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2 题号:190245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反映出的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古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业耕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如何不违农时,如何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在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

在农耕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农耕生产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是同步的。所谓大自然节律,就是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所谓农耕生产节奏,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标示的气候变化,迄今仍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而厚重。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对于当代的中国人,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因为,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适应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摘编自谭汝为《“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材料二: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小满是一个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节气。《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有“充满”“饱和”“足够”之意。“小满”、顾名思义,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也是训诫后代的哲学。《红楼梦》十三回里,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曰:“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向记者介绍,“小满”节气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生长态势有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萧放解释说,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同时也是孟夏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孟夏四月,新丝行将上市,正是桑事最为繁忙之际,《清嘉录》有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为了祈祷养蚕有个好收成,蚕妇们都会拜一拜蚕神,供上酒水、鲜果和丰盛的菜肴。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丝业发达,往往要演戏酬神,谓之“小满戏”。这戏也是有讲究的,不可语“私”,不可语“死”,既是怕神灵怪罪,也为了给自己讨个祥瑞的兆头。

至今,中原地区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二十四节气志》中介绍,“小满会”在小满当日或错后一两日,这天的集市热闹喧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火烧、油条、花米团、水煎包、胡辣汤、糖葫芦……那些小吃摊儿,是孩子们关于“小满会”的童年记忆。大人们眼看就要卖力气收麦子了,也正好趁着“小满会”打打牙祭,解解馋。

“小满会”是乡情乡味的大卖场。有种子,有农具,有牲口,也有即将派上用场的消夏用品。规模大一点的“小满会”,还搭戏台,请戏班,可以热热闹闹看大戏。“小满会”也似乎是麦收之际的一次“战前”总动员。割麦子、捆麦子、囤麦子用的木耙、镰刀、篮筐、簸箕、麻绳、卷席纷纷登场。

虽然现今大型收割机陆续取代了传统的麦收农具,“小满会”也逐渐失去了置办农具、备战麦收的功能,但它依然是一方水土的节气习俗。

小满有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侯麦秋至。

初候苦菜秀,意思是,小满前后正是吃苦菜的时节。二候靡草死,意思是,细软的草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三候麦秋至,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也称初夏为麦秋。古人认为,三候有着象征意义。《逸周书·时训解》曰:“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意思是,如果苦菜不开花,则贤人潜伏不出;如果靡草不枯死,则国内盗贼泛滥;如果气候不变热,则阴气太凶恶。

古人以五谷为养,且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于是便将这种心情寄托于节气。因此,小满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此时正是乐享生活“小满足”“小确幸”的好时节。

(摘编自夏瑾《小满: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奏、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是同步的。
B.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无法指导农业生产。
C.古人认为物盛则衰、物极必反,从这个意义上看,小满蕴含了“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哲学智慧。
D.“小满”是依据北方的小麦等夏熟作物在孟夏的第二个节气呈现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状态而得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引导着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然。
B.民间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出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C.“初候苦菜秀”具有象征意义,意思是苦菜开花时国内贤臣便可去除奸佞,使国泰民安。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具体阐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B.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C.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D.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5.结合材料二,分析下面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红楼梦》是一部蕴含了人生智慧的大书,书中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尽情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如焦大,他本是贾府功劳最大、资格最老的奴仆,但他自恃功高,自称“焦大太爷”,在主子安排他深夜驾车时,竟大发脾气,骂安排任务的总管赖二,骂贾蓉、贾珍,甚至一路骂到贾敬,最后被人绑了填了一嘴土和马粪,颜面尽失;而凹晶馆赏月联诗时,史湘云不满足于眼前美景,还想要坐在船上吃酒赏月,林黛玉劝史湘云“事若求全何所乐”,并说不能称心的不只这一人一事,从贾母到王夫人再到宝玉,都各有不能遂心之事,尽显其为人通透。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运用理性能力来认识道德,苏格拉底的典型方法是辩证法,亦即亚里士多德视为他的主要贡献的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比如说,他问你什么是美德,你举出正义、节制、勇敢、豪爽等等,他就追问你,你根据什么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称作美德,迫使你去思考它们的共性,寻求美德本身的定义。为了界定美德,你也许又必须谈到正义,他就嘲笑你仍在用美德的一种来定义整个美德。所有这类讨论几乎都不了了之,结果只是使被问者承认对原以为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知道,但苏格拉底也未能为所讨论的概念下一个满意的定义。从逻辑上说,这很好解释,因为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关系中被界定,并不存在不涉及其他概念的纯粹概念。但是,苏格拉底似乎相信存在着这样的概念,至少存在着纯粹的至高的善,它是一切美德的终极根源和目标。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真正用意了。他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人心固有向善的倾向,应该把它唤醒,循此倾向去追寻它的源头。然而,一旦我们这样做,便会发现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不可能真正到达那个源头。只有神能够认识至高的善,人的理性只能朝那个方向追寻。因此,苏格拉底说:唯有神是智慧的,人只能说是爱智慧的。不过,能够追寻就已经是好事,表明灵魂中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爱智慧是潜藏在人的灵魂中的最宝贵特质,哲学的作用就是催生这种特质。这便是苏格拉底以接生婆自居的含义。但哲学家不具备神的智慧,不能提供最后的答案,所以他又说神禁止他生育。

