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189950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斫琴人

刘学刚

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一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

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具、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古琴的斫制时间漫长,斫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

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

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裹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

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火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

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

(节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4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斫”就是“用刀、斧砍”之意,“斫琴”是制琴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记叙了斫琴人的成长。
B.文中反复提到的“南风”,并非诗歌、古琴曲或风的名称,而代表研琴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在一百多道制琴工序中最耗时的是“髹漆”,作者用了一个“咬”字,是突出髹漆这道工序给研琴人带来的苦痛和“危险”。
D.这篇文章以作者在小巷循着琴声寻找斫琴人开始,又以悠悠作响的古琴乐音做结,首尾呼应,给读者以余韵悠长之感。
2.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前四段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

宁 白

①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夜大学,学习中文。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

③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我看见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

④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黑暗中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

⑤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我发现,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我记住的话是,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

⑥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

⑦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

⑧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

⑨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

⑩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我在这里,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

⑪我曾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过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二十世纪初讲过的话,大意是,中国没有宗教,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代替宗教,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但是,从我美学老师的授教中可以知道,朱先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在体弱的晚年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远远地丢弃了曾经的委屈,淡却了铭心的伤痛,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

⑫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她也是一位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

……

1.根据本文内容,介绍一下朱光潜先生。
2.第②段中加点词“粗粝而饥渴”很有表现力,联系下文,品析这样写的好处。
3.第⑤段和第⑫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
4.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结合全文,从写作手法的任一角度进行赏析。
2022-04-21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镇的早晨

刘汉俊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鸟鸣不知道从何时响起、哪里传来。叽叽喳喳,啁啁啾啾,早起穿行在微明的庭院,惊起的鸟儿翩翩飞。“乌镇”是鸟的天堂。晨鸟穿花语,稍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发一声叽喳,散一缕花香;叫一声啁啾,衔一丝阳光,半个太阳被叼出地平线,一轮薄月还挂在天幕。鸟语花香秋月朗的小清新,只等太阳的隆重出场。

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这儿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宜缓行,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在吃露水,吧嗒吧塔,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是老相识了。和谐是万物的本原,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乌镇是一个禅房,适合潜隐默修,给心灵放个假。

石路没有起点,胡同没有尽头,乌镇随时可以启程,到处都是远方。这里自古蚕桑茂盛、商贸兴隆、舟楫便利,是江南富庶地、水国温柔乡,哪来都是客,谁走都不惊。西市河就这么古老地流着,微澜轻漾,水波不兴。在霞光微醺的乌镇踱步,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回头是岸,移步即景,把晨光踩在脚下,一步一道闪闪亮。乌镇的拐角很多,多得你不知道下一个拐点在哪里。路在木栈道上,咚咚响声有一种远古洪荒的年代感;一脚踩偏,木板便咿呀吱扭起来,一声乡愁从脚底升腾到心底。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蹚不过的水,窄处通宽,造水搭桥,乌镇没有死胡同、半截路。深一脚浅一脚,都是岁月的屐痕;高一脚低一脚,全是人生的哲理。

人在乌镇,前瞻是景,顾盼也是景。蓦然回首,一壁的爬山虎翠生生地贴在黛瓦白墙上正看你。你迎面看去,目光从街心穿过厅堂,望得到河里的水、水上的波,再一眼便穿越了对岸的庭院,落在一墙的绚烂或者一窗的青葱上,才发现春天从未走远。彩笔当空舞,色板随意涂,乌镇把春的生机、夏的苍翠、秋的艳丽、冬的清新全画在墙上,是江南的水墨,是乡愁的油彩,是天界飘落的一张画笺。

被染绿的还有庭院深深千丛竹。秋不尽,春长在,乌镇没有夏燥冬寒。檐角朝飞春秋燕,垂帘暮卷吴越霜,春秋的战场、南梁的书院、唐朝的祭台、宋城的花园、民国的后院,乌镇是历史连环画,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南宋的乌镇是梨园教坊,戏院书场密集,是昆曲的摇篮、南戏的家乡。乌镇的历史江南的雨,春秋的故事吴越的曲,在一板三眼咿呀啊哦中韵味绵长。

乌镇人可不真的就有闲情逸致。临河人家,楼台近水,早起的菜农摇着自家的船儿沿河叫卖,一船水灵灵的瓜果菜蔬。水上阁上,讨价还价,吴依软语像对歌。门掩万户事,窗推一色青。当一扇扇的门窗很生动很气派地全铺开,你才知道什么叫乌镇的热情。沿古街的早点铺热气腾腾地招徕你,吃乌镇菜,品家藏酒,一碗小锅面能吃得你斯文扫地却心满意足。吃的是味,品的是道,乌镇家家有陈酿,户户有祖传。

