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189950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都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中国艺术家也常怀太古心,对高古寂历、古拙苍莽的境界简直到了痴迷地步。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赵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石涛这方面的理解堪称透彻。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古人之迹”,是时间延传中存留的作品以及作品粘带的法度;“古人之心”,是非时间性的,它是通于天地、古今的存在,是人在生命体验中发现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

前人有“金石鼎彝令人古”的说法,元明以来艺坛很多人对布满锈迹的对象感兴趣,如青铜器物。这并非是要证明器物、顽石年代久远,来历不凡,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主人博雅好古的趣尚,斑驳陆离的意味,却有另外一种精神启发,如同打开一条时间通道,将人从时间中拉出,去与另一世界的知心者对话。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

(摘编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重视“古”,书画作品通过临摹,完全模仿前代,是重视传统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
B.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C.传统艺术追求“古”的时间性内涵,是相对于今而言的,要在“古”中发现永恒的生命的意义。
D.从时间的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时间性和非时间性两种不同的内涵,两个内涵彼此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其中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来证明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就体现了“古”的非时间性内涵。
B.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C.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
D.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B.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
C.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
D.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亘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国南方高原上人口分布最广、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其中有一项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就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彝族古戏“撮泰吉”。

“撮泰吉”系彝语音译,“撮”意是“人”,“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玩耍”,连起来讲就是“人类演变的戏”,简称“变人戏”。每年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是“撮泰吉”演出的时段,演出目的旨在扫除人畜祸患,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演出期间,活动多集中在夜晚,地点则以本村寨为主,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如今“撮泰吉”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保留得相对完整。

学界一般认为,“撮泰吉”属于古傩戏的一种。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戏剧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然而,“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表演者的后继乏力。“撮泰吉”的传承秉持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但相比从事傩戏表演,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工,长此以往,势必发生传承者的断层。其次是投入上的紧缺。据威宁县非遗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财政投入过少,保护意识淡薄,文化理念落后,常常导致“撮泰吉”的保护丧失动力。再者,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研究队伍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撮泰吉”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撮泰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天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因此对“撮泰吉”的保护并不是作博物馆标本式的封存,而是以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融入时代的发展之中。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在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社会方面应积极寻找“撮泰吉”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譬如舞台展示的改进、依附于民族节日进行外向式开发以及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都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撮泰吉”的保护,其研究工作却更须谨慎而行。“撮泰吉”虽然存活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期与世隔绝,很晚才揭开其神秘面纱,但如今在多方的关注下,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异。研究者在田野考察中尤须谨慎“辨伪”,仔细甄别传统沿袭的原生态“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撮泰吉”的传承工作,避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偏离客观认识的“泛傩现象”。唯有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研究,防止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才能真正澄清发生在“撮泰吉”认识上的种种误区,阐明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戏剧发生学上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8日10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而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撮泰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B.彝族“撮泰吉”的演出时间和地点都相对集中或固定,时间大多在夜晚,地点以本村寨为主,但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
C.“撮泰吉”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弥漫着宗教色彩,体现了彝族这一古老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D.“撮泰吉”传统的传承原则,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工也不愿意从事傩戏表演,这些因素都导致表演者后继乏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彝族古戏“撮泰吉”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但其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着,让我们得以观看。
B.对“撮泰吉”的保护既不能封存,也不能封闭。积极寻找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C.“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投入上的紧缺常常导致“撮泰吉”保护丧失动力,加大投入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D.对“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谨慎,要仔细辨别原生态的“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做好“辨伪”工作利于更好地做好传承工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像“撮泰吉”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必要的文化情怀,不能因其缺少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就不重视,不保护。
B.在现阶段,对“撮泰吉”的保护必须形成合力,管理部门既要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C.对于“撮泰吉”最好的保护并不是把它作为博物馆标本封存,而是把它作为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它融入时代发展。
D.对于“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不能只做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如此才能真正澄清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2016-11-18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 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传统书院的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
B.文章立足中国当代教育,在叙述过程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
C.文章围绕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论述,并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存在的问题。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2.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存在误区。
B.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C.朱熹的学生从其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中归纳出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D.一个人只要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实现教学相长,自由讲学,才能避免灌输。
C.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君臣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21-10-13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便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少说也有4700年了。“茶”字的构造如此之美,人、草和树在一起,就是“茶”。看古人书法中的“茶”字,宛如一位衣袂飘飘的少女,不由想象她明眸善睐的模样,而念着“茶”字,就已经有感情在心中酝酿。说到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陆羽《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他在《茶经》中给出这样的定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材料二】

