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89682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折枝花卉在中国作为一种著名的花卉画法,固然系画家刻意为之,目的是追求特定的美学效果,简言之便是赏心悦目。但那是赏中华之心、悦中国之目的花卉形式。其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隐逸、去除来刺激想象,以达到张扬的目的,所谓欲扬先抑(刘熙载《艺概》)。这是中华美学的一个基本叙事策略,普遍见于诗歌、绘画、园林建筑设计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就连园林设计中的开窗借景(李渔《闲情偶寄》)策略,也是与之同出一辙:故意不将整体画出,只画部分,刺激观者自主建构(想象)整体。中华折枝花卉中不见全株,只见一枝或小枝,目的显然是激发观者自主建构(想象)全株。想象建构得以奏效的关键依循无疑是部分与整体间的自然关联,即花卉之部分与整体间的关联。

欧洲在仿中华瓷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改变,全然离开了原本中华折枝花卉的美学主线:依循自然的完型想象。无论是人为布局安置的痕迹,还是贴近自然之造型和用色的失落,无不表明那不再是自然给定的对象,而是人为建构出的拟物存在。据此,观赏中引发的就不再是指向物的完型想象,对象不再是自身,而是成了人为创造出的物象。

就中华折枝花卉来看,欧式仿制品就不再具有向自然完型、向自然生成的品性,而只是成了单纯的装饰性存在。作为单纯的装饰,折枝、单枝等就不会引发完型想象,而只是作为饰物存在。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装饰艺术,当时由于模仿自然的时尚,饰物基本由自然物象主导。希腊时期虽也已出现用折枝花卉来装饰的情形,但与中华折枝花卉截然不同。希腊时期的折枝花卉虽然再现性程度远远高于中国,但是与自然整体的勾连全然消失。折枝花卉造型无论细部如何真实,都失落了与整体的自然关联,成为单纯饰物。到了17-18世纪,饰物造型开始慢慢偏离再现,规整追求中渐渐出现几何化迹象,饰物构架、位置等更加凸显人为设置的痕迹。正是在这样的艺术传统中,18世纪出现的欧式仿制就将中华艺术的折枝花卉变成单纯的装饰花卉:折枝与整体勾连消失,成为单纯的饰物,视觉传达不再出现向自然的完型,而是转向人为力量的投射,先抑后扬的审美效果彻底消失。

显见,中华艺术的折枝花卉在欧式仿制中变成单纯的花卉装饰。表面看,两者都是折枝,但由于形质不一,效果迥然不同。在欧式花卉装饰那里,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彼此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呼应关系。折枝部分基于此形式上的呼应关系在进行独立表达,比如起着装点作用;在中华折枝花卉那里,细部写实程度不高,要素之间不具有单纯形式的呼应关系,但造型明显指向画外不可见的整体。所以,中华折枝花卉本身并非表达所在,表达只是寓居于所见折枝与未见全株之间的关联中,具有中华美学特有的那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效果。进而,欧式花卉装饰形式感强度高,观赏驻足于感官对外显形式的把握;而中华折枝花卉形式感强度弱,观赏从画面感官把握中游离而出,落在对不可见之全株的回忆或想象中。再者,欧式花卉装饰具有寓意的确定性,人为将具体折枝形式与特定意义勾连在一起,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是外在的,是人为创制的产物;而在中华折枝花卉那里,意义的发生取决于由折枝向全株的完型生成过程,而这又会因特定时空发生些许摇摆、变动。

