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铁凝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2 题号:190068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掉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文本二:

文学伦理和生活伦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生活伦理是对人或事做出道德评判,能够表明主体一定的道德倾向;而文学伦理呈现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创作主体的道德倾向可以是明确的,当然更可以是模糊的,甚至不做道德判断或无法做道德判断还可能是最好的。因为文学伦理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故事和心灵的细微颤动。叙事伦理学不探究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而是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新世纪带给作家对生活和艺术新的思考,他们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叙事伦理塑造人物,作者和读者都无法评判人物是非,不是不做判断而是无法做出判断。作者不是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揭示这些人物的不道德,而是从文学伦理出发,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故事。

(节选自吴玉杰《新世纪中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使用了白描手法,简要地勾勒出了老宋的性格特征:虽不善言谈,但勤快可靠,且待人有礼。
B.老宋向老夏讲述自己的家事,重点谈到了他女儿的遭遇。这一段情节为后文老宋的选择提供了合理性。
C.在老宋年纪大腿脚不便后,剧团对老宋的态度是很包容的,不仅没有辞退他,反而积极帮他凑钱治病。
D.老夏费力寻找逃跑了的老宋,一方面是因为不能接受老宋骗自己,另一方面是他得给捐钱者一个交代。
2.关于文本一中老宋刚拿到捐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万五千多块钱,老宋数了一整夜,这一情节背后的合理性在于:捐款额老宋前所未见,且很多是零钱。
B.排比手法的运用,强调了老宋对每一张钱币都无比珍惜,而夸张手法则使钱币承载的深情厚谊凸显出来。
C.捐款的钱足够治病了,老宋却“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这表明他已经想好如何使用这笔钱了。
D.老宋尝试使用左腿做一些由易而难的动作,成功的部分源于精神力量,而惨败则让他又陷入了两难境地。
3.请结合文本一谈谈题目“逃跑”的含义。
4.请结合文本二中“创作主体的道德倾向可以是明确的,当然更可以是模糊的,甚至不做道德判断或无法做道德判断还可能是最好的”这一句话,赏析铁凝的《逃跑》。
2023·湖南·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铁凝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冬风送暖

铁凝

那年小暖儿十五岁,第一次来到城里,帮着作家肖娴带孩子。

肖娴和小暖儿一直处得很好,这融洽的关系一半是靠了肖娴的耐性,一半是靠了小暖儿的勤快和馋嘴。

小暖儿常常是刚刷洗完碗筷,就又怯生生地走到肖娴跟前说:“我想再吃块饼。”

“这……还用问吗?随便吃好了。碗橱里还有两块煎带鱼,一起吃掉吧。”小暖儿兴高采烈地向厨房奔去,嚷着:“我就爱吃大鱼大肉。”

在大鱼大肉里,小暖儿最爱吃的就是带鱼。她说那东西又香又好择刺。除了鱼、肉,凡是没吃过的,小暖儿都想方设法尝几口,包括宝宝的牛奶和肉松。肖娴几次撞见她在喂宝宝吃饭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把小勺送到自己嘴边。她眯起眼睛,小心翼翼地探出舌尖去吸吮着、品尝着。从小暖儿的神情里,肖娴没有想到”“这些字眼,反而想来了虔诚郑重这些形容词。由那种神情,她还注意到小暖儿腕上那副绽出旧棉花的袄袖。

晚上,肖娴翻出一件穿过的花棉袄送给小暖儿。小暖儿换上花棉袄便给娘写起信来。可她只读过四年小学,写信时总是提笔忘字,常常拿着信纸请教肖娴。笔画简单的,她能按照肖娴写下的照写上去;笔画复杂的,就空出来让肖娴给填。一次,她伸过信纸让肖娴给她填一个随便字。肖娴填上了。那信上说:……你们保准谁都想不到,我在这儿能随便吃!

