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洛南中学高三八模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06 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教养、重德育、重家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B.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C.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C.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B.“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C.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D.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我国已知的最早开始藏冰的朝代是西周。西周设有凌人这么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掌冰

《诗经》曾经有这么一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个凌阴其实就是古人挖的冰窖。上世纪70年代,河南滑县就发掘出了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冰窖。据史书记载,曹操修的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古人一般会储存多少冰呢?一般来说,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这是因为古代条件有限,无论密封有多好,最终都免不了有一部分冰会融化,冰块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被用来各种冰镇食物,或者直接饮用。

(摘编自华夏收藏网《生活中的化学》)

材料二:

198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皮耶尔弗兰科·德蒙蒂斯(Pierfranco Demontis)领导的一项研究通过计算机模型,首次预言水或许有一个超离子冰的相位。

30年之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的激光力学能实验室,科学家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之一对准了一滴水。激光发射,形成的冲击波让水滴的压力达到了大气压的数百万倍,温度也升高至几千摄氏度。通过X射线,科学家发现,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研究证实了具有奇异性质的水的新相位——超离子冰superionic ice)的存在。不同于我们见过的冰,超离子冰是黑色的、温度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密度也是普通冰的4倍。

(摘编自《环球科学·两千多度时,冰变成了黑色》)

材料三:

在自然水城中,冰通常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融化,大约是010℃,这也是团队主要希望探索的温度区间。他们惊讶地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

具体来说,在非常寒冷的温度下,也就是约5℃之下,冰会呈现出朝下的尖端形状,类似于冰柱,但冰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起伏。在高于约7℃的温度条件下,冰会形成类似的基本形状,但上下颠倒,尖端向上。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度,冰的表面融化出了波浪和波纹状的图案,这种图案被称为流痕,在自然的冰山和其他冰面上都能找到它们。科学家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形状差异是水流的变化造成的,而水流的变化则取决于温度。

我们都知道,水和其他液体一样,它们的密度都会随着温度下降而上升。但水还有一个独一无二之处,和其他液体都不一样的是,液态水的密度在大约4℃时会达到最大值,随后它的密度反而会降低,直到冻结。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大。

(摘编自雷夫·里斯特罗普等《异常对流在融化的冰中会诱导切割出尖顶和扇贝形状的冰型》)

照片显示了在不同环境水温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冰

(图片来源:NYU’s Applied Mathematies Laboratory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B.
C.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冰块直接用于消暑降温,西周的“凌人”专门负责“掌冰”,我国最早的藏冰从西周时期开始。
B.水的形态有三类——液态、固态、气态,液态水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化为气态。
C.水的密度在大约4℃时会达到最大值,随后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大。
D.古人在冰窖里存冰是为了夏天给皇帝、后妃及贵族们用,所以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
6.罗切斯特大学激光力学能实验室超离子冰的发现,给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最忆是西湖   

董卫华

元代散曲家奥敦周卿有曲写道:“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蟾宫曲·咏西湖》这首曲写的清新脱俗,婉婉动人,后两句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西湖一年四季风景各异,魅力独具。秋日的西湖清澈如镜,在夕照下,恍若人间仙境一般。湖岸边的柳树婀娜多姿,绿幔青帷装点着西湖。远望去,云里雾里,群山飘渺,仿佛是白纱萦仙予,三分灵息妙染,七分典雅端庄。若是凝神望去,便能巡望到被茂盛树木所簇拥的雷峰塔。看到雷峰塔让人不禁联想起许仙和白娘子的凄美爱情神话。顺着这山势风景,也顺着这神话传奇向右望去,便是“断桥残雪”了。传说中,许仙和白娘子就是在断桥上分别的。共鸣于心底叹息,我深吸一口气,还来不及呼出那忧伤,西湖独有的清爽味道就已经瞬间迷醉了我的身体。轻飘的人,扶着轻灵的风,环视这亦真亦幻的景,人也好,风也好,云也好,桥也好,山也好,塔也好,仿佛都是若隐若现的,只有西子的美在我眼中心里越来越清晰。当天边最后一抹红霞谢幕,早已悬于天上的月亮开启了西子夜的梦幻。“三潭印月”是这夜世界的经典,将原要离去的人们牢牢地摄住心魄,定成了惊讶的石像。岛里潭中的三座瓶型石塔,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独月悬空中,却现三十三轮月。因为,每个石塔上有五个孔洞,在孔洞中放上蜡烛,再倒影在水中,如此便会出现十轮圆月。又因为有三座石塔,所以这样就会有三十个月亮。剩下的三个,分别是:天上的,水中的和心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圆月,洁白如玉;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座西湖,独一无二。

游走于人间仙境,我一路走,一路赏,一路叹。难怪宋朝著名诗人苏轼会发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赞叹。西湖好不好,踱步方知晓;浅浅的晕色月光渐渐充盈于远方的天际和内敛的心中,强调着幻化的心情和苏杭独有的迷茫。随风处,似有似无的铃声更是带远了我的思绪。幸而:

揽月空深补明窗,斗星不夜画琳琅。

不问断桥悲悲处,只有雷锋懒铃长。

端庄典雅,西子湖畔,幸甚至哉。忆江南,最忆是西湖!

文本二:

西湖   

巴金

一年过去了。我又来到西湖,还是在四月。我住在一间带阳台的屋子。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阳台下香樟高耸,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经常在窗前静坐,也常在阳台上散步或者望湖。更多的时候我站在栏杆前,我的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有时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

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1930年10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我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等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他们是不灭的存在,是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很想写一部西湖变化史,可惜我没有精力做这工作。但记下点滴的回忆还是可以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秋瑾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曾经,“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后来墓和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塑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对这种做法有意见,又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煌言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两首《入武林》,其中一首的前四句是;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

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点题,引用元代奥敦周卿的散曲,用优美动人的曲词为读者勾勒出西湖美景的大致轮廓,让人浮想联翩。
B.文本一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内心感受等角度,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描写西湖之景。
C.文本二引用苍水先生的诗句,增加了文化内涵,同时与于谦墓的现状形成正面呼应,为下文作者和朋友改写诗句作铺垫。
D.两则文本写西湖都采用第一人称,体现出“以我观物”的别致,作者笔下的西湖不仅是世人的西湖,更是“我”的西湖。
8.文本一中说“最忆是西湖”,文本二中说“我却偏爱西湖”,西湖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9.两则文本都是写“西湖”的优美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请结合文本内容,试从语言特色、选材内容和创作意图的角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023-06-03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九师联盟/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考前押题卷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14.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