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902441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流浪地球2》的“数字生命”能否突破次元壁,照进现实生活?

随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上映,许多硬核黑科技纷纷登上银屏,数字生命就是其中一项。那么,现实世界中的数字生命究竟为何物?

有关“数字生命”的研究历史悠久,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兰顿提出了“硅化生命”思想,并将人工生命确立为一类独立的研究领域,即“数字生命”。

何为“数字生命”?简而言之,就是将人类的意识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于随机存取存储器环境中,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这需要具有生命体征或行为的人工系统,以计算机作为媒介来创造新的生命形式。这里澄清一点辨析的误区,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算法创造的机器生命,它之所以能够具有科学生命体征和行为,来自于人类仿生学的应用,AI并没有人的意识,所以和数字生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区别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550-W”基于对图丫丫“人在回路”的学习,不断迭代进化。这就意味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一旦有了数字生命的介入,便可将机器意识与数字人意识相结合,由弱到强实现进化。通常情况下,机器学习过程都是基于数据的黑箱,人类只负责调整参数和数据集,无法了解和干涉计算机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人在回路”学习指的是人(数字生命)融入了整个计算机系统,参与机器学习的过程。

制作数字生命的前提工作繁杂,存储人类生前记忆需要高精度仪器拍摄大脑结构快照,制作出完美的脑机接口才能实现机器与人类大脑的长期脑波交互,记录各种意识活动对应的大脑运作模式,脱离于人脑自主重建人类意识需要成熟的全脑仿真技术进行思维拟合。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拥有极强算力的设备支撑数字生命的持久运作,否则就会像影片中图恒宇在550-A中上传图丫丫备份卡,数字图丫丫只能获得两分钟的寿命。但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上述一系列工作,目前仍仅能在科幻电影中能够完成。不过,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实现用计算机模拟生命行为和关键特征进行自行迭代,遵循生物基因遗传进化的规律。

影片中马兆蛤图恒宇的个人意识数据备份卡是一个随机存取存储器,内部的核心部件“类脑芯片”是“数据生命”能够产生的关键、类脑芯片的基本架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结构,模仿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具有无数类似于神经元的处理器和类似于神经纤维的通信系统,其在整个数字生命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类比手机芯片在手机内部发挥的作用,集全部功能于一身,人类被储存在备份卡中的意识会在类脑芯片驱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延续乃至“成长”。

虽然当今世界技术水平还无法达到影片中能够将人的意识储存为备份卡上传,但“初级数字生命”已经能够实现,围绕它展开的产业也已经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3D数字人公司优链时代研发的3D云阵相机就是其中的代表,已经应用在科研教学、品牌推广、游戏娱乐、文博旅游等多个行业和商业场景中。“初级数字生命”在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更贴近于数字生命的本质,研究者综合运用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将碳基生命数字化这一过程,将有机生命“量化”,然后解读生命数据。

从传统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数字生命显然不算是生命,它没有遗传物质,没有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但正如影片中马兆所表述,数字生命对于普通人的诱惑过大。暂且不去追究这些直击人类根源的深奥问题,“数字生命”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和反复推敲的学术课题。但试想未来某一天人类能够实现这项技术,“数字生命”或将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创新方式。

(摘编自《科普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数字生命”技术可以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其在现实生活中也早有人研究。
B.储存个人意识数据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内部的核心部件“类脑芯片”是“数字生命”产生的关键。
C.通常情况下,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人类无法干涉计算机的学习训练过程,这与“人在回路”学习不同。
D.“初级数字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产业化运作,在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更贴近于数字生命的本质。
2.下列关于文章写作思路及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从电影引出探讨话题、从研究历史、科学内涵.实现途径、应用前景等方面对现实中的数字生命进行阐述。
B.文章对比区别了数字生命与人工智能的不同,以手机芯片的作用类比数字生命的“类脑芯片”,有助于理解科学概念。
C.作者提出“数字生命能否照进现实生活的问题”,从科学技术和现实运用层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论依据充分。
D.文章从数字生命的起源人手,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层层递进,将对数字生命的讨论引向深处,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如果人工智能有了“数字生命”的介人,机器意识与数字人意识便可相结合,从而由弱到强实现进化。
B.影片中的数字图丫丫只能获得两分钟的寿命,是因为缺少极强算力的设备支撑数字生命的持久运作。
C.目前人类科技已经可以实现用计算机模拟生命行为和关键特征进行自行迭代,遵循生物基因遗传进化规律。
D.“初级数字生命”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数字生命”将从科幻走进现实,或将创新人类文明的延续方式。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但是,像杜甫那样,从身受感同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却并不多见。杜甫的身受感同,是时代造成的。就杜甫的经历而言,是他的不幸;就其文学成就看,则不失为大幸。