在肖娴家里,吃可以随便,时间却分配得严谨、苛刻。肖娴不仅对自己,对小暖儿也一样。半年之后,当小暖儿不再为能“随便吃”而兴奋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女主人对时间的珍惜了。小暖儿时常听见她说:

我希望你一刻钟之内能回来。

十分钟以后提醒我听英语讲座。……

小暖儿从女主人那里懂得了什么是时间。在村里是不讲时间的,只有工夫抽袋烟的工夫”“吃顿饭的工夫”……天擦黑就吃饭,吃了饭就钻被窝,冬天睡的工夫长,夏天睡的工夫短,没人拿“一刻钟”甚至“几分钟”来要求你什么。小暖儿开始只觉得时间新鲜,后来才忽然觉得这十五年来她丢了很多时间,而那时间都是丢在了工夫里。

时间既不滞缓又不匆忙地在小暖儿的生活里掠过,小暖儿在时间里度过了两年。这时小暖儿的哥哥忽然来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叫她回去。哥哥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小暖儿家承包了两片儿责任山,家里活儿多人手不够。“希望你在短时间内考虑一下。”小暖儿读着信,心里升起一股暖流:哥哥竟然也学会说“时间”了。

也是受了时间的吸引,小暖儿决定回村。临走肖娴给小暖儿带了一套初中课本,还给她带了一沓崭新的人民币。那年小暖儿十七岁。

两年后,一个有风的冬夜,肖娴正在灯下抄稿子,有人敲门。

她打开门,眼前站着一个高个子姑娘,是小暖儿,她穿着一件崭新的枣红色尼龙绸棉袄。肖娴简单问过她家里的近况,就去张罗做饭。当然她首先想到的还是大鱼大肉,今天正好买到了带鱼。肖娴给小暖儿端汤、递菜,希望从小暖儿脸上看到她过去对食物那种虔诚的神情。但肖娴很失望,职业的敏感还使肖娴从小暖儿的眼光里觉察到几分过去从未有过的忧郁。

肖大姐,还叫我住这儿吧。

你是说……小暖儿这个意外的请求,到底使肖娴迟疑了起来,她不知这意味着什么。小暖儿放下筷子,从棉袄兜里掏出一个叠得像火车票一样大小的纸片,递给肖娴。那是一则广告,省城一个女子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

我想就住在你们家。要是学校不收我,我就跟你学作文,我手里有钱。小暖儿说着拉开包,麻利地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摆在肖娴面前。这是三百块,学校不收我,我就交给你,也算学费。

肖娴不知所措了。

现在肖娴不了解小暖儿是否有条件进那个职业学校,但她还是把小暖儿领进了几年前她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房间。

小暖儿很快就睡着了。肖娴又拿起小暖儿带来的那一小块报纸。由于反复摩挲,它的质地已经变得松散,纸面泛起的绒毛遮掉了许多铅字。

肖娴眼前又横起了那些逶迤的山梁。

1984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节选)

周雪花

铁凝的小说关注山村的现代化之旅,并对其留下了追问与反思。

在铁凝的山村小说中,空间是一个具有恒定性又富于变化性的广阔区域。它的恒定性表现为大山固有的自然风光,其变化性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山所具有的美学和社会功能。在80年代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大山是自然存在,以原始的沉默和静美与山民互为观照。这时的空间毗邻关系为:大山——山村——山里人——山里的民风民俗。这种毗邻关系形成了前工业时代的田园诗风情。

