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东方市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海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8-09 9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虽是外来词,但美育思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并长期作为国家政策,通过兴盛文化艺术来辅行育德,促进人伦关系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在发展中与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不断融合,并在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下深化拓展,逐渐渗透贯穿于古代政治和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演进凝练出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中和”的教育目标逐层深入,分别为人本之和、人人之和、天人之和,组成循序渐进互为一体的完整教育系统。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育人及应用层面的优秀特质,应积极予以传承和弘扬。

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将“明道经世”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是将音乐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阐述了“乐教”的原理,曰“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它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美妙的音乐是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与和谐统一,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人的心性平定了德行就能合乎规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还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感叹道“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意思是音乐虽美,但如此之精致奢靡,百姓将不堪重负,提出了乐美的社会功能取向及以乐观政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乐”与“礼”结合起来,立足乐教的基本理论发展成通过文学艺术来“明道”的美育话语体系。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将“艺”作为“道”的实现方式。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强调文学的作用是为了“明道”;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也谈到“文,所以载道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进一步论述为:“艺者,道之形也”,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道的外在形态。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扬传统美育的社会建设价值,结合西方美育思想将审美实践的“明道”之用转为“经世”之用,倡导以美育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开近代美育先河的王国维曾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有感“国人审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则其朝夕营营,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他极力主张将美育作为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代美育奠基人蔡元培甚至推崇“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主要途径。

中国美育传统具有独特品质,它不像西方美育那样突出审美的无功利性和个体自由,而是追求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将“以美和天”作为最高审美理想。美学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美学以“审美无利害观”为核心。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认为美是纯粹的、不涉及利害的,建立起“纯然感性主观的形式美学”。彼得·基维曾说到,自18世纪末以来“审美的无利害性”观点被许多持有不同观点的思想家所认可;杰罗姆·斯托尔尼兹也指出,要理解现代美学理论必须先理解“无利害性”这一概念。席勒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开辟新的方向,将对“美”的本体的关注转移到“人”上,基于“美”与“人”联系,创立以审美来恢复人性完整的美育思想,构成西方美育的主要学术观点。以此来看,西方美学的“审美无利害观”与其美育思想是相悖的。既然审美是纯粹无利害的,那审美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面对这种逻辑尴尬,西方学者只能以审美无利害超越现实利害的理论勉强自洽,并认为“美”的特性可以通过“审美”无差别转移到人身上,将个体自由视为美育的终极目标。黑格尔曾论道,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反观中国美育思想,无论是儒家“依仁游艺”的实践,还是道家“乘物以游心”的主张,抑或禅宗“见性成佛”的意境,都是建立在认同审美本身天然的教育意义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美育也注重美对于个体涵养心性、体味人生方面的独立价值,但它更主张“独乐乐不若众乐乐”,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目的,指向通过个体完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更高教育目标。同时传统美育还将这种和谐的审美理想延伸到宇宙天地层面,《尚书·尧典》中关于“典乐教胄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神人以和”;《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建构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最终审美理想是让个体从美的感发中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状态。

“明道经世”和“以美和天”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立地顶天的主体支撑,生动展现了中国美育传统的特色与魅力,是当前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与稳固根基。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中华美育精神为依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卢海栗《中华美育精神的内蕴与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教化”在文中是指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
B.“明道经世”的“经世”体现在倡导以美育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王国维和蔡元培是持此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人物。
C.“以美和天”在文中是指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
D.“审美无利害观”在文中指的是认为美是纯粹的、不涉及利害的,基于“美”与“人”联系而创立的,以审美来恢复人性完整的美育思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是外来词,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却很早就已经存在美育思想。美学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基础,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社会功能。
B.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而形成的中华美育精神,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合了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受到了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
C.《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D.建立在认同审美本身天然的教育意义基础上的中国美育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是有区别的。西方学者将个体自由视为美育的终极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乐观政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了南北朝刘勰、北宋周敦颐、清刘熙载等人的进一步论述。
B.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扬了传统美育的社会建设价值;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当前,应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
C.蕴含于儒家“依仁游艺”、道家“乘物以游心”、禅宗“见性成佛”中的中国美育思想,与黑格尔对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的看法不同。
D.不论是追求达到“神人以和”,还是希望个体从美的感发中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状态,都是传统美育的审美理想延伸到宇宙天地层面的表现。
4.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和主体支撑是什么?孔子在其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好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天气总是那么冷,她哪也不敢去。自从兔子来了以后,她才在商店和煤房之间走动走动。

