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188858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会催生怎样的蝶变?借助公共图书馆线上借阅新模式,海量数字资源一键直达;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音乐创作平台,爱好者用手机就能创作作品;数字投影、文保监测等数字化技术,助力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从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看,数字文博、数字文旅、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新应用、新探索,让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美好文化体验成为现实。

一部文化发展史,本就是一部文化和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从“铅与火”助力图书、报刊蓬勃发展,到“光与电”催生广播、电视等行业,再到“数与网”带来网络视听、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技术始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做好文化资源采集是前提。近年来,我国已组织开展多次全国性文化资源普查,形成海量文化资源数据,为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呈现中华文化全景奠定基础。下一步,按照统一标准关联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有助于打通“数据孤岛”,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更好得到应用。

推进文化数字化,不仅让文化遗产保存得更好更全,也让文化资源更活更火。时下,借助数字化“翅膀”,文博资源上“线”入“云”,非遗项目破“屏”出“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艺术、动漫游戏、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时尚新潮的数字文化精品,文化数字化带来了优质的文化资源、文化体验,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场景、文化业态,增强数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将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注入新的动力。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推动大量优质数字资源到达基层;疫情防控期间,“云演出”“云展览”“云课堂”等为居家群众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应由人民共享,要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打造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让数字文化产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等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充分彰显了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潜力。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既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内容、业态、模式和场景等创新,也要着力培根铸魂,把握数字文化内容属性,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产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成用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让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享誉海外,必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石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推动文化发展,数字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深刻转变。
B.要实现文化数字化成果的更好应用这一国家战略,首先要做好文化资源的采集。
C.事实证明,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可以提升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发展。
D.文化数字化发展潜力巨大,这让我国文化数字化行业2022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的案例,意在论证文化数字化以及相关应用在我国已经成为现实。
B.文章通过“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对比,证明了技术始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C.文博资源上“线”入“云”,非遗项目破“屏”出“圈”,文章证明推进文化数字化具有积极作用。
D.文章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撑的立场,论述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历史沿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鸟归巢》到《满庭芳·国色》,正是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央视兔年春晚给观众带来了沉浸感十足的文化体验。
B.我国已组织开展多次全国性文化资源普查,只要形成海量文化资源数据,就能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文化数字化应用。
C.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在今天,需要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并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D.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能否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王朝的国家结构,是商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夏商西周是与秦汉以后差不多一样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夏商西周属于邦国联盟。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局限性。针对这二者的局限性,我提出“夏商西周三代王朝乃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说。

以商代而论,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基础上的。在甲骨文中,有一位“小臣丑”,是商王朝的官员;考古发现,山东青州一座诸侯墓葬内出土铸有“亚丑”族徽铭文的大铜钱。我认为,二者原本属同一诸侯邦国,联系《尚书·酒诰》“内服”和“外服”的划分,“小臣丑”是从外服诸侯系统的“亚丑”诸侯邦国派往朝廷担任官职者,成为内服百官系统的一员。这种外服系统的诸侯邦国的人之所以能够在朝为官,就在于商王朝是由内、外服构成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的缘故;来自外服的在朝为官者,既是联结内服和外服的纽带,也是商王对诸侯邦国的一种统治方式。《尚书·酒诰》记载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为百傣、庶尹、亚服、宗工、百姓、里君等,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为侯、向、男、卫、邦伯等,属于诸侯邦国系统。《酒诰》的记载恰可以与《大盂鼎》铭文“惟殷边侯田(外服)粤殷正百辟(内服)”对应起来。这种用地下出土的《大盂鼎》和甲骨文等文字资料与地上传世的《尚书·酒诰》等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即王国维所说的“二重证据法"。

“复合制国家结构”说,借用了复合函数中函数套函数的概念,把住于中央的王国(即王邦)视为王朝内的“国上之国”,把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二者都以王为“天下共主”,受王权的支配。这样,夏商西周时期,一方面,包括各个隶属于王的诸侯邦国在内的整个王朝国家,具有一体性,它们都以王为“天下共主”,也都愿意接受夏王、商王和周王支配,并形成了华夏礼制的正统观念。这一点,用“邦国联盟”说是无法解释的。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有的与王的关系还处于时服时叛状态。在社会特征上,夏商西周乃至春秋属于宗主贵族社会,它与战国秦汉以后的地主官僚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在国家结构上,王朝内世袭的诸侯邦国与秦汉以来被任免的地方郡县行政,并不相同。这一点,用“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说是无法解释的。

夏商西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还可以解释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历史渊源问题。在这种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结构中,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所以,战国时期,当人们苦于列国纷争时,盼望统一,既是现实愿望,也有历史渊源。

总之,“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结构”说,揭示了夏商西周三代国家形态和结构的历史特点,这一特点既不同于“三代”之前和“三代”之后,也不同于西欧希腊罗马时的古典社会和西欧的封建社会。

(摘编自王震中《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作为合为一体的王朝国家,由王邦与多个外服邦国构成,其国家结构是复合制。
B.三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说,忽视了当时邦国世袭制与后来郡县任免制的不同。
C.“邦国联盟说”忽视了诸侯邦国接受“共主”支配整个王朝国家具有一体性特点。
D.作者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资料的研究,提出夏商西周王朝为“复合制国家结构”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甲骨文和金文等出土文字资料与《尚书》等文献资料这二重证据来论证观点。
B.文章借用复合函数中函数套函数的概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复合制国家结构”说。
C.末段通过对比的方式,说明了三代的国家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独特性,总结了全文观点。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结构上是典型的“总一分一总”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王国将“小臣丑”等外服官员拉拢到朝中为官,借此实行对诸侯邦国的统治。
B.诸侯邦国虽尊崇名义上的“共主”,但都是世卿世禄,具有主权,因此时服时叛。
C.诸侯邦国隶属于王国,构成一体性的王朝国家,由此形成了华夏礼制的正统观念。
D.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应该源于三代国家结构的多元性和一体性的特点。
2020-05-09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如今有一种重智商轻人格的偏见,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长,知识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么人格、品德已经过时。其实,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知识的创新活动,都是在集体协作中进行的,需要有善于同他人协作的品德和能力,需要人们遵守规则,讲究信誉。

