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5 题号:190133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转换层面。在这一层面,强调语言转换的等值,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二是文学再创造的层面。这一层面指译者将原作者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艺术风格等等,通过译者的解读、体会再度传达出来,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译者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取向、个人的审美心理、文学气质、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会影响对译作的全面忠实再现。特别是,如果译者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审美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有意误译原作,这样,翻译的叛逆和再创造的特征就会更明显。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译语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经济等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过程和策略,也影响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

(摘编自查明建《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材料二: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

个性化翻译。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不同的诗体不仅赋予拜伦的诗以不同的中文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塑造了彼此不同的诗人拜伦的形象。

误译与漏译。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诗《责子》中。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了阿舒十八岁。他显然不懂汉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而自作聪明地以为诗中的二八一八之误。这样的误译造成了信息的误导。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

譬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是《Road To Calvary》(译成中文为《通往卡尔瓦利之路》),这里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出典自《圣经》,系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代替了俄文中那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mykи。漏译也分无意与有意两种。无意的漏译多为一言半语,通常未产生什么文学影响。有意的漏译即节译,我们将在下面予以分析。

节译与编译。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例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在翻译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现通译《三个火枪手》)时,压缩或节略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凡与结构及人物个性没有多大关系的语句、段落、议论、典故等统统删去,把原作差不多删掉三分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编译也是一种节译,编译者与节译者一样,旨在理清原著的情节线索,删除与主要情节线索关系不大的语句、段落,甚至篇章,以简洁、明快的编译本或节译本的形式介绍原著。编译与节译最大的差别在于:节译本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依据原本直接翻译的,而编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也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译者出于某种需要添写的。

转译与改编。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外语(我们称之为媒介语)去翻译另一外语国的文学作品。这种形式的翻译,无论中外古今,都很普遍。譬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就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转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尤其是在翻译小语种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因为任何国家也不可能拥有一批通晓各种小语种的译者。然而文学翻译又是如此复杂,译者们在从事具有再创造性质的文学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因此,通过媒介语转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产生二度变形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有独特追求的译本。改编经常出现在诗歌、剧本的翻译之中。如林纾把易卜生的剧本《群鬼》改译成文言小说《梅孽》,方重用散文体翻译乔叟用诗体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朱生豪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原作为无韵诗体),等等。

(摘编自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并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B.创造性叛逆是由客观层面的文化语境和主观层面的文化倾向、认知表达水准等造成的,两个层面中前者的规避难度更大。
C.《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Road To Calvary》是英译者有意为之,这使得该书的英译本和原著相比多了一层宗教色彩。
D.创造性叛逆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节译与编译形成原因复杂,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一种文学翻译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再分写其在翻译中的具体类型。
B.马君武等采用不同语言形式翻译拜伦的诗歌,语言形式的背后其实有中华文化的介入。
C.汉译佛经所用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来,故中国古代佛经内容上可信度不高。
D.“二度变形”是由前译者和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造成的。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无视英语语法,省去了介词,没有主谓结构,这属于个性化翻译。
B.傅东华在翻译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时,中国化了小说中的地名,这属于误译。
C.国内译者在翻译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时,通常会删减部分情节,这属于节译。
D.纪德与巴罗合作,把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了法国舞台,这属于改编。
4.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论证方法却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5.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学者说:“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不遗余力地改写与重构,是莫言得以走出本土的重要原因。”如何认识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的“改写与重构”?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中国学案史而推祖于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自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首倡,中经陈垣先生等史学大师认同,迄今已成史学界的共识。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朱熹是与孔子后先辉映的卓然大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儒学开派宗师而影响中国学术两千多年。朱熹则以理学泰斗集传统儒学之大成,并将其导入一个崭新的天地,从而与孔子并尊而有“朱子”之谓。

《伊洛渊源录》是朱熹学说形成初期的一部学案体史籍。该书在南宋初叶问世,深深地植根于两宋间社会和学术的发展之中。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至北宋,犹如人之年过半百,老已冉冉而至。经历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的王朝频繁更选,为防止这一衰老势头的加速,适应国家一统的需要,赵宋统治者提出了“一道德而同风俗”的课题。然而用什么样的学术思想来统一道德和风俗,在朝野人士中却产生了长期的争议。太祖、太宗至真宗间,儒、释、道三教势力跌经消长,渐趋合流。仁宗即位,推崇儒学,形成以儒学为主干,融佛、道为一体的基本格局。神宗熙宁、元丰间,程颢、程颐兄弟沿着周敦颐开辟的路径而行,与张载、邵雍诸人作同调之鸣。于是以“道学”为天下倡,孜孜矻矻,死而后已,从而大大推进儒学自我更新的进程,最终演为阐发心性、义理之程颢学的新儒学,即道学,又称理学。

《伊洛渊源录》凡十四卷,全书以首倡道学的程颢、程颐为中心,上起北宋中叶周敦颐,下迄南宋绍兴初胡安国、尹焞,通过辑录二程及两宋间与程氏学术有师友渊源的诸多学者传记资料,据以勾勒出程氏道学的承传源流。

