脚点在油门上,脑门开始冒油汗”的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成报恩的方式很特别,采用撞车赔偿的方式,既呵护了三个老同学的自尊心,又巧妙地回报了以前的同学之恩。
C.文中的特技飞车演员陈大才是个线索人物,他的存在,把文中一系列事件都贯穿起来,使小说行文流畅,结构严谨。
D.小说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报恩故事,赞美了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的美德,也间接批评了欠债不还的“老赖”行为。
8.阅读全文,小说中写了哪些“精彩”?请简要说明。
9.有人赞美小说结尾“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试分析其艺术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缴缴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臻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B.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C.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D.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豫知人善任。他择吏时看重官吏的出身和道德品质,在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之人加以任用和教育。
B.赵豫关心百姓。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维护百姓利益,减轻了百姓的疾苦。
C.赵豫为政平易。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们“明日来”,因此,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D.赵豫深受爱戴。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这在官吏中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2)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2021-04-0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

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


注: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当时,唐玄宗自恃承平,委政李林甫,朝廷危机四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出语奇突,气概非凡。借“高标”极言塔高,又引出“烈风”进行衬托。
B.三、四两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登塔俯视神州,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C.五至八句写俯视所见,表面写黄昏景象,却在写景中有所寄托,这正和“百忧”呼应。
D.最后两句以“随阳雁”自喻,表现了自己经常四处漂泊、维持生计的艰难处境。
15.本诗第四句说“登兹翻百忧”,诗人因何而忧?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