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24 4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虽是外来词,但美育思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并长期作为国家政策,通过兴盛文化艺术来辅行育德,促进人伦关系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在发展中与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不断融合,并在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下深化拓展,逐渐渗透贯穿于古代政治和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演进凝练出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中和”的教育目标逐层深入,分别为人本之和、人人之和、天人之和,组成循序渐进互为一体的完整教育系统。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育人及应用层面的优秀特质,应积极予以传承和弘扬。

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将“明道经世”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是将音乐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阐述了“乐教”的原理,曰“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它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美妙的音乐是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与和谐统一,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人的心性平定了德行就能合乎规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还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感叹道“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意思是音乐虽美,但如此之精致奢靡,百姓将不堪重负,提出了乐美的社会功能取向及以乐观政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乐”与“礼”结合起来,立足乐教的基本理论发展成通过文学艺术来“明道”的美育话语体系。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将“艺”作为“道”的实现方式。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强调文学的作用是为了“明道”;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也谈到“文,所以载道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进一步论述为:“艺者,道之形也”,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道的外在形态。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扬传统美育的社会建设价值,结合西方美育思想将审美实践的“明道”之用转为“经世”之用,倡导以美育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开近代美育先河的王国维曾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有感“国人审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则其朝夕营营,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他极力主张将美育作为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代美育奠基人蔡元培甚至推崇“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主要途径。

中国美育传统具有独特品质,它不像西方美育那样突出审美的无功利性和个体自由,而是追求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将“以美和天”作为最高审美理想。美学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美学以“审美无利害观”为核心。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认为美是纯粹的、不涉及利害的,建立起“纯然感性主观的形式美学”。彼得·基维曾说到,自18世纪末以来“审美的无利害性”观点被许多持有不同观点的思想家所认可;杰罗姆·斯托尔尼兹也指出,要理解现代美学理论必须先理解“无利害性”这一概念。席勒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开辟新的方向,将对“美”的本体的关注转移到“人”上,基于“美”与“人”联系,创立以审美来恢复人性完整的美育思想,构成西方美育的主要学术观点。以此来看,西方美学的“审美无利害观”与其美育思想是相悖的。既然审美是纯粹无利害的,那审美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面对这种逻辑尴尬,西方学者只能以审美无利害超越现实利害的理论勉强自洽,并认为“美”的特性可以通过“审美”无差别转移到人身上,将个体自由视为美育的终极目标。黑格尔曾论道,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反观中国美育思想,无论是儒家“依仁游艺”的实践,还是道家“乘物以游心”的主张,抑或禅宗“见性成佛”的意境,都是建立在认同审美本身天然的教育意义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美育也注重美对于个体涵养心性、体味人生方面的独立价值,但它更主张“独乐乐不若众乐乐”,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目的,指向通过个体完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更高教育目标。同时传统美育还将这种和谐的审美理想延伸到宇宙天地层面,《尚书·尧典》中关于“典乐教胄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神人以和”;《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建构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最终审美理想是让个体从美的感发中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状态。

“明道经世”和“以美和天”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立地顶天的主体支撑,生动展现了中国美育传统的特色与魅力,是当前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与稳固根基。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中华美育精神为依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卢海栗《中华美育精神的内蕴与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教化”在文中是指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
B.“明道经世”的“经世”体现在倡导以美育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王国维和蔡元培是持此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人物。
C.“以美和天”在文中是指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
D.“审美无利害观”在文中指的是认为美是纯粹的、不涉及利害的,基于“美”与“人”联系而创立的,以审美来恢复人性完整的美育思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是外来词,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却很早就已经存在美育思想。美学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基础,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社会功能。
B.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而形成的中华美育精神,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合了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受到了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
C.《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D.建立在认同审美本身天然的教育意义基础上的中国美育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是有区别的。西方学者将个体自由视为美育的终极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乐观政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了南北朝刘勰、北宋周敦颐、清刘熙载等人的进一步论述。
B.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扬了传统美育的社会建设价值;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当前,应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
C.蕴含于儒家“依仁游艺”、道家“乘物以游心”、禅宗“见性成佛”中的中国美育思想,与黑格尔对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的看法不同。
D.不论是追求达到“神人以和”,还是希望个体从美的感发中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状态,都是传统美育的审美理想延伸到宇宙天地层面的表现。
4.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和主体支撑是什么?孔子在其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好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局外人(节选)

【法国】阿尔贝·加缪

昨天,我的母亲死了。也可能是前天。养老院给我发来这样一封电报:“令堂辞别人世。葬礼定于明日举行。请节哀。”它没有告诉我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