卷一所录为两大部分,一是《濂溪先生事状》,二是《遗事》。《事状》为朱熹撰,文成于乾道五年,专记周敦颐生平行事、学术好尚。《遗事》则以记述传主言论及他人称述为主,与《事状》浑然一体,相辅而行。所记凡十五条,分别取材自《程颐文集》、《程氏遗书》、邵伯温《易学辨惑》、吕本中《童蒙训》诸书。卷二、三载程颢传记资料,犹如卷一,亦作两部分。卷二为程颐撰《书明道先生行状后》、吕大临撰《哀词》、程颐撰《墓表》、陈恬撰《赞》。以上诸篇碑志传状合而为一,即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亦是《遗事》,凡二十七条,所录亦多系传主言论,体例与卷一略异者,则是关于材料来源,改正文称述为文后夹注。对所录有别本异文,亦于夹注中略加征引,并作必要考订。譬如《遗事》第八条记程颢与宋神宗论王安石学术一段,语出《程氏遗书》卷二,而《龟山语录》所载略异。朱熹于引述杨时书后,即考证:“恐当以《遗书》为正。”

就上述传记资料的构成而言,《伊洛渊源录》的编纂体例已甚明朗,归纳起来,主要是如下三条:第一,所录皆为两大部分,一为碑志传状,二为遗事,前者记行,后者记言,言行一体,相得益彰,遂成传主翔实的传记资料汇编。第二,所录资料,或取自官修史籍,或源于私家撰著,皆一一明注来源,以示求实可信。第三,凡有异文歧辞,皆于文末注明,并作必要考订,以明历史真相。一部《伊洛渊源录》除卷十四待访之二程诸门人外,全书以贯穿首尾的严整体例,立二程为中心,合百余年间住家专辑资料于一堂。

(节选自陈祖武《中国学案史》,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学术、梳理学术发展脉络的传统,从先秦诸子论学延至明清,历代皆不乏名贤对前代或当代学术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

学案体作为我国古代学者记述学术发展史的特有编纂形式,是传统学术史研究的代表性史体和重要领域。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然而在《中国学案史》问世之前,尚未有一部对其演变源流做全面系统梳理的著作。《中国学案史》的研究和定论,在学术史研究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创辟了学案史研究的规模,对于学术史学史的研究颇有拨云见日的启迪之功。

该书对学案体史籍源生发展的全程做了系统考察和整理,追源于先秦诸子对“百家之学”的论列,终结于20世纪“学案体史籍的余波”。于是纵向轨迹原原本本、始末详备。横向上则着力阐明各书的著述背景、作者学行、内容体例和学术价值,经过一番条分缕析,中国学案史的演进则已枝干清晰、朗然在目了。在陈先生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学案史,不再是一个个学案体史籍的孤立罗列,而是骨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灵动鲜活的有机整体。

《中国学案史》一书始终贯穿着作者考订辨析的问题意识,或表现于行文中随机而论,或辟出专题,集中处理,也有不少在个案研究中对具体问题的考证和纠谬。比如,第二章对《伊洛渊源录》成书时间的辨析等。周匝缜密的个案考订为宏观把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思想观点的讨论和辨析则有助于明辨是非,纠正学术史上一些成见的失误。

(节选自周少川《读陈祖武<中国学案史>:把握学术史脉络的拓荒之作》,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后,朱熹集传统儒学之大成而开辟新天地,后世称其为“朱子”,以彰其在学派中的重要地位。
B.《伊洛渊源录》作为朱熹学说的成果,根植于儒释道三家在宋代经历争议、消长、融合,最终形成新儒学的社会背景中。
C.《伊洛渊源录》的编撰中《事状》为碑志传状,《遗事》则以记述传主言论及他人称述为主,两者相辅而行。
D.《伊洛渊源录》整本书皆遵守所录皆为两大部分、所著资料明注来源、有异文歧辞作必要考订这三个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节选《伊洛渊源录》中卷一卷二形成过程,典型体现了这部学案体专著考订辨析的问题意识。
B.《伊洛渊源录》是第一部在宋代学术史上确立了以周敦颐为宗祖、二程为中坚的理学著作。
C.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学案研究的价值,材料二侧重对学案体的特征做详细阐述。
D.《中国学案史》作为全面梳理研究学案体史籍的重要成果,是把握学术史脉络的拓荒之作。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通过编纂地方志与书目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汉代刘向以来目录学的传统。
B.孔子的《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原则等。
C.明代王守仁的《大学问》以问答形式阐释《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主体思想,在其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D.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解释“学案体史籍”的含义。
5.《中国学案史》是我国第一部对学案体史籍演变源流做系统梳理的著作,请结合材料,简述该书的学术特点。
2023-05-10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之所以把青壮年大量离土离乡后的农村社区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因为青壮年乃农村社区里最为活跃的成员,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以及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大量青壮年在农村社区的长期不“在场”,构成了农村社会主体的失陷。

“无主体熟人社会”具有哪些不同于“熟人社会”的特征?

