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5 题号:190067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卻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縠。”公从之。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取五鹿,先轸之谋也。卻卒,使先轸代之。胥臣佐下军。公使原季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使狐偃为卿,辞曰:“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且臣之,箕郑、胥婴、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将上军。公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乃使赵衰佐上军。

(节选自《国语·晋语·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注】①原季:即赵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 吾B 闻C 鲍D 叔E达F管G仲H 子I皮J 达K子L产M未N 闻O 二P子Q 之R达S贤T己U之V才W者X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弥”意思相同。
B.城濮之役中晋文公兑现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C.伦,辈类也。如“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类似用法的词还有“徒”“属”等。
D.“废让”中的“让”与成语“不遑多让”“当仁不让”中的“让”意思不完全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子贡“当今做臣子的,谁能称得上贤人”的询问,孔子并没有作直接回答。
B.赵衰认为能够重视道德和信义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而卻穀就是这样的人。
C.赵衰认为用德行来治理人民,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因此不能不任命狐偃为下卿。
D.在晋文公看来,“广德”是“义”的目的,而“贤至”则是“广德”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2)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5.孔子认为“贤者”的标准是什么?以此标准观之,材料二中的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贤者?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建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三:

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写上相应的字母。

天A之B爱C民D甚E矣F岂G其H使I一J人K建L于M民N上O以P从Q其R淫S而T弃U天V地W之X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中的“诸”字的用法相同。
B.“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字的含义不同。
C.“有君而为之贰”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含义相同。
D.“承天景命”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字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尧舜以仁治天下,还是桀纣以暴治天下,百姓会服从,然而当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的时候,百姓就不再服从了,所以治国者一定要言行一致。
B.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
C.魏征分别从正面“在殷忧”和反面“既得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结到守业的君主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民结怨。
D.能够像师旷、魏征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专注于扩充自己实力的历史时代,敢于当着国君的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难能可贵,值得载入史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
(2)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5.三段文本在治国理政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4-29更新 | 4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甲乙两文中的“秦伯”和“智伯”的“伯”意义相同,都是爵位。
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
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
D.《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
B.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C.乙文中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D.乙文中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5.甲乙两文都有进行言语上的辩说劝告,相比于乙文的不采纳,甲文的烛之武成功劝退了秦师,试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的原因。
2023-04-01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子B不C犯D非E礼F小G人H不I犯J不K祥L古M之N制O也P吾Q敢R违S诸T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居”指居住,与《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居”意思相同。
C.“省”指减少,与《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意思不同。
D.“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2023-06-14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