我一路小跑,以免误了公共汽车。由于心情急躁,跑得气喘吁吁。乘车到达村子后,我徒步走了两公里,才赶到养老院。我想见到妈妈的心情十分迫切。可是,门房却禁止我立即去见妈妈。他让我先去见院长。院长的个子不高,已经很老了,他的胸前还别着荣誉团的勋章。他把我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半天,然后对我说:“默尔索先生,我看过你妈妈的档案,对你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你妈妈需要别人照顾,而你的薪水非常微薄,根本无法承担起她的生活费用。对她而言,这里会更好一些。”

院长说得很对,她在这里很开心。妈妈在没有去养老院之前,一句话都不跟我说,只是不停地用眼睛看着我。我对院长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不过,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妈妈虽然有宗教信仰,但是活着的时候几乎从来都没有提到过宗教,她为什么要求用宗教仪式下葬呢?

十几个妈妈的院友来了。他们都非常安静,就算坐到椅子上时也没有发出挪动椅子的声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用一条带子把围裙系在腰间,她们的肚子因为腰间所系的带子显得非常鼓。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拄着拐杖。他们都很瘦,而且我还无法看到他们的眼睛,因为他们脸上的皱纹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坐下来之后,大部分人看看我,并向我点点头,好像还要说些什么。

一会儿之后,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女人哭了起来。我看不清她长什么样子,因为她旁边的人挡住了我的视线。她非常有规律地小声啜泣,好像会一直这样哭下去。其他的人,不是看着自己的拐杖,就是看着棺材,根本没有注意到她在哭。我不认识她,更不想听她这样没完没了地哭下去。可是,我没有胆量走过去制止她。

满屋子的人就这样默默地坐着,一直坐了很长时间。那个女人的哭泣声也逐渐变小,最后终于停了下来。我感觉到非常疲惫,后来就睡了过去。睡到半夜的时候,我醒了过来。我看到,除了一个老人之外,其他的老人都睡着了。那个老人用两只手拄着拐杖,下巴则支在手上。他瞪着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我看。之后,我又睡了过去。

守了一夜灵之后,我感到非常累。洗漱之后,我喝了一杯牛奶咖啡,觉得味道非常不错。我走到外面去的时候,太阳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之中。在马朗葛与大海中间,存在着很多山丘。风裹挟着一股又咸又腥的气味,越过山丘吹了过来。由此我判断,今天一定非常晴朗。乡下的风光的确不错,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到乡下来了。如果没有妈妈这件事,非常惬意地到四处走走,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后来,所有的事情处理得既合理又非常迅速,以至于我在回忆此事的时候,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我记得贝雷斯由于过度难过而昏倒,在墓地上盛开的红色天竺葵,守候在路边上的村民,人们用血红色的泥土来埋葬妈妈的棺材,还有村子、吵闹者、马达发出的响声,还有我乘车回到阿尔几尔想要舒舒服服地在床上睡一觉的喜悦。

乙文:

呼喊特丽莎的人(节选)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特丽莎!”

有人走过。我又喊了一声:“特丽莎!”那人走近我,问:“你不喊得响一点,她是听不到的。让我们一起来喊吧。这样,数一二三,数到三时我们一起喊。”于是他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特丽丽丽莎莎!”

一小撮从电影院或咖啡馆里出来的人走过,看见了我们。他们说:“来,我们帮你们一起喊。”他们就在街中心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第一个人数一二三,然后大家一齐喊:“特丽丽丽莎莎!”

又有过路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一刻钟后,就成了一大群人,大约有20个吧,而且还不时地有新成员加入。

要把我们这么一群人组织起来同时喊可真不容易。总是有人在没数到“三”之前就喊了,还有人尾音拖得太长,但最后我们却相当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大家达成一致,就是发“特”音时要低而长,发“丽”音时高而长,发“莎”音时低而短。这样听上去就很不错。当有人退出时,不时地会有些小口角。

正当我们渐入佳境时,突然有人——如果是从他的嗓音判断,他一定是个满脸雀斑的人——问道:“可是,你确定她在家吗?”

“不能确定。”我说。

“那就太糟了,”另一个说,“你是忘了带钥匙,对不对?”

“其实,”我说,“我带着钥匙。”

“那么,”他们问,“你为什么不上去呢?”

“哦,可我不住这儿,”我说,“我住在城市的另一头。”

“那,恕我好奇,”满脸雀斑的人很小心地问,“那到底是谁住在这儿?”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

人群似乎有些失望。

“那能不能请你解释一下,”一个牙齿暴露的声音问,“你为什么站在这儿的楼下喊‘特丽莎’呢?”