铁凝无意将山村绘制成一个纯粹的与世隔绝的静默的自足体,在铁凝的笔下,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的价值理念已经在不知觉中进入了大山。现代文明的进入首先表现为现代时间的进入。田园诗绵长而回环的时间被来自城市的钟表的精确时间所分割和修正,时间刻度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节奏,也终将改变他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快速的叙事时间节奏表现现代文明对山村的进入以及对山里人造成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是她的小说最为深刻之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前后两次出现与“信”有关的情节,前者表现了小暖儿到肖娴家后生活上的自在满足,后者则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
B.肖娴在小暖儿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关爱小暖儿的女主人、小暖儿成长的影响者,也是小暖儿及其家乡变化的见证人。
C.文本一通过对小暖儿带来的那一小块报纸的细致描绘,暗示出小暖儿内心对是否上学这件事比较犹豫,还割舍不了美好的家乡。
D.用较短篇幅写出小暖儿帮肖娴带孩子和决定回村的重要人生经历,是文本二中“快速的叙事时间节奏”在文本一中的具体表现。
2.请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的题目“冬风送暖”。
3.文本二认为“铁凝的小说关注山村的现代化之旅,并对其留下了追问与反思”。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3-03-31更新 | 2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嘴不停

铁凝

①临近春节的酒店,到底比往常显得亢奋。散客已经不多了,年终的各类会议开始在这里爆满。包老太太也是这酒店的来客之一,她来参加一个表彰会。本来,春节近了,能不出门的人就不愿意出门了。况且包老太太年逾七十,丈夫户老先生还躺在医院里。可是,包老太太来了。

②这样,乘坐了三个小时火车的包老太太走进酒店,神采奕奕的包老太太找到自己的房间,正摸索着去开门廊灯,就听的一声台灯亮了,原来桌前坐着一个人,这人压着嗓子叫了一声包老师

③包老太太走到桌前,借着台灯一看,原来是小刘啊,从前跟她学过化妆的,后来到省里发展,现在自己开了服装公司,在当地个体私营企业主里,也算得上一号人物呢。小刘说话,用的是气声,受了这气声的传染,包老太太便也压着嗓子与小刘寒暄,但这种竭力控制音量的语言方式让包老太太很别扭,特务接头对暗号似的。桌前的小刘看出包老太太的疑惑,她说这张床上睡着她女儿,女儿学校已经放假,不愿一个人在家,就跟了她到会上来住,女儿3岁那年丈夫就和她离了婚,从那时到现在,她们娘儿俩一天都没有分开过。

④小刘这番话缓解了包老太太心里的不痛快,她最听不得别人的苦事,特别是离婚一类的事。她就没有离过婚,在经营家庭的技术上,她可算个成功者。成功的包老太太现在与有着不成功婚姻经历的小刘母女住在了一起,最初的不痛快之感终于因小刘婚姻的失败而调转了方向,她变得放松了踏实了。

⑤包老太太向小刘透露说,其实户老先生从三十岁起就向她提出过离婚。包老太太敢把这种消息透露给小刘,并非她的一不小心,相反,这是她经历了半生风雨之后的心中有数,捍卫婚姻大功告成之后的胸有成竹。她敢说起户老先生曾经提出过离婚,就说明她已确定眼下的户老先生再也不会向她提出离婚。那时候,户老先生三十岁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户老先生的职业不比她低,也决不比她高,他供职于当地一所大学的总务处。有一天,他平白无故地就对她说,我想跟你谈谈,我想和你离婚。

⑥时年三十岁的包老太太,虽已生育了两个孩子,可依旧娇小玲珑,眉黑唇红,她有哪点配不上一个大学总务处的一般职员呢。若论社会表现和治家能力,包老太太还略胜一筹。户老先生从年轻起就体弱多病,肝炎,肺炎,胸膜炎,气管炎……一年有三个月住在医院里,这样的一位先生,有什么资格向包老太太提出离婚呢。可是户老先生提出了,包老太太也听见了。包老太太想,他这是不爱她了。那么,她爱他吗?或者她也说不上爱他,她爱的是自己的婚姻本身。谁想动摇她的婚姻,她便决不示弱。于是,在沉默了一个小时之后,包老太太对户老先生说,她不能同意户老先生的想法,因为,因为户老先生对她太好了,那千百样的好啊,足够她两辈子受用。假如现在他们离婚,可叫她到哪儿去寻找这么好的好人呢!