苏格拉底所寻求的普遍性定义究竟是观念还是实存,他所说的神究竟是比喻还是实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其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也无意分得太清。他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即怎样正当地生活。宗教家断言神的绝对存在,哲学家则告诉我们,不管神是否存在,我们都要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生活,关心自己的灵魂,省察自己的人生,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生活本身。

(摘编自周国平《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材料二:

70岁的孔子是人间的立法者。更具体地说,孔子是传统习惯、社会规范与是非标准的传承者、提炼者、制定者,他通过《春秋》的编纂,礼乐诗书的整理,并以招徒讲学等方式,把整套具有规范性的话语体系全面推向社会、推向未来,从而完成了为天地立心、为人间立法的使命。可以想象,当孔子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许就是指:自己心之所想,就是“矩”;把心之所想付诸言行,就是“垂范”;一种“示范性的言行”,不就是一套“静态规矩”的“动态表达”么?谈何“逾矩”?既然如此,对于70岁的孔子来说,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都是正当的,没有“逾矩”的顾虑。这,就是70岁的孔子所享有的自由。

孔子作为立法者享有的这种“从心所欲”式的自由,苏格拉底大概是难以体会的。苏格拉底不是某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捍卫者,更无意为当下及未来制定永久性的规范或权威性的标准。大致说来,苏格拉底是一个秉承神意的使者,更具体地说,他是流行观念的质疑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性智慧的提倡者,酣睡同胞的唤醒者、劝告者、责备者……履行这样一些角色,既是神的要求,同时也使苏格拉底经常被置于公众趣味的对立面。譬如,普通公众都偏爱积累钱财、猎取名誉,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舍本逐末,因为德性与智慧更加重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公众的趣味;再譬如,肥大的良种马喜欢懒洋洋地睡大觉,苏格拉底却偏要做一只马虻,一心只想刺激这匹懒马,让它清醒过来,这就难免引起懒马的厌烦甚至愤懑;懒马如果要摆脱马虻的刺激,不受打扰地酣睡,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处死这只讨厌的马虻,——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其实就代表了一匹懒马对一只马虻的正常态度,这,就是苏格拉底作为一只马虻的命运。换言之,苏格拉底除了选择死亡,没有别的选择,——除非他不再做一只马虻,除非他也与懒马一起酣睡,然而,那还是苏格拉底吗?因此,在苏格拉底与雅典公众的对峙中,苏格拉底要么放弃马虻的神圣职责,要么选择死亡,舍此二途,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就是苏格拉底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他不自由的根源。

(摘编自喻中《七旬圣贤的境遇: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材料三: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

苏格拉底   我的好朋友啊,我们一块研究吧。要是你对我所说的话有异议,请提出反驳吧,我会听的。要不,你就别再向我重复那句话,要我违背雅典人的意愿跑掉。我虽然很愿意你把我说服,使我按照你的意思办,却只能说服,不能勉强。现在请你看看我开始这一考察的方式是否令你满意,请你尽可能诚恳地回答我的问题。

格 黎 东   我试试看。

苏格拉底   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某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是不是像我们以前曾经多次同意,而且现在刚刚说过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既不好又不美的?……是不是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是不是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我们要不要这样说?

