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5-18 3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强调新闻的社会功能是传媒界的一大传统。这种传统源于中国几千年来居于主导地位的文艺理论核心思想——“文以载道”。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就被蒙上了浓重的政治教化色彩。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则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自此,无论是刘勰的“圣因文而明道”,还是柳宗元提出的“文以明道”主张,其实质都是推崇文学教化功能的延续。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正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下,胸怀家国天下,以文字寄托他们经世济民、匡扶天下的政治主张。

新闻与文学相伴而生,在古代中国,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受传统“文以载道”文艺观的影响,国内新闻界一直重视新闻的“政治教化”“舆论引导”功能。被誉为“中国新闻理论创始人”的洪仁环提出,要通过报纸“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之初也明确表示,“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梁启超更是强烈呼吁“报馆有益于国事”。此后,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新闻高扬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帜,还是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救国新民”的重要阵地,抑或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工作最有力的工具”,贯穿其中的重要新闻观都是新闻的“载道”功能。

即便是在标榜“纯客观报道”的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有研究表明,美国对“2001年撞毁我国军机”“2003年武装侵略伊拉克”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无不表现出一致、鲜明的政治倾向。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更是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描绘着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图景。凡此种种表明,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

材料二:

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建构的产物,由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故事的虚构性,新闻叙事表现出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诸多特征:一方面,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叙述者在叙事中着力规避自我,不发表评论,以营造客观记录事件的假象,营造新闻的客观真实感。另一方面,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事件的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性相冲突,使新闻叙事在再现新闻事件时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构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同时受语言主观性的限制,叙述者的声音不知不觉在新闻话语中回响,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将受众包围,让受众不知不觉中被叙述者所控制。因此,新闻报道中所谓的真实事件实质上是经“选择”和“重塑”的事件,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背景的意识形态建构出来的带有主观倾向性的事件。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受众实际上已被叙述者所包围、所蒙蔽,进入了叙述者的话语圈套,并因此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新闻由此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

材料三:

不同的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叙事节奏何时快、何时慢,在很大程度上跟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从根本上说,叙事节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

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在突发事件发生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接近新闻核心事实,以最快的节奏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波及人群与范围,以及事态发展、社会反应和各方说法等。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深度透视、全景式扫描与综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鲜为人知的独家内容,就需要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适当趋向平缓。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

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为了让受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知,记者应该以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为核心,对文本的叙事过程进行合理调节。新闻报道中核心事实与辅助事实的有机组合,使得文本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事节奏张弛有道。记者掌握叙事时间间隔的属性,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素材,以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增强核心事实的表达力度,使新闻事件有序展开。

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的表现力直接相关。新闻文本如果合理运用叙事节奏,掌握好叙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简约紧凑,形成不同节奏交替运动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是为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更是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使然。

(摘编自陈伟军《张弛有度:新闻叙事节奏的动感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文以载道”思想观的影响下,胸怀天下,创作出了大量经世济民、“救国新民”的诗文和新闻作品。
B.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虚构性,新闻叙事要求叙述者对新闻事实不发表评论,目的是客观记录事件,增强新闻的客观真实感。
C.叙事节奏的快慢是由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决定的,与新闻事件的事实属性相关,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
D.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可能与原事件不一样,因为“故事”是经过了“选择”和“重塑”的,带有报道者的主观倾向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在中国历代文学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多种变体,从“思无邪”“美教化”到“独尊儒术”,最终发展为“文以明道”。
B.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都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以至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
C.《诗经》中包含了村头闲话、街市议论等新闻信息,是文学与新闻相伴而生的证据;美国报道拉萨事件等新闻时表现出的倾向性是新闻报道不“客观”的证据。
D.面对突发新闻,记者往往采用快节奏叙事,以突出时效性,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核心事实,而在持续跟进报道时,其叙事节奏则趋于平缓。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我国新闻的社会功能纵向源自“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横向与西方报道互为补充,体现跨越时空的继承与整合。
B.新闻是传达媒体意志的有效途径,叙述者以各种方式介入叙事,受众无意识地被其控制,被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价值渗透。
C.合理调节新闻文本的叙事节奏,掌握叙事速度,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因此,再现新闻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构以显其节奏。
D.无论突发新闻还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其叙述主体都应围绕核心事实及新闻主题,抓住其新闻价值进行或急或缓的报道。
4.请根据材料,分析下面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叙事主观性的。

330日晚,一列从北京西开往成都东的复兴号列车上,一小孩高烧近40℃。列车员在广播寻医未果之后,随即与成都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联系,请求在江油站临时停车。江油站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车站工作人员、值班民警、120急救人员等均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站台,等候即将停靠的列车。两分钟后,病员顺利交接,复兴号驶出江油站。经过一晚上的救治,小孩的病情有所好转。331日早上,已回成都的母亲通过电话对江油站的帮助表示感谢。

(摘引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5.三则材料均围绕新闻叙事展开论述,在具体阐述中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三则材料有何联系。
2023-05-1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条

王愿坚

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

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人,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郁郁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他把座位往前移了移,几乎是贴在那人的脸上,低声地说:“不能留一宿?这世道,见个亲人不容易啊!”