“对于我来说,”我说,“我们可以喊其他名字,或换个地方叫喊。这并不重要。”

他们有些恼怒了。

“我希望你没有耍我们。”那雀斑似的声音很狐疑地问。

接下来有一阵子的尴尬。

“要不,”有人好心地说,“我们一起来最后喊一次特丽莎,然后回家。”

这样我们就又喊了一次。“一二三特丽莎!”

但这次叫得不太好。然后人们就纷纷回家了,一些人往东,一些人往西。

我快要拐到广场的时候,我还听到有声音在喊:“特——丽——莎!”

一定是还有人留在那儿继续喊。有些人很顽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开头堪称神来之笔,作者语言简洁明了,寥寥几笔表现出主人公“我”的性格特征。
B.甲文多处表现“我”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如拄拐杖老人死盯着“我”,“我”却又睡过去。
C.甲文中“我”对母亲的死不在乎,没有流半点泪水,结尾处流露期待饱睡的喜悦,表明其不孝。
D.卡尔维诺的文章有“怪诞”特点,故事到他笔下总有一番折腾,情节走向出人意料,本文亦如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陌生化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公与社会习俗的隔阂,这种距离感使其更具审美趣味。
B.甲文采用外部描写和内心描写巧妙结合的写作技巧,展现了“我”善于表露自己内心思想感情。
C.乙文通过“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我”是事件的发起者,同时“我”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D.乙文叙事风格极富张力,通过意义漂浮的语言符号,展现了卡尔维诺对人类意识领域的深刻思考。
8.卡尔维诺是一位优秀的现代寓言作家,乙文借助寓言的形式体现了深刻的寓意。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9.作家阿尔贝·加缪和卡尔维诺都是荒诞文学的探索者,请对比甲乙两文,概括两篇小说中的“我”各有什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遂斩队长二人以徇。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阖闾痛此二姬,乃厚葬之于横山,立祭之,名曰爱姬祠。因思念爱姬,遂有不用孙武之意。伍员进曰:“臣闻‘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诛杀不果,军令不行。大王欲征楚而伯天下,思得良将夫将以果毅为能非孙武之将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者乎?夫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因二姬而弃一贤将,何异爱莠草而弃嘉禾哉!”阖闾始悟。乃封孙武为上将军,责成以伐楚之事。

伍员问孙武曰:“兵从何方而进?”孙武曰:“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内患,然后方可外征。吾闻王僚之弟掩余在徐,烛庸在钟吾,二人俱怀报怨之心。今日进兵,宜先除二公子,然后南伐。”伍员然之。吴王乃发二使向国君讨取。有人告信,掩余逃去,路逢烛庸亦逃出。阖闾怒二国之违命,令孙武将兵伐徐,灭之。遂伐钟吾,执其君以归。复袭破舒城,杀掩余、烛庸。阖闾便欲乘胜入郢。孙武曰:“民劳,未可用也。”遂班师。乃三分其军,迭出以扰楚境,楚遣将来救,吴兵即归,楚人苦之。

(节选自《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今天下诸国,士所率无不及二十万之众者,然不能济功名者,不明乎禁、舍、开、塞也。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节选自《尉缭子·制谈》)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思A得B良C将D夫E将F以G果H毅I为J能K非L孙M武N之O将P谁Q能R涉S淮T逾U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意为“合乎”,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中”字意思相同。
B.祠,指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此处指阖闾为祭祀死去爱姬而修建的房屋。
C.骤,意为“屡次”,与《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字意思相同。
D.当,意为“抵挡”,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的“当”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吴王与孙武对两个违反军纪的妃子的态度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对比。
B.伍员认为不可空谈兵法,兵法也是凶器,刑法不果断使用,军令就会变得无效。
C.伍员善于劝谏,用莠草和嘉禾的取舍来说服阖闾,最后孙武被顺利地任命为上将军。
D.与桓公、吴起相比,孙武作战更是以少胜多,作者联系现实,赞扬孙武用兵之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2)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14.结合上面的材料,总结孙武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3-05-24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对病鹤

白居易

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

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

但作悲吟和嘹唳,难将俗貌对昂藏。

唯应一事宜为伴,我发君毛俱似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病的诗人怜惜生病的鹤,病鹤的精神没受到损害但肉体受到了损害。
B.颔联使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病鹤不能飞向高空而只能觅食谋生的苦痛。
C.“悲吟”一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昂藏”者的时候感到自惭形秽。
D.诗人有一点与病鹤相同,那就是诗人的头发和病鹤的羽毛都是白色的。
16.王若虚评价乐天诗歌之情感“随物赋形,所在充满”,从本诗可以读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