格 黎 东   要。

苏格拉底   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

格 黎 东   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   既然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那就连那个人们所相信的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也不行吗?

格 黎 东   看来不行。

苏格拉底   怎么啦,对人做坏事行不行?

格 黎 东   当然不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怎么啦?以坏报坏,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

格 黎 东   当然不正当。

苏格拉底   因为对人做坏事跟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

格 黎 东   你说得对。

苏格拉底   那就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摘编自柏拉图《人应当坚持正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相信存在着作为最高美德的纯粹的善,虽然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B.在苏格拉底看来,神是一切智慧的源头,但对神是否真实地存在,他也无法确切地判断。
C.孔子强调社会的秩序与规范,他通过编纂、整理图书和讲学等方式,实现了思想的传播。
D.苏格拉底对现实的质疑、对德性智慧的追求,导致与公众对立,使他陷入不自由的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无法解决理论的困境,所以苏格拉底的哲学更多地指向生活实践,指向对于生活应有的意义的思考与追寻。
B.《侍坐》中,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日畅游欢愉图景的喟然赞叹,体现了材料二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C.《人应当坚持正义》鲜明地体现了在与世俗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苏格拉底对于“正当地生活”的坚定追求。
D.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今天,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在和别人探讨哲学问题时,习惯于采用问答法,即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方相互质疑,重建信念。
B.苏格拉底认为,定义就是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定义不能靠举例、枚举、比喻,因为本质不是事例、例证。
C.苏格拉底认为,一切虔诚的事都是正义的,但不能说一切正义的事都是虔诚的,因为虔诚只是正义的一部分。
D.苏格拉底反对把特殊事例作为定义,主张要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共同本质,从而达到“辞事相称”。
4.材料二第二段具有怎样的论证特点?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三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价值追求?他的论辩体现了怎样的理性思维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6-11更新 | 1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茶仙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茶文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的礼仪文化、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材料二:

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

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与明代简化了饮茶流程,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有极大关系。
B.唐代的“茶仙”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
C.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一套完整的饮茶礼仪,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
D.以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为例,证明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文化跨出国门之后,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借助所在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
B.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和而不同,既能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共存共生,也能在外交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C.饮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但不具备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外交作用。
D.茶与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此茶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茶叙国事”观点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
B.周恩来总理送给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产的茶叶。
C.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2.46万吨,2020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
D.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铁观音、白茶等名茶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根据材料内容,谈谈是什么原因让“中华茶文化”成为了“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
2023-06-02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好的细节可以点亮全篇

颜同林

①细节之于小说,犹如“眼”之于围棋。围棋之术有“眼”一说,博弈的双方中只要己方手上有两个“眼”,便宣告自己拥有“两口气”而不会被对手拿住。下棋需要善于做“眼”,在棋盘中讲究巧留空子,多留“眼”方可运筹帷幄,才能步步为营、立于不败之地。“眼”是黑白博弈双方的生存之法,涉及布局、时空、先后、疏密等命题,将其移用作为小说细节的隐喻同样适用。细节这一“眼”让整个小说虎虎有生气,点亮全篇。相比于小说主题的宏大、开阔,情节的曲折、丰富,细节往往显得细微、琐碎而具体,看似平常,实际上并不简单。无论是揭示主题、描绘环境,还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细节都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效。