一个知名的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所见,但最后被录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说: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比智慧对人更重要。

专家的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一项事业的开拓,一项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只占20%—30%,人格要素占70%—80%。由此,人们对德才兼备又有深一层的认识,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应致力于情商的提高。

所谓情商是一种稳定存在的情绪、品质和人格素质。它包括个人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个人了解自身感受、能够控制冲动和情绪波动、理智行事的能力;面对各种艰难考验时能保持乐观自信心态的能力。如果说智商测量的是你适宜从事什么工作,情商测量的则是你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可见,青年人在走向成才的奋斗中,既要开发智力,更要养成健康人格。智商如同飞鸟的双翅,情商犹如翅上的羽毛,__________________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智商的人却没有获得成功,究其自身原因,多发生在人格的残缺和扭曲上。

1.应聘者对某题交白卷却被录用,这件事重在说明什么?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聪明的不做胜过愚蠢的做。
B.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C.只要保守秘密就能获得成功。
D.人格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失去了双翅,羽毛也就无所依存,一无所用了
B.如果失去了羽毛,鸟儿也就空有双翅而毫无作为了
C.正是有了羽毛,飞鸟才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
D.双翅与羽毛相辅相成,将飞鸟托上那蔚蓝的天空
3.根据文章进行推断,下面全属于“情商”较高的一项是(       
A.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B.宽容大度,善解人意;遇事果决,遇变不惊。
C.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D.知识渊博,学富五年;行事果决,遇变不惊。
2016-11-18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极富诗情画意。明清的宫苑都为艺术水平很高的山水宫苑,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总结。这一时期,大江南北的园林蓬勃发展,名园辈出,形成了南北艺术的融合。

私家园林属于皇帝之外私人所有。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多具诗情画意。在意境创作方面,更近含蓄,用截取大山一角的写意代替全景山水,便是见证,形成了南、北、岭南不同风格的园林派系。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园林有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与留园、扬州个园等。

从空间的概念上,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室内和室外。内部空间是通过门、窗、廊达到互相贯通,并以虚实明暗作对比。外部空间则用石、山、树、池进行有限的划分,组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并由亭、廊等建筑物穿插组合,相互贯通,构成各种不同的意境,使园景丰富多彩。这是私家园林中创造多风景及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私家园林往往通过一湾溪水,曲折蜿蜒,穿小桥、度柳阴,是尽头却又了无尽头的手法,创造出自然生动活泼的美好意境。

明清私家园林中诸多景观运用了园林植物本身的姿态、季相变化和其他自然人工要素的结合,将其自身所涉及的文化和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园林所具有的独特意境。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留听阁、听雨轩等均直接以观赏花木为主题,借花木之姿间接抒发心中情趣。林中花木根据场合、具体条件的不同,与山、水、建筑等几大造园要素有机结合,相映成趣。

明清私家园林不仅是一种视觉观赏艺术品,同时也涉及听觉、嗅觉等。风雨本无声,只是风吹他物、雨击地面才产生声响。园林中利用了植物与风、雨的巧妙配合,能更生动地表现出风雨的声音魅力。拙政园的“留听阁”可领略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情,也体现了荷叶的“听雨”功能;“听雨轩”取“雨打芭蕉淅沥沥”之意,亦是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的。香味使人倍感身心爽朗,将香花用于园林造景,更可以悦性怡情,倍增游兴。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因其遍植“一秋三度送天香”的桂花,开花时节,香气袭人,意境十分优雅。

明清私家园林所追求的是高度情景交融的境界,不仅借助于具体的景观,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各种风景画面来间接表达意境,而且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通过文学艺术直接表达其深刻意境的内涵。

漫步园林中,游人所领略的不仅仅是眼前能看到的美景,还有不断在脑海中闪现的景外之情,不但满足了感官上美的享受,还能不断地获得情思激发和理念联想。可以说明清私家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体现的是中国人的赏园之乐、造园之乐,趣味无限、妙趣横生。

(摘编自杭东《明清私家园林的诗意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私家园林的建造受当时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独特情调。
B.明清私家园林将林中花木与山、水、建筑等几大造园要素有机结合,使之相映成趣。
C.明清私家园林运用园名、景题等来表达其深刻意境的内涵,而不是借助自然景观。
D.明清私家园林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赏园之乐、造园之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明清私家园林的论述,主要说明这一时期南北的园林蓬勃发展,形成了南北艺术的融合发展趋势。
B.文章主要从空间、树木花卉的处理与设计、感官以及文学艺术等角度论述了明清私家园林的意境之美。
C.文章举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等例子,证明花木与其他造园要素有机结合创造出园林具有的独特意境。
D.文章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论证了明清私家园林不仅是一种视觉观赏的艺术品,同时也涉及听觉等其他感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的宫苑艺术水平很高,标志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总结,与私家园林形成辉映。
B.明清私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方面,往往截取大山一角的写意代替全景山水,这一含蓄手法促成了南、北、岭南不同风格的园林派系。
C.在空间架构上注重内部、外部空间的相互贯通,意境各异,以丰富园景,这是明清私家园林创造多风景及扩大空间感的主要手法。
D.明清私家园林作为一种流动的艺术,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仅是感官上审美的愉悦,更是文化血脉和内在诗意的代代传承、发展和再创造。
2021-08-29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