冬天多么漫长。

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要这时有人说出你们家兔子炒了够吃几顿几顿此类的话来,我们一定恨他。

我们真的太喜欢这只兔子了,但又不敢把它放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玩。要是它不小心溜走的话,外面那么冷,又没有吃的,它也许会饿死的。要是被村子里的人逮住的话就更不妙了。反正我们就觉得只有我们家才会好好地对它。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村子里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人和狗,它到哪里找吃的呢?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我们还在家门口显眼的地方放了块白菜,希望它看到后能够回家。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窗户上蒙的毡子呀,塑料布呀什么的也都扯了下来,沉重的棉门帘也收起来卷在床底下。我们还把煤房好好地拾掇了一下,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顺便说一下,煤房的那个铁笼子一直扣在暗处角落里的墙根处,定睛看一会儿才能瞧清楚里面的动静,要是有兔子的话,它雪白的皮毛一定会非常扎眼,一下子就可以看到的。可是,我们从笼子边过来过去了好几天,才慢慢注意到里面似乎有个活物,甚至不知是不是什么死掉的东西。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定睛仔细一看,这不是我们的兔子是什么!它浑身原本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我一向害怕死掉的东西,但还是斗胆伸手进去摸了一下——一把骨头,只差没散开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气。看上去这身体也丝毫没有因呼吸而起伏的迹象。我便更加害怕——比起死去的东西,这种将死未死的才更可怕,总觉得就在这样的时刻,它的灵魂最强烈,最怨恨似的。我飞奔跑掉了,告诉我妈后,她急忙跑来看——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

我远远地看着她小心地把那个东西——已经失踪了一个月的兔子抱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

好在后来我们的兔子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比之前还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跳来跳去,追着我外婆要吃的。

现在再来说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到底是兔子嘛。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我们还一直以为兔子是从铁笼子最宽的那道栅栏处挤出去跑掉的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就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又手持掏炉子的炉钩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他们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地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家人对雪兔宠爱有加,关怀备至,但雪兔渴望外面的世界,试图挣脱笼子的束缚享受自由的空间。
B.作者并非将雪兔作为人类用来果腹的食物,而是将其作为渴望自由的个体,并试图揣摩雪兔的动机。
C.雪兔在黑暗中坚持不断地挖掘通往春天的道路,暗喻了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D.“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这一描写表现了作者再次见到兔子时惊诧、怜惜又嫌弃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助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充满童真、想象力,还原真实生活的同时叙述富于趣味性、亲和力。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记叙来强化叙事的在场性,撷取阿勒泰生活的具体经验作为创作对象,进行“非虚构”创作。
C.本文采用了有限视角叙述,叙事中贯穿着“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叙述节奏平缓、不徐不疾,可读性强。
D.作者在最后一段多用省略号,既写出了现实和想象的转换,又传达了内心复杂难言的感受,使得文章抒情耐人寻味。
8.文中许多细节体现了“我”对雪兔的体察与关怀,请分别找出一句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的句子做简要分析。
9.本文不是简单地将雪兔进行人格化描写,而是以平等视角来观察思考雪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14.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宋]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深秋的霜降与冷雨,诗人并不畏惧,因为春天正悄然临近。
B.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梅树将酝酿作花,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
D.春讯让诗人振作起精神,以静待朋友的佳作来表达共勉之情。
16.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