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期中变式题-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3-12-31 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赏山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①鄜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不写山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2.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①重:多层。②支体:同“肢体”。③四垠:境内,天下。
3.下列树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了新制的布裘洁白柔软的特点。
B.在寒冬腊月布裘能够让人感觉温暖如春,这与其“重绵且厚”有关。
C.诗人半夜突然惊醒,在卧室徘徊,主要是因为他思念亲人,难以入眠。
D.本诗语言浅显、质朴,这也符合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特点。
4.白居易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启发而写作本诗。宋人黄澈评论这两首诗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黄澈这句话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帐夜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虚实结合,写景为实,写梦为虚,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颈联“几通”言时间之漫长、来使之稀少,“南国”“北庭”言路途之遥远、生活环境之迥异。
C.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D.本诗借景抒情,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请赏析诗歌第二联写景技巧。
2023-10-06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出门

韩愈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古人虽已死,书上有遗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开篇表达了内心的苦闷:虽然长安城非常繁华,但自己却无处可去。
B.“岂敢”二句表明并不是诗人喜欢独处,而是他的理想追求与世俗的观念不相符合。
C.最后一联表明诗人相信上天会眷顾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够实现著书立说的理想。
D.本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7.请结合全诗,谈谈对“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一联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注]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感秋怀乡之作,起二句因秋而兴感,见水北流而思乡,暗示出“湘中有怀”的题旨。
B.颔联虚实结合,前一句实写归途之远,后一句虚写思乡之情弥漫之久,空间与时间交织。
C.尾联以问句作结,不仅表达了自己向往早日返家的心情,而且揭示了自己愁的真正原因。
D.诗歌内容紧扣主题,呼应题目,构思巧切,格度严密,体现了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征。
9.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云:“张正言诗,亦倜傥率真,不甚蕴藉,然胸中殊有浩落之趣。”结合诗文,分析此诗倜傥率真又充满浩落之趣的特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不凡,以议论入诗,诗人对人事与历史的慨叹流露出沧桑之感。
B.颔联紧承首联“古今”二字,诗人望碑而感慨,于叙事中生发出淡淡的哀愁。
C.颈联写诗人近观所见,鱼梁水浅,天寒湖深,呈现出一幅萧条荒落的岁暮之景。
D.全诗吊古伤今,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于平淡中见深远。
11.前人评价此诗为“前六句含情抱感,末一句一点,通体皆灵”,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如何使全诗情感“通体皆灵”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东西船行

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撑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注】①行藏:行止。《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字形象地刻画了西船逆风而行时行船人的神态,而诗歌的第四句是“苦”的具体体现。
B.东西船相笑的现象说明人不能相互嘲笑的道理,因为大自然千变万化、顺逆莫测、前途难料,
C.“却如此”指前句“波浪异”,二者结合,从语意重复中强调风云变幻、境遇相颠的现实。
D.诗歌口语入诗,通俗易懂、风趣有味,先描写然后议论,借助具体形象阐发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
13.请简要分析本诗的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写景和抒情上的不同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对病鹤

白居易

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

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

但作悲吟和嘹唳,难将俗貌对昂藏。

唯应一事宜为伴,我发君毛俱似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病的诗人怜惜生病的鹤,病鹤的精神没受到损害但肉体受到了损害。
B.颔联使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病鹤不能飞向高空而只能觅食谋生的苦痛。
C.“悲吟”一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昂藏”者的时候感到自惭形秽。
D.诗人有一点与病鹤相同,那就是诗人的头发和病鹤的羽毛都是白色的。
15.王若虚评价乐天诗歌之情感“随物赋形,所在充满”,从本诗可以读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 甫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注】①顾虎头:青代杰出画家顾恺之。②沧洲;水滨。借指隐者所居住的地方。③锡:锡杖。④杯度:晋、宋间僧人。⑤惠远:东晋时高僧,住庐山。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主要写诗人在观赏了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对其内容的再现及自己的观感。
B.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耸立、山岚氤氲的雄浑图景。
C.诗歌颈联用典,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之人的故事。
D.阅读此诗我们不仅能体会出诗人的览物之情,也能窥察出他归隐山林的夙愿。
17.诗人是怎样描写作画者技艺高超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煮海歌(节选)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充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退。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注】①潴卤:积聚盐卤。②工程;指煮盐之事。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霜”一词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霜的特点和秋的寒冷。
B.“一缗往往十缗偿”写私租利息之高,凸显私租之害,有震撼人心之效果。
C.作者希望盐民都过上富足的生活,诗末二句表达了他对盐民的深切同情。
D.诗歌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之抒情、议论等,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19.本诗与白居易《卖炭翁》分别写出盐民之苦与老翁之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相似之处。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古代诗歌阅读
10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古代诗歌阅读
1-20.65陆游(1125-1207)  即事感怀
3-40.65白居易(772-846)  即事感怀
50.65即事感怀
6-70.65韩愈(768-824)  即事感怀
8-90.65即事感怀
10-110.65孟浩然(689-740)  即事感怀
12-130.65即事感怀
14-150.65即事感怀
16-17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18-190.65柳永(约971-1053)  即事感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