⑦这样的开场白,倒是让户老先生没有料到。他以为——照常规,至少包老太太会吃惊,会悲切,继而愤怒,继而声讨他的薄情,他的寡义,他的不负责任,他的不知深浅,他的太拿着自己当块香饽饽……包老太太却不按常规,她从另一条道上来了,她把他说成了一块香饽饽。她说到他对她的关心,他对她的体贴,他对她的体贴加关心或者关心加体贴。某次她去副食店排队买春节凭票供应的排骨,排到天黑还不见回家,他就站在家门口的雪地里等她一个小时,等得棉鞋都湿透了脚上尽是冻疮啊——还有,他这人虽然话不多,从来他就话不多,可那绝不是对她的冷淡对她的漠不关心,那纯属性格所致,因为她从他看她的眼神儿里能悟出他对她的惦记他对她的心疼,一个眼神儿足足赛过一万句甜言蜜语,一万句!这样打着灯笼难找的男人怎么可能向她提出离婚呢,那是不可能的,该不是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吧,那样可就太让她无地自容了,做得不够的是她本人。……包老太太小嘴不停地历数着属于户老先生的那些莫须有的美名,也不知是在夸他还是在臊他。可是,这美名的力量是既突然又密不透风,噎得人喘不过气,他一时就不知道该从哪儿下嘴了,包老太太初战告捷。第二年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

⑧床头灯下的小刘,被包老太太的讲述弄得越发没了睡意,只觉得对面床上的这位老太太实在不简单,就这么一下子,一辈子都牢靠了。包老太太说,她四十年间最怕听见的一句话就是户老先生对她说我想跟你谈谈,但她也积累了一点经验,每回听他说到我想跟你谈谈,她就立刻拿话把下半句挡回去。

⑨小刘又作感叹了:把一个人喉咙里的一句话扼杀四十多年,那该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多么坚韧的神经。可见包老太太这两样全不缺少。三十岁那次的谈判若说是即兴的救急,三十岁之后的所有抵挡便可称作是持久的战略了。包老太太用多于常人几千倍的话语灭了户老先生一条小小的喉呢。她的那些话,像机关枪,像迫击炮,像年节的响鞭,像春日的花骨朵,像漫天的鹅毛雪片,像感伤的沥沥秋雨,像老娘儿们的饶舌,像小姑娘的俏皮……都是些好言好语,美哉善哉!她不仅把它们滔滔滚滚奉献给户老先生本人,她还把它们传递给所有与他有关的人,再由那些有关的人传递给他本人。

⑩这时候,包老太太的手机响了,那边传来哪个子女的声音,告诉她说户老先生又一次大面积心梗,很危险。当晚包老太太就直奔了火车站。户老先生就在包老太太那天深夜回家途中悄然离世。包老太太在用洗洁精刷洗他临终前一直使用的一只搪瓷口杯时,觉出杯底有点硌手。包老太太将杯子翻个底朝上,只见杯底上贴着一小块橡皮膏——护士输液时固定针头的橡皮膏吧,橡皮膏上有一行圆珠笔小字:我想和你离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常常插入议论,使读者从小说情节的叙述中暂时脱离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B.小说第⑧段通过小刘的视角观察包老太太,包老太太靠着自己的小嘴就有了牢靠的婚姻,小刘很是钦佩她。
C.当得知小刘离婚,独自带女儿生活时,包老太太充满怜悯之心,她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帮助小刘获得更好的婚姻。
D.小说尽管对户老先生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但我们可以从包老太太的言语中感受到户老先生在婚姻中并不幸福。
2.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颇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小说突转式的结局令人意犹未尽,请根据你的分析和理解,续写小说的结尾。
2024-02-26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青春感的打扮暗暗自嘲。“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想到专注吃胡萝卜的母子,心绪无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3.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08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