②关于杜甫的仁爱之心,论者常引用“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典故来概括,这固然不错。但杜甫的忧民情感,常常是源自自身感受而推己及人的,这和“物伤其类”的悲悯大不一样。“溺饥”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禹和稷在不溺不饥的处境中,想到了人溺人饥的痛苦,从而肩负起拯民于溺饥的重任。禹和稷这种担当道义的精神和博施济众的胸怀无疑深刻地影响着他。杜甫一生坎坷,他一方面为自己的溺饥生涯忧患重重,另一方面又为广大的民众忧愤深广。杜甫经常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不由自主地想到普天下穷苦百姓,想到灾难深重的民族和祖国。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不加雕饰的、不带功利的忧患情怀,使杜诗富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诗人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③杜甫的悲吟,出自他对人生的深切苦恼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苦难的深切苦恼。他的推已及人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这样,当他为他人而悲吟时,不是带着优越感,而是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从接受心理看,这种抒情方式更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白居易推崇杜甫此类作品,并多有效仿。其《新制布裘》云:“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④白诗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远不如杜诗。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二是同情悲悯的角度不同。的确,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得是一位社会良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也表明他的“人饥己饥,人寒己寒”的情怀。但毕竟自己不饥不寒,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就大大降低了。而白居易这种带有优越感和良心发现的抒情方式在文学史上占绝大多数,所以,杜甫的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就格外突出,加之其独创性,因而千百年来感人至深。

(节选自刘明华《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深切了解和关心人民苦难,能够如杜甫一般有“物伤其类”的悲悯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B.杜甫与禹和稷一样,既为自己的溺饥生涯充满忧患,又为广大民众忧愤深广。
C.杜甫自身的悲剧性境遇,造就了他推己及人的精神。杜甫对人生的深切苦恼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苦难的深切苦恼,造就了他独特的悲吟。
D.白居易虽然也关心民生疾苦,但毕竟自己不饥不寒,所以其作品的审美效应就和读者隔了一层,艺术感染力也就很低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结尾处以矛盾的对立统一来评价杜甫的经历和成就,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文章第③段从读者和作者两个角度分析了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所能产生的效果。
C.文章第④段将白居易诗与杜甫诗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论证白诗虽受杜诗影响较大,却没有杜诗的独创性的观点。
D.本文以中国文学史为宏阔背景,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探讨了杜甫超越于绝大多数古代诗人的一个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典故较准确地概括了杜甫的仁爱之心,却没能挖掘到他忧患情怀的根源。
B.从《新制布裘》的艺术感染力远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明显事实可见创新很重要。
C.要是没有禹和稷那种担当道义的精神和博施济众的胸怀,可能就不会有杜甫这样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诗人形象。
D.如果白居易也是个寒士,如果他不处在“饱暖”的境遇,那么他的诗歌就会像杜诗一样成为最能引起共鸣和打动人心的作品。
2023-03-15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B.“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论证的两个方面: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B.文章二、三两段分别就分论点“‘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进行论证。
C.作者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中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句子,目的是为了证明陶渊明希望返回和保持自己天性。
D.文章最后一段在前一段总结陶渊明思想的基础上,把陶渊明放到时代的角度去思考:他的一生从世俗的眼光看是很艺术的,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2020-10-15更新 | 1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

②“无主体熟人社会”相较于“熟人社会”有何不同?

③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效应。如果舆论的传播仅仅“一”止于“十”或者无人可传播,当事人则可能将舆论视为“耳边风”,乃至胆大妄为,“如入无人之境”。

④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人行为的“道德”含量总是与其所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而道德舆论压力又与舆论传播者的数量成正比。

⑤其次,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给别人“面子”,事实上也是对别人抱有“回报”的期待。但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如宅基地和水利纠纷)的深层原因,都可以从“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中得到部分解释。

⑥第三,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些幸运者已在乡村之外的世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已没有必要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里去争得“面子”,赢取荣光,所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

⑦此外,在正常的熟人社会里,由于每个家庭的主事者在村,加上民间权威的作用,纠纷往往得到及时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伴随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家庭生命的周期性以及乡村节庆的周期性,打工者总是周期性地离乡与返乡,如一群候鸟,穿梭于城乡之间。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还有,在外打工的村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往往在年底时带回家乡,由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来调解。这是典型的“年终算总账”。

(改编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1.“无主体熟人社会”是指                       的农村社会。
2.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       
A.低头不见抬头见。B.一个簧笛三个桩。
C.兔子不吃窝边草。D.树活皮,人活脸。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青壮年外出,老幼留守的乡村熟人社区,传统“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已发生改变。
B.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留守老人所可能受到的舆论压力小于传统的“熟人社会”。
C.乡村青壮年在打工地自建“朋友”网络,对回到原先的熟人社会争“面子”毫无兴趣。
D.留守老幼无法解决的矛盾,需要等到青壮年返乡后解决,届时会有所谓“年终算总账”。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的一项是(       
A.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挣钱越多,就会把新家安得离老家越远。
B.“无主体熟人社会”中,“一锤子买卖”增多是因为“面子”效能受限。
C.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就是因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主体缺失。
D.青壮年在外打工,降低了乡村资本和民间的本土权威在社区内积累的可能性入。
2024-04-09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