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宁夏银川市一中、云南昆明市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二模 2023-05-20 1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都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中国艺术家也常怀太古心,对高古寂历、古拙苍莽的境界简直到了痴迷地步。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赵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石涛这方面的理解堪称透彻。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古人之迹”,是时间延传中存留的作品以及作品粘带的法度;“古人之心”,是非时间性的,它是通于天地、古今的存在,是人在生命体验中发现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

前人有“金石鼎彝令人古”的说法,元明以来艺坛很多人对布满锈迹的对象感兴趣,如青铜器物。这并非是要证明器物、顽石年代久远,来历不凡,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主人博雅好古的趣尚,斑驳陆离的意味,却有另外一种精神启发,如同打开一条时间通道,将人从时间中拉出,去与另一世界的知心者对话。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

(摘编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重视“古”,书画作品通过临摹,完全模仿前代,是重视传统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
B.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C.传统艺术追求“古”的时间性内涵,是相对于今而言的,要在“古”中发现永恒的生命的意义。
D.从时间的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时间性和非时间性两种不同的内涵,两个内涵彼此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其中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来证明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就体现了“古”的非时间性内涵。
B.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C.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
D.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B.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
C.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
D.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亘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
2023-05-1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宁夏银川市一中、云南昆明市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农场“一码通”是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家庭农场赋予、归集展示家庭农场信息,作为家庭农场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以下简称“名录系统”)管理的唯一标识,其编码具有唯一性,一经赋予,在该家庭农场存续期间保持不变。

“有了这个码,相当于给农场办了‘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通过官方认证的渠道便捷获取家庭农场及产品信息,这对于我们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提升很有帮助。”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陈晨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晨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农场参与了“一码通”全国试点,将编码印在产品包装上,“效果不错,全年卖了45万斤梨,收入较上年增加了很多。”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发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系统,对全国3115个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进行赋码试点,在帮助家庭农场开展品牌宣传、获得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通知》对深入开展家庭农场赋码工作、全面实行“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作出具体部署。

(摘自《家庭农场能办“身份证”了》,新华网,202344日)

材料二:

据介绍,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板栗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累计带动1200多户农民增收,其中包括53户脱贫户。“当地的小板栗成长为大产业,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童庆锋坦言,原先出村的路不好走,运输时间长,加上没有冷链物流车,好多板栗烂在半路上,损耗很大。加上板栗在11月份集中成熟,保鲜期很短,储运压力很大。

“政府积极协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童庆锋介绍,近年来,上清镇加快补齐道路、物流等基础短板,不断增加冷库库容,让板栗“住”进了安全舱。随着仓储冷藏设备不断完善,板栗销售期从“一季卖”拓展到了“全年卖”。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认为,未来应当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向产地下沉,加工产能向县域布局。

(摘自《挖掘产业优势,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3327日)

材料三:

“大家好,瞧瞧这刚摘下来的西红柿,口感酸甜,营养丰富,现在下单,下午就能发货咯……”手机这头,主播边品尝、边讲解;屏幕那头,消费者纷纷点赞下单。振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杰能介绍,借助直播带货,这段时间特色农产品的日均发货量达3000件,年产值预计达到500多万元。

在黄杰能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以往特色农产品一直面临销售难、价格低的困境。“把山里的果子卖出去,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黄杰能说。

改变源自一根网线。最初,黄杰能在手机上做微商,有时一天纯收入能有1000多元。尝到甜头后,他开始学习电商运营。公司一步步壮大,员工增加到现在的20多人,实现了芒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助力田东农产品的销量和价格都提高了不少。

当前,订单农业、农村电商、视频直播等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为农民增收创收、农村发展创新等提供了动力。

(摘自《挖掘产业优势,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33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农场“一码通”是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唯一标识,编码具有唯一性,在任何时候它都保持不变。
B.家庭农场“一码通”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发,在2022年进行试点,在试点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继续推行。
C.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有利于农民增收。
D.当前,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零售额在2022年较上一年有提升,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动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买到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陈晨家庭农场的梨,可以通过家庭农场“一码通”编码查到梨的相关产品信息。
B.鹰潭市上清镇农户种植的板栗,过去要集中在一个时段中销售,并且销售时间比较短,农户损失比现在大。
C.当下,农村直播带货等电商销售形式已经普遍,能够完全改变以往农产品销售面临的销售难、价格低的困境。
D.田东县芒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的销量和价格,在电商运营的新的销售形式下,有了不少的提高,农民也从中获益。
6.结合材料分析,如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斫琴人

刘学刚

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一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

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具、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古琴的斫制时间漫长,斫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

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

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裹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

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火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

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

(节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4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斫”就是“用刀、斧砍”之意,“斫琴”是制琴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记叙了斫琴人的成长。
B.文中反复提到的“南风”,并非诗歌、古琴曲或风的名称,而代表研琴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在一百多道制琴工序中最耗时的是“髹漆”,作者用了一个“咬”字,是突出髹漆这道工序给研琴人带来的苦痛和“危险”。
D.这篇文章以作者在小巷循着琴声寻找斫琴人开始,又以悠悠作响的古琴乐音做结,首尾呼应,给读者以余韵悠长之感。
8.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前四段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9.如何理解“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
2023-05-1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宁夏银川市一中、云南昆明市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齐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之。若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勃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节选自《说苑·贵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B.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C.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D.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直则者见矣”与“徇私枉法”两句中的“枉”含义不同。
B.“王乃之”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舍”含义不同。
C.“又居于犀蔽屏之下”与“流血漂橹”(《过秦论》)两句中的“橹”含义相同。
D.“一鼓而士毕之”与“乘彼垝垣”(《氓》)两句中的“乘”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主崇尚士人,是因为士人言谈正直,君主厌恶正直的言谈,就会阻塞言路而没有收获。
B.齐宣王听说能意喜欢直言,召见了能意,结果能意不能直言进谏,齐宣王怪罪他。
C.赵简子攻打卫国,在城下不能身先士卒,士兵也不冲锋陷阵,赵简子认为士卒变得不好了。
D.行人烛过指出士卒不冲锋责任在赵简子,赵简子听从了行人烛过的意见,士卒们果然就勇敢攻城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
(2)行人烛过免胃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2023-05-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宁夏银川市一中、云南昆明市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