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8 题号:1895998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

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说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墨。
苟A其B君C愎D谏E自F贤H其I臣J阿K谀L顺M旨N君O既P失Q国R臣S岂T能U独V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敕,按唐制,皇帝的诏书或命令由门下省审核同意签名发出后才真正具有效力。
B.关外,对于秦、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主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C.“逋负官物”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两句中“逋”字含义相同。
D.“已役已输者”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句“输”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语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敢于直谏,知无不言,得到唐太宗信任,在是否征用未满十八岁中男的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做丝毫退让。
B.唐太宗对于魏徵的态度由“怒”转为“悦”,并改变了对魏徵的看法,展现了一位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
C.唐太宗认为已被征募的中年男子都是狡猾的百姓,他们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征役,因此不觉得征募他们有什么不妥。
D.唐太宗以明镜作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忠臣的重要性;警醒自己不能刚愎自用并以前朝历史告诫公卿要知无不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2)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5.在是否征用中男的问题上,魏徵成功说服了唐太宗,请简要分析魏徵是怎样劝谏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慎靓王三年,张仪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且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肱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B.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C.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D.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说魏襄王”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卒不过三十万”与“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C.“得其地足以广国”与“非利足也”(《劝学》)两句中的“足”字含义不同。
D.“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一”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认为,魏国地小兵少,缺少险要之地,历来是厮杀的战场,且联合抗秦不足凭恃,只有和秦国交好,才可以避免危险。
B.巴蜀两国交战都求救于秦国,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却担心道路险峻难行,韩国有可能来犯,张仪、司马错都向秦惠王提出意见。
C.张仪主张攻打韩国,与魏国、楚国交好,出兵三水,兵临二周,取代周王室、号令诸侯,以成王业,而出兵蜀国是与小族争斗,并非王业也。
D.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就攻克全境,降蜀王为侯,任命陈庄为蜀相,秦国自此变得更加富庶强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2)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2022-07-15更新 | 1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①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子遗爱②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遗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B.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C.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
B.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
C.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D.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行事谨慎,尽心政务。他昼夜操劳,惟恐有丝毫失误;执法公平, 宽以待人,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竭力引荐提拔后进。
B.房玄龄忠心辅主,勤勉国事。他冒死决策,选用贤才,辅佐李唐建业立政:   他官居宰相,事无巨细,北门修缮小事也亲自过问。
C.房玄龄处事得体,颇受倚重。皇帝在听到房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一改对李纬户部尚书的任命,转而提拔他为洛州刺史。
D.房玄龄抱病上表,竭诚奉国。面对皇上出兵征讨高丽、众臣不敢进谏的局面,房玄龄毅然上表进谏,为李唐奉献最后一份才智。
2021-04-16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勐、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臣A有B一C子D臣E死F之G日H当I为J陛K下L杀M之N传O位P晋Q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重新。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更”意思不同。
B.爱,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的“爱”意思不同。
C.审,详细;周密。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意思相同。
D.得无……乎,恐怕……吧。与《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意思相同。
3.不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承乾获罪后,魏王泰每日入宫侍奉,太宗心中高兴,暗暗决定立魏王泰为太子。
B.褚遂良认为如果立魏王,就要吸取教训,必须先安置好晋王,这样才能保障其安全。
C.晋王治担心元昌的事连累自己,忧心忡忡,太宗知晓前因后果后,后悔立泰的想法。
D.在立嗣的过程中,晋王治因仁孝取得了群臣的一致称赞,最终太宗下诏立为皇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
(2)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
5.唐太宗起初想立魏王为太子,最终却立晋王为太子。他是如何考虑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3-05-21更新 | 2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