阳光灿烂,生机盎然,几经毁损但风骨底蕴犹在的乌镇,经过近些年的翻修打造,创意无限、风光无边。复古像古,古得不能再古;装老像老,老得不能再老。画梁勾芙蓉,雕饰亦天然,复的是古,留的是根;仿的是旧,为的是今。处处互联网,事事二维码,穿越年代的阳光正串起乌镇的新风景。

乌镇的早晨是江南的缩影,是中国的曙色。唯愿一觉醒,处处是乌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清晨的鸟鸣写起,对乌镇进行了多角度的描绘,将--幅幽美宁静、生机盎然的画卷铺展开来。
B.文章写“咔嗒咔嗒”的足音、遇有船来不躲不闪的鱼儿,体现了乌镇的静谧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C.文章通过满是爬山虎的黛瓦白墙、庭院的一墙绚烂或一窗青葱等意象,展现了水乡乌镇的色彩之美。
D.清晨沿河叫卖的菜农,热气腾腾的早点铺子,吃得让人斯文扫地的小锅面,显示出乌镇的喧嚣混乱。
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嗅觉写听觉,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B.“半个太阳被叼出地平线”“只等太阳的隆重出场”,巧用了比拟的手法,为文章增添了一种灵动之美。
C.“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呈现了西市河之美。
D.“春的生机、夏的苍翠、秋的艳丽、冬的清新”,运用铺排的手法写出了乌镇一年四季优美如画的特点。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尤其擅长运用整句,大量使用了对偶、排比,使文章节奏鲜明,富有整饬之美。
B.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炉,形象地展示出乌镇的意蕴风姿。
C.本文构思精巧,写穿行乌镇的所见所感,联想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古老乌镇的现代生机,形散神聚。
D.本文用词清丽典雅、富有文采,抒情真挚自然,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乌镇的赞美和热爱,给读者美的享受。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乌镇早晨的鸟鸣啁啾,写到石板街、西市河、黛瓦白墙的庭院,抒发了对水乡的喜爱之情。
B.本文写春秋故事、南梁书院、昆曲摇篮、南戏家乡,丰富了文章内容,展现出乌镇的历史文化意蕴。
C.本文写乌镇翻修打造,处处互联网,事事二维码,表达了对乌镇现代化发展湮没传统的无奈和优虑。
D.本文结尾既呼应题目,又升华了主题,表达出对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又大步向前的祈愿与祝福。
2020-12-27更新 | 2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皖南的年

钱红莉

愈近年根,愈向往回到乡下过年。

在吾乡枞阳,大约腊月中旬的样子,村里人家便开始杀猪。

猪肝,切薄片,直接下在清水里汆着吃,出锅前撒一撮香葱,香而糯。猪肺可做心肺汤,鲜极。猪肠是好东西,杀猪师傅擅于拾掇,变魔术一样,一会儿工夫就将整副软塌塌滑溜溜的大肠翻转过来,盘成直径一尺长的圆圈,拴一根草绳,挂在墙上。接下来的深加工,则由当家主妇完成。

在吾乡,猪大肠最有吃头。洗净,装入浸泡一宿的糯米,剪成一节一节的,两头以麻线绳扎紧。待白铁锅里的水滚开,将大肠下进去清炖。是燃烧蜂窝煤的那种炉子,急火燎开,炉门封上,留一丝风口,文火慢炖,大抵两小时而成。肠衣脆韧而滑爽,糯米饭软硬适中,越嚼越香,人间至味。吃过糯米大肠的人,一辈子不会忘。三十多年往矣,再未享用过这款美食。

杀猪也多是为着办喜事娶媳妇之需——半边猪当作彩礼。猪身贴满红纸,斜躺于稻箩,挑至女方家;余下半边猪,自家办酒席。吾乡结婚的日子,总选在腊月或正月,岁尾年头,算是喜上加喜。也有酷夏娶媳妇的——姑娘有孕在身,等不及腊月了。夏天里,村里来新娘子,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尽管猪也杀了,宴席也摆了,也总显仓促潦草,不比腊月正月那么隆重。夏天嫁过来的新娘子,眉宇间总有一种失根漂泊的忧虑,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似乎不太快乐。

纵然每家每年都会养上一两头猪,到年末,许多人家还是一路牵着哄着,送去镇上收购站,换一些钞票,积攒起来,用来盖屋、娶媳妇,或者当做来年开春的化肥钱。鸡鸭鹅,倒是有的。临年关,慷慨大方地宰几只孝敬老人,大人也才舍得喝一碗汤。

童年的腊月,晴天多。

一只肥鹅,杀了,投于稻箩,坐在门口明晃晃的日光下,安静又专注地拔毛,一点也不急躁。腊月里,连风似也变得温存,尽量吹得轻一点,再轻一点,不至于将鹅毛吹到天上。一只大肥鹅的毛,拔一上午也拔不完,拔着拔着,便到了中饭时间,拍拍手上的鹅绒,将鹅丢在稻箩里,径直回堂屋吃饭。吃罢,接着拔。拔完大毛,尚有深嵌于皮下的毛桩子,需一把小镊子,一根根夹出。拔鹅毛桩子,真是一场禅修,急不得。大鹅一生都是吃稻子和青草的,毛拔光了的鹅,能看到皮下脂肪,实在娇艳好看。褪了毛的鸡鸭,一样娇黄欲滴,一起拎到河边,剖肚,洗得干净,挂在结满冰锥的屋檐下,等年三十晚上煨炖。

