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名校高考预测卷(新教材版)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21 4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从环境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人猿相揖别开始,植物的角色就已经举足轻重。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中描述了红毛猩猩的习性,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部分人类祖先通过解放双手,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加能量更高的菜式

高能量食物为人类祖先带来两大好处:第一,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驱动其日后进化成人类;第二,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繁衍、养育后代、抢夺地盘等,提升种群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除了带来高能量食物的种种好处外,直立行走还促成了人类祖先掌握更多的衍生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奔跑和投掷,这些技能使人类祖先找到了狩猎动物的方式,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狩猎动物又成为驯化动物的前提,为人类实现大规模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上述一切影响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只不过起源于摘果实这个如今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

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他们学会了用火,通过加热食物来消灭食物中的细菌,降低进食时感染疾病的风险;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于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那些创造灿烂文明的地区,都扮演过粮食生产中心的角色;那些规模化种植、最终进入人类或禽畜消化系统的植物,帮助特定族群更快地走上先进文明之路。

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粒小麦。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

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但作为中间经销商的阿拉伯人非常狡猾,不愿意告诉欧洲人香料的来源,以便长期赚取差价。

为了寻找宝贵的神秘香味的来源,15世纪时,欧洲的船队出发了。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使西班牙人在美洲开辟了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准确找到从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从而来到胡椒的故乡——印度喀拉拉邦;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等继续纵横于各个大洋的船队,最终缔造了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历史为大众所熟悉:欧洲人通过航海殖民掠夺资源、大规模积累资本;欧洲本土消费市场日渐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家更高效地占有剩余价值的需求,被各种技术创新满足;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

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这一切,从一颗小小的胡椒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全面现代化的今天,对味道的追求也越来越极端。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

美国人热爱吃牛肉,然而生产牛肉所消耗的谷物显著高于生产其他肉类的消耗。这意味着越多的人想吃牛肉,就需要越多的耕地,最终导致耕地对林地的占用。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牛是反刍动物,其消化过程产生大量甲烷。同为温室气体,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同体积二氧化碳的25倍。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控制碳排放、节约粮食的倡导力度日益加大,就是不希望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日益变大的胃口破坏。正如现代人遇到的多种富贵病(痛风、胰腺炎等)是饮食更精细、更大量所致,放在人类文明的框架来看,吃得好也是人类文明富贵病危机的源头。极端天气增加、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种种挑战因人类过分消耗、破坏植物的生存状态而出现。

这也许是植物的被动报复。处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处理得当,植物就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

(摘编自《植物塑造了人类历史》)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蝴蝶效应”在文中指欧洲人对胡椒的追寻缔造了“大航海时代”。
B.第七段中的“燃料”说明植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第八段中的“贪图”与第一段中的“追求”在文中所指意义相同。
D.最后一段中的“报复”在文中指因人类未能正确处理与植物的关系而产生的恶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雷德·戴蒙德认为,获取食物的效率是影响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以及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关键因素。
B.猿猴类动物主要从树叶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热量,效率较低,因此它们学会运用上肢,以便摘取能量更高的食物。
C.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掌握了狩猎的方式,进而能驯化动物,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人类历史向文明迈进。
D.人类过度食用牛肉,一方面会导致林地减少;另一方面会加快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雷德·戴蒙德和史军都从植物的角度来解读人类发展史,认为植物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角度新颖。
B.人类祖先为适应环境,由“摘果实”这个简单的动作开始,进而直立行走,到后来开展农业生产,都是历史的必然。
C.在不同时期成为粮食生产中心的地区,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如文中提到的新月沃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也是如此。
D.人类极端地追求口腹之欲必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如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出现等,因此人类和植物应和谐共生。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5.纪录片《香料之路》中说:“历史上人们对于这些令人惊异的味道的探求,着实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2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名校高考预测卷(新教材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竹叶舟   

[日]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漂浮。

船,你喜欢吗?

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之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

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身体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

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

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了!你看,你看!

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

秋子把最后的几片竹叶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

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婚嫁的希望,却意外地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使左脚跟能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不久,便失败了。她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她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

小男孩脖颈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的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有删改)

【注】19504月,川端康成赴广岛、长崎参观了原子弹爆炸的遗迹,写下了《竹叶舟》。

文本二:

陈季卿是唐代江南人,到长安考进士,十年没有返家。一天,他去青龙寺寻访僧人,不遇,便在殿阁中等候,有一老翁也坐在此处等候僧人。陈季卿注意到墙壁上有地图,他找到通向江南的路线,说:如果能从此路回家,考不中也没有关系。老翁说:这有什么难的?于是摘下台阶前的一片竹叶,放在图中的渭水上,对陈李卿说:你凝视此处,就会如愿以偿。陈季卿目不转睛,忽见渭水波涛汹涌,托来一只大船,他恍恍惚惚登上,船速极快,一旬后到家,家人欣喜万分。

竹叶舟的出处)

陈季卿科考落第,于终南山青龙寺遇见仙人吕洞宾。吕劝其出家,陈功名心未泯,尘缘未了,坚持不肯。吕用一片竹叶化为一只小船,送思亲心切的陈归去。陈在睡梦中乘船回到家中,与家人相见后即刻赴京赶考,途中小船被风浪掀翻,陈落水后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发现吕留下的荆篮和诗句,诗中讲出了自己在梦中的经历,于是知吕为异人,急忙赶去,拜求度脱。吕将陈分别引见于另外七仙后,与其同赴蟠桃仙宴。从此,陈季卿以悟道者形象走入了中国古典文学。

(元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剧情简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女主人公名为秋子,秋即秋天,作者将人物与自然风光充分结合,奠定了文章悲伤、落寞的基调。
B.小说开头虽然是秋子陪未婚夫的弟弟玩耍的温馨场景,但“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一句揭示了秋子内心的沉重与忐忑。
C.陪小男孩玩耍时,秋子首次用脚后跟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小男孩是未婚夫的弟弟,这从侧面表现了秋子对爱情的渴望。
D.小说并未正面描写战争,却在秋子和小男孩身上体现了战争对民众的影响,如秋子有了婚约又失去,又如小男孩嘴里的“打仗”“打”等字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竹叶舟”为题,一方面“竹叶舟”是小男孩手中的玩具,是小说的线索;另一方面,结合文本二来看,“竹叶舟”在川端康成笔下又具有象征意义。
B.小说起笔写秋子摘竹叶做竹叶舟,收笔写秋子看别人造房子,均显突兀,这是在刻意设置悬念,使小说笼罩着一层悬疑色彩。
C.小说在表达上用语简洁,平淡克制,但仔细品味,读者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的深沉浓烈的感情。
D.《竹叶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描写了秋子、小男孩、未婚夫的妈妈等几个人物,情节简单,体现了小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文体特点。
8.小说如何叙写秋子的婚事?请简要分析。
9.不少研究者认为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源于中国“竹叶舟”的故事,且中日“竹叶舟”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14.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宋]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深秋的霜降与冷雨,诗人并不畏惧,因为春天正悄然临近。
B.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梅树将酝酿作花,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
D.春讯让诗人振作起精神,以静待朋友的佳作来表达共勉之情。
16.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