“不啦,我马上就得走,还有工作要干哪。”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事交给我,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范同志笑笑说;“这事危险啊,弄不好要牺牲性命呢。”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蔬菜,人缘好,地理熟,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

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什么时候送到?”

“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

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选了个座位坐下来,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

只听得里屋里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扯地押出一个人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轻轻地洒出来。那人被反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他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小声地说:“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程元吉挑着箩筐在大街上茫无目的地走着,心像刀绞着似的,又痛楚又慌乱。很明显,接头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

“对了!”程元吉仔细揣想了接头同志最后的话以后,不由得两手一拍叫出声来。他又把这意思重新想了一遍:“屋里有面”就是说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

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

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奇怪。

“是啊,要卖掉!”程元吉说,“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拍拍胸膛摸摸心,不能不管哪!”

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的心。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她心痛自己这点唯一的家产哪。其实程元吉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经过一晚上的奔走,地契又落到了萧家地主的手里……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这笔钱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说要打猎,对那家店里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剩下几个钱,又买了一点医药。

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把这些东西装到粪桶里,上面隔着油纸盖上层干粪。他的身份掩护了他。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

“哎,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飞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药品一部分。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   政委   吴功强

1934年12月18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与范同志亲切交谈并想让他“留一宿”,是因为程元吉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他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
B.游击队在山上碰到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物资短缺的困难,既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又暗示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
C.程元吉走出饭馆时心如刀绞,一是因为接头人被捕而火药被缴,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
D.作为一名普通村民,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行为感动了同志们,也让柳队长和吴政委因无以为报而羞愧不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牙儿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的灵田村”,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写出了环境的荒凉,暗示了村民们在敌人控制下的凄苦心情。
B.“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别有意味,既照应前文“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又为后面的程元吉卖地契来帮助红军的情节做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反捆着两手”“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接头人虽惨遭严刑但宁死不屈的形象。
D.程元吉本想隐瞒自己的巨大付出,但考虑到接头站已不安全的情况而选择和盘托出,情节逻辑自洽,体现出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
8.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法,并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
9.《借条》和《党费》都是王愿坚的作品,反映的都是1934年抗击国民党白匪的故事。但两个作品在小说的叙述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卻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縠。”公从之。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取五鹿,先轸之谋也。卻卒,使先轸代之。胥臣佐下军。公使原季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使狐偃为卿,辞曰:“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且臣之,箕郑、胥婴、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将上军。公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乃使赵衰佐上军。

(节选自《国语·晋语·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注】①原季:即赵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 吾B 闻C 鲍D 叔E达F管G仲H 子I皮J 达K子L产M未N 闻O 二P子Q 之R达S贤T己U之V才W者X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弥”意思相同。
B.城濮之役中晋文公兑现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C.伦,辈类也。如“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类似用法的词还有“徒”“属”等。
D.“废让”中的“让”与成语“不遑多让”“当仁不让”中的“让”意思不完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子贡“当今做臣子的,谁能称得上贤人”的询问,孔子并没有作直接回答。
B.赵衰认为能够重视道德和信义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而卻穀就是这样的人。
C.赵衰认为用德行来治理人民,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因此不能不任命狐偃为下卿。
D.在晋文公看来,“广德”是“义”的目的,而“贤至”则是“广德”的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2)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14.孔子认为“贤者”的标准是什么?以此标准观之,材料二中的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贤者?
2023-05-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 甫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注】①顾虎头:青代杰出画家顾恺之。②沧洲;水滨。借指隐者所居住的地方。③锡:锡杖。④杯度:晋、宋间僧人。⑤惠远:东晋时高僧,住庐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主要写诗人在观赏了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对其内容的再现及自己的观感。
B.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耸立、山岚氤氲的雄浑图景。
C.诗歌颈联用典,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之人的故事。
D.阅读此诗我们不仅能体会出诗人的览物之情,也能窥察出他归隐山林的夙愿。
16.诗人是怎样描写作画者技艺高超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