初一早晨,扯一只鸡腿放在蓝边碗里,再放五香蛋、糯米圆子若干,上头盖一筷子挂面,热腾腾地端给隔壁单过的爷爷、奶奶,或者堂爷爷、堂奶奶。年初二,小孩子照例要去给外公外婆拜年。拎一包挂面、两条方片糕、两斤肉、一斤红糖等什物,走四五里的路,被外婆接到,尚不及中饭时间,她便到灶房,旋即端出一碗鸡腿面。小孩子总是“年饱”,哪能吃得下,顶多喝几口挂面汤,吃一个黑黝黝的五香蛋,甚至看见鸡腿,只觉得油腻。一只常年被白菜萝卜填充的寡瘦的胃,如何经得起突然到来的荤腥?如今,日日吃荤,胃也不觉什么,许是锻炼出来了。

21世纪了,吾乡不知可还保留了年三十黄昏家家宴请菩萨的古老风俗?

三碗菜摆在篾篮里,拎至野外。村前,纵横着一条条高耸的圩埂,大多数人家将宴请地点选在圩埂背风处。一只整鸡,是一碗;另一碗,肉烧生腐;一大块四方形的五花肉,又是一碗。这些大荤,平素看也看不见。

鸡,是公鸡,略略于开水里焯一焯,迅速定型,捞起,于鸡脖处奇巧地插一根火柴杆般细小的竹棍,令鸡头微微昂起——整只鸡赤身裸体端坐于碗里,随时要打鸣的架势,活灵活现;四四方方的一块五花肉同样在滚水里焯一两分钟,原先松垮的肉,即刻端正起来;再取五花肉一块,切至麻将大小,锅里煸出油,倒入生腐爆炒几下,盛起装碗。生腐,与合肥的豆腐果相若。

三碗大荤,一字形搁在地上,再斟三杯白酒。拿出折叠至扇形的黄表纸,分成三堆。划一根火柴,火焰明黄,黄表纸燃烧之后的灰烬,笔直地往天上飘。将一挂小爆竹丢在燃烧的火堆里,噼里啪啦一阵脆响。末了,将三杯酒一一倾洒于草地,大人、小孩一齐朝虚空中的神仙磕头。

乡村空旷无垠,村庄四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映衬得人世虚静庄严——各路神仙端坐天庭, 默默欣赏这极富仪式感的人间

宴请完外面的神仙,回家继续以这三碗荤菜请自己的祖先用膳,我们方可吃上年夜饭。年三十的夜,渐渐黑下来,我们姐弟仨跪在堂屋,给虚空里的祖先磕头。妈妈喃喃自语:“老祖宗保佑孩子们通通泰泰的哦……年年如此。

初一早饭前,三碗白粥,三双筷子,一字形摆在桌上,意即,祖上先吃。过一小会,白粥撤下,倒入猪槽,我们才能吃早饭。盛粥、摆粥、撤粥,都由我来做,谦恭有礼,庄重无声,丝毫不觉无聊烦琐,有所依有所信的一派虔诚,也是年的仪式感的组成部分。

那些年,爸爸总是缺席,他过年难得回家。他们的轮船年三十或泊于上海,或停靠于汉口、芜湖……他是给船员做思想工作的政委,必须起带头表率作用,不能擅自离岗,他手下的几十名同事倒可轮流回家过年。

别家出去请菩萨,都是父亲带着家里的男孩,女孩极少参与。唯有我们家,年年由妈妈领着我们去。记忆里,妈妈总是教年幼的弟弟怎样划亮火柴,给纸点上火。

这些风俗,随着年岁的增长渐要忘记了,每临春节,执意在心里过一遍,仿佛重回童年,得到一颗糖,一直含在舌上,舍不得咀嚼——有一种甜, 丝丝入扣,如圣光普照,它一定来自天上。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月8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杀猪写起,“软塌塌滑溜溜” 平易近人,十分朴实。
B.21世纪一段,发自内心的疑问,是作者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也道出作者对破除封建迷信的无奈。
C.记叙过年环境时,作者选择用时间顺序落笔,如“三十”“初一”,使文章充满“年的仪式感”。
D.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空旷的气氛,给读者更多的品味余地与思想空间,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2.作者善用细节描写,这在全文中处处可见。请你择其三处进行分析。
3.结尾段说“有一种甜,来自天上”,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种“甜”是怎样的一种“甜”?
2020-03-10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