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效应。如果舆论的传播仅仅“一”止于“十”或者无人可传播,当事人则可能将舆论视为“耳边风”,乃至胆大妄为,“如入无人之境”。

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人行为的“道德”含量总是与其所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而道德舆论压力又与舆论传播者的数量成正比。

其次,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给别人“面子”,事实上也是对别人抱有“回报”的期待。但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如宅基地和水利纠纷)的深层原因,都可以从“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中得到部分解释。

第三,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些幸运者已在乡村之外的世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已没有必要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里去争得“面子”,赢取荣光,所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

此外,在正常的熟人社会里,由于每个家庭的主事者在村,加上民间权威的作用,纠纷往往得到及时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伴随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家庭生命的周期性以及乡村节庆的周期性,打工者总是周期性地离乡与返乡,如一群候鸟,穿梭于城乡之间。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还有,在外打工的村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往往在年底时带回家乡,由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来调解。这是典型的“年终算总账”。

(摘编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1.下列关于熟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人社会里,乡民们活动区域相对封闭,人口流动少,村与村之间往来接触并不多。
B.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里,乡民们因长时间、多方面的接触而互相熟悉,日渐亲密。
C.在熟悉社会中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他们并不重视契约,重视的是那些熟悉的规矩。
D.“唾沫”能“淹死人”,有赖于生活共同体成员的数量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乡村,青壮年远赴他乡打工谋生,老幼留守家园,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邻里依然还是熟人,但已经异于传统的“熟人社会”。
B.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新的“朋友”网络,对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争“面子”兴趣不大。
C.在外闯荡的村人,挣了钱有所收获后,往往会把家安置到大城市或者镇上,挣钱越多家安得越远,这也是他们人生成功程度的一个标志。
D.打工者伴随着农业生产、家庭生命和乡村节庆的周期,如候鸟一样地离乡、返乡,与此同时,乡村的矛盾调解工作也呈现相应的周期变化。
3.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     
A.低头不见抬头见B.一个篱笆三个桩
C.兔子不吃窝边草D.树活皮,人活脸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特征。
5.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为人做事的指南。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此加以阐述。
2023-08-06更新 | 1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

宗白华

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阶段,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这种美学思想的解放在先秦哲学家那里就有了萌芽。从三代铜器那样整齐严肃、雕工细密的图案中,我们可以推知先秦诸子所处的艺术环境是一个“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世界。先秦诸子对于这种艺术境界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这种艺术取否定的态度。如墨子,认为是奢侈、骄横、剥削的表现,使人民受痛苦,对国家没有好处,所以他“非乐”,即反对一切艺术。又如老庄,也否定艺术。庄子重视精神,轻视物质表现。另一种对这种艺术取肯定的态度,这就是孔孟一派。艺术表现在礼器上,乐器上。孔孟是尊重礼乐的。但他们也并非盲目受礼乐控制,而要寻求礼乐的本质和根源,进行分析批判。总之,不论肯定艺术还是否定艺术,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批判的态度,一种思想解放的倾向。这对后来的美学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清代刘熙载《艺概》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诗的“隔”与“不隔”之分。清新如陶、谢便是“不隔”,雕绩如颜延之便是“隔”。“池塘生春草”好处就在“不隔”。而唐代李商隐的诗则可说是一种“隔”的美。

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我们京剧舞台上有浓厚的彩色的美,美丽的线条,再加上灯光,十分动人。但艺术家不停留在这境界,要如仙鹤高飞,向更高的境界走,表现出生活情感来。我们人民大会堂的美也可以说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美感的深度问题。

这两种美的理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艺术中的美和真、善的关系问题。

艺术的装饰性,是艺术中美的部分。但艺术不仅满足美的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要求,要能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艺术品中本来有这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真、善、美,这是统一的要求。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这种关系,在古代艺术家那里,主要就是如何把统治阶级的政治含义表现美,即把器具装饰起来以达到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对于这些实际艺术品的批判时,也就提供了关于美同真、善的关系的不同见解。如孔子批判其过分装饰,而要求教育的价值;老庄讲自然,根本否定艺术,要求放弃一切的美,归真返朴;韩非子讲法,认为美使人心动摇、浪漫,应该反对;墨子反对音乐,认为音乐引导统治阶级奢侈、不顾人民痛苦,认为美和善是相违反的。

(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瓷器和宋代的白瓷是两种不同的美,各有不同的特点。
B.王羲之的书法不讲究整齐、雕琢,不是很有整饰性,体现出一种活泼的生活的表现。
C.作者认为,“初发芙蓉”的艺术作品着重表现作者的思想人格,是一种比“镂金错采”更高境界的美。
D.墨子、庄子都不赞同“错采镂金”的艺术品,主张自然之美。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曾有观点认为:“镂金错采”是奢侈、骄横、剥削的表现,使人民受痛苦,对国家没有好处。
B.古人有的肯定艺术,有的否定艺术,这都是一种思想解放的倾向,对后来的美学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C.“池塘生春草”表现出种清新自然的美,其中有思想情感的表现。
D.文章最后写孔子、老庄韩非子、墨子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论述生泰哲学家对美的不同认识。
3.请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错采镂金”“芙蓉出水”这两种美。
2020-04-24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