(摘编自王才勇《从折枝花卉到花卉装饰——中西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可互喻的美学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折枝花卉是花卉画法的一种著名的技法,能激发中国观赏者通过花卉局部来想象花卉的全株景象。
B.欧洲仿制中华瓷过程中绘出的花卉,与中华折枝花卉在美学上完全不同,花卉不再是自然给定的对象。
C.希腊时就出现的折枝花卉装饰与中华折枝花卉截然不同,花卉再现程度高,但没有与整体的勾连性。
D.欧式单纯花卉装饰中具体的折枝形式和特定意义的勾连是人为的,这就使得花卉装饰的寓意十分确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定义中华折枝花卉,再分析其画法体现的美学效果,最后从中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特色。
B.文章列举欧洲仿制中华瓷器过程的种种人为变化,目的是证明欧洲花卉装饰与中华折枝花卉的差距。
C.在得出欧洲花卉装饰没有“先抑后扬”前,文章分析了欧洲花卉装饰的发展历程和每个时期的特征。
D.文章末段采用对比手法讨论中华折枝花卉和欧洲花卉装饰的区别,证明前者具有的言外之意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扬先抑”在诗歌、绘画、园林艺术中普遍使用,而园林的“开窗借景”就是“欲扬先抑”的一种形式。
B.从中华折枝花卉的角度分析,欧洲花卉装饰无论是折枝、单枝等都只是饰物而没有向自然生成的品性。
C.17-18世纪,欧洲饰物造型由原来的单纯饰物造型逐渐出现几何化迹象,进一步体现人为设置的痕迹。
D.中华折枝花卉与欧洲单纯的花卉装饰都是折枝,但后者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要素间形式上构成呼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摘编自刘梦溪的《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别地的生活方式与信仰。
B.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像现代文化一样是多元的、共生的。
C.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三教合一”唐代就有。
D.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走不上绝路的,因为有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给以安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文化的概念内涵,紧接着阐述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共生的。
B.文章以《诗经》与《离骚》为例,来论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C.孔孟诞生于黄河之滨,老庄诞生于长江之畔,证明了中华文化学术思想是多元的。
D.文章大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而尾段强调了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同时兴起但特征不同,长江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B.因为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所以佛教、道家思想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C.自古胡人可以到长安为官,可见“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D.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有包容性、不排外性与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2020-02-01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的作用。所谓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以及人世间种种事象引发诗人感动。
B.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诗人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以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人事诗也会因之而意蕴深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来证明了自然描写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最能体现中国诗的本色特长。
3.从“刚”与“柔”的视角看,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4.香菱写的第一首诗《咏月》:“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首诗只有颔联是抒情,写得很直白,其余各联都是就月写月。香菱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了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黛玉的话的理解。
2024-01-10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抹不开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易说清的理论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灵感问题的探讨一直延绵不绝,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的灵感问题,并对其作了生动描绘,《文赋》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应感之会即指灵感,陆机认为,灵感畅达无阻时,文思泉涌,再繁复的景象也能书之笔端;反之,如果感应阻塞,六情凝滞,则文思艰涩,即使用力再多,也可能无从落笔。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和艺术家,苏轼对灵感的体悟似乎比前代诗论家更为深刻,更具有感性直观特征,对它的重要性也更有切身体会。苏轼关于灵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首先,创作中的感应之会是不能以人工控制的。灵感不来,数月”“经岁也无可下笔;灵感若至、则可须臾而成。灵感现象作为精神高度集中的体现,有共偶然性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要求艺术家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倏忽而至的灵感。

对于灵感,苏轼本人也多有甘苦自道之文,如: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面对孤山美景,苏轼灵感袭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归家后急忙动笔,赶在脑中清景褪色之前将其描摹下来。相反,若一旦错过了下笔的最好时机,灵感便会转瞬即逝,苏轼在《湖上夜归》中便提到了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的无奈体会。

其次,灵感绝不是凌空而生的,它蕴藏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当中。苏轼十分反感贾岛、孟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但其用意在于批驳这种过于刻意的、极端的、功利性的苦吟做派,而非否定艺术家在寻求灵感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相反地,苏轼在多种场合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提倡取精用宏,反对临渴掘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出了诗文创作能够冲口而出的途径,避开了刘勰所说的才疏而徒速的弊端;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把生活体验与灵感获得的内在关联说得十分透彻;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则从反面说明,若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缺少娴熟的体验和实践,在文艺创作中极易造成心手不一的遗憾。

苏轼关于灵感的论述主要就集中在以上两个方面,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苏轼同时提及了这两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谓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正是对灵感之偶然性、短暂性的生动描述;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苏轼所论及的灵感,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是因外物有触于中而激发起来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B.“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苏轼在对此进行论述时,结合了自身的创作体会。
C.灵感常常神妙难测,转瞬即逝,创作者须把握时机,及时下笔,才可能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艺术作品。
D.苏轼不认可贾岛、孟郊等人的苦吟做派,认为创作优秀作品需要长期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说明即便是天才艺术家苏轼也担心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B.“诗人雕刻闲草木,捜抉肝肾神应哭”一句是苏轼从自身体会出发,强调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C.灵感获得与生活体验紧密相关,“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一句对这种内在关联作出了透彻的表达。
D.作者在论述时大量引用诗文,使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同时又运用对比论证,明确、强化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比陆机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灵感的偶然性,更看到了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结果。
B.文艺创作是不能勉强而成的,灵感若至,则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来,即使用力再多,最终也无法落笔成文。
C.“一听就会,一考就废”是很多同学的体验,这和苏轼所说的“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有相似之处。
D.灵感从突然产生到形之于手,应当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就如苏轼所说,“画竹”还须“执笔熟视”
2023-05-10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