②现实生活复杂多变,小说家如何观察、思考并重构现实,源自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验和独特表达,源自他对生活细节的重新汇聚和转化。人的感官和心理是细节描写得以呈现的基础。作品中对细节的捕捉,离不开作家的耳闻目睹触摸和心理活动。凡是说到细节,最要紧的是人所感知和获取的真实、细腻、新鲜和独到之处。有了细节就有了小说的性格。小说有诸多细节的加持,则像毛细血管深入肌肤一样,让文本有血有肉,以此精微形象地重构现实生活的版图。

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叙述母女俩的爱情道路和观念碰撞。其中一个细节是母亲珍藏着一套27册的《契诃夫小说选集》和一个题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笔记本,任何人都不能触碰。1962年春天一次音乐会上,母亲与她一直深爱的人见面了,两人没有握手,但母亲牵着“我”的那只手“突然变得冰凉,而且轻轻地颤抖着”。对方和“我”握了手,他的手也是冰冷的,也轻轻颤抖着。作品以“我”的触觉感受,来传递两人之间心照不宣、永不相忘的感情。小说家通过锤炼细腻而传神的细节,书写出情感的力度,给人刻骨铭心之感。

④在现实世界中围着柴米油盐转动的日常生活,会源源不断输出不同的细节。譬如环境中的一角、一景、一事、一物,人物的容貌、言行、神态、嗜好,考验作家能否真正抓住生活的根须。要想准确反映琐细的日常生活,让读者产生“就是这样”的共情,就要在细节的捕捉、择取和凝练上下硬功夫。长篇小说因其容量甚大,细节描写繁花似锦,自然不在话下,即使是短篇小说多以呈现片段见长,细节描写也不可或缺。

⑤文学细节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源自现实生活的馈赠,很难凭空虚构出来。自然、真实而不雷同是文学细节的第一生命。会呼吸的细节拒绝遗忘,哪怕在一个不被聚光灯照射到的角落,哪怕呈现的只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因为它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

⑥会呼吸的细节,源自小说家的随物赋形,也源自小说中虚构人物本身的存在逻辑。小说家用独特的眼光打量生活的方方面面,捕捉的哪怕是几处微小的细节,也是对生活、命运与时代的感悟。小说家面对革命叙事的母题,其细节描写方法各异、神采不同。王愿坚的《党费》回忆1934年闽粤赣边区反“围剿”的峥嵘岁月,女地下党员黄新上交的党费是一筐咸菜。她的妞儿瘦得厉害,因久不见油盐,两个大眼瞪着咸菜,馋得咂嘴巴,把小手伸进坛子里去,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想吃,黄新看见了忙伸手把那根菜夺过来。细节会说话,从中不难听到小事件与大时代进行对话后留下的余音。

文学细节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和接受都具有重要意义,既能起到认识社会、洞悉时代的实用功效,也能带来见微知著的审美享受。1958年茅盾说茹志娟小说《百合花》中的细节“嵌在我们脑子里”。能达到这个效果,多半是经典化的细节,因为细节描写也有大小主次之分,而非毫无差别的等同。

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绵密的“细节群”让作品摇曳生姿,处处都有一种力量存在,从而赋予整个作品经典的潜质。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节与细节之间,细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

⑨围棋贵有“眼”,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生命质感和经典品相的细节。捕捉细节、呈现细节并依靠细节的力量,已然成为小说创作的金科玉律

(原载2023.11.22《光明日报》“文艺评论”副刊,有删改)

1.第①段作者以围棋“眼”的作用移用于小说细节的作用,请分析二者的相似点。
2.第③段写母亲的笔记本和书“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细节,推断不能触碰的原因。
3.下面是对第⑨段画线句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从生活中发现好的细节,相当于披沙拣金。
B.琐细暗藏意义,作家要善于打捞出琐细的片段。
C.创作要捕捉和呈现能深刻反映生活本质的细节。
D.刻画经典化的细节,是进行小说创作的必修课。
4.本文多次举例讨论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请从《百合花》《党费》中任选一篇,赏析其细节描写之妙。
5.分析全文思路。
2024-02-16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