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即“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不仅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盛产茶叶,有名的品种有黑茶、绿茶、毛尖和茉莉花茶。唐代诗人刘言史有诗为证:“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可见,长沙种茶业历史悠久,加上茶叶产业发展的区域位置,人文资源和自然条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茶叶贸易收入成为当时长沙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盛极一时。在今天湖南安化县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依然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见证着当时湖湘茶业的繁荣。长沙大部分为丘陵区,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适宜茶树种植。一般情况下,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好茶要有好的原料,茶农要在恰当的时间采摘鲜叶或芽头,采摘及时,才会得到最好的原料。这也正是老茶客喜欢喝“春茶”,“春茶”又强调“明前茶”或“雨前茶”的道理。在清明或谷雨前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用这样的原料制出的茶,滋味与营养都是上乘的。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统称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级远不如春茶了。

【材料三】

品茶要讲究正确的冲泡方法。有了好茶,再用正确的冲泡方法,恰当地掌握好水温、冲泡时间和投茶量,才能将茶本来的香气、滋味发挥到淋漓尽致,也能巧妙地将茶的缺点避开。冲泡时间、投茶量、水温都会影响茶汤滋味,其中水温的影响最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喝茶,喝的是茶叶浸出物,也就是溶解在水中的茶叶里的营养物质,比如咖啡碱、氨基酸等,这些物质的溶出速度,受温度和冲泡时间的影响很大。茶叶中的氨基酸对人体有好处,它在水温60℃的时候就能溶解出来;维生素C在水温70℃时就要受到破坏;茶单宁和咖啡因在水温70℃时,逐渐溶解出来,若水温过高,茶的味道就过于苦涩了。因此,要保持茶叶中的营养、味道和香气,人们沏茶的水温最好以70℃—80℃为宜。

【材料四】

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温,才能冲泡出高品质的茶汤。偏嫩者,水温要低;偏成熟叶者,水温可以高些。焙火重者,水温要高,甚至可采用煮沸形式;焙火轻者,水温宜低。水温高,释出率与速度都会增高,反之则降低。所以高水温泡的茶,苦涩味会加强,水温低,苦涩味就减弱。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湖南产茶的历史从西汉开始,茶陵就是因产茶而得名。
B.所有茶叶中,明前茶或雨前茶最好,价格也最贵。
C.《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
D.茶树种植三年就可以采摘茶叶,第一次采摘下来制作的茶叶叫头茶。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族饮茶有几千年历史,可见比少数民族更喜欢喝茶。
B.湖南安化的茶马古道,今天依然成为茶叶贸易主要交通要道,造福一方。
C.及至今天,茶叶贸易收入依然是长沙财政的主要收入。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泡茶的最佳方法。
3.小明家有一盒黑花砖茶,阅读链接材料,请说说如何冲泡最佳,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黑砖茶,是用黑毛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后,压制成砖形。其中渥堆黑茶独特工序,指将晒的黑毛茶堆放成70CM左右后洒水,上覆麻布,促进茶叶酵素作用的进行,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用烘焙法干燥,经过10个小时烘焙后,紧压成砖形。一般等级越高的黑毛茶,嫩度越好,用来做天尖以及高等级的砖茶;等级较低的,黑毛茶较粗老,用来做花砖较多。

2021-11-04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