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5 题号:191129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祥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著名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火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报·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虑,都成就很高。
B.《红楼梦》是建筑文学,没有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就没有《红楼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C.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D.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4.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1300余年。科举制度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在唐代,统治者就注重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设置、考生资格确定、考官选任、考场管理、阅卷程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从宋代开始,各朝更是不断努力,使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更加凸显。比如宋代不仅对考试科目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形成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再比如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制度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科举制度自创建之后,不断改进、完善。可以说,科举制度建设在科举制度创建后的1300余年里从未间断过,即使在废除科举制度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科举制度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但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各种舞弊行为几乎与科举制度同时产生。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会昌三年(843),礼部尚书王起代理掌管贡举考试,要求“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宋代加强了贡院管理,考生入场前要进行搜检,以防夹带资料入场。明代时每位考生有单独的号舍,由号军统一看守。清代对考生入场时的穿戴、携带的文具等有严格规定。可见在科举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历代在公平取士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

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如少数族群建立的政权在科举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金代为适应女真人应试,特设女真进士科。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度。为了使科举制度适应这里的特殊情况,清政府不仅在州县遍设官学,大力兴办书院和义学,还在官学专门设置少数族群子弟的入学名额,并严禁他省士子到这里来冒籍跨考。同时,增加这里的乡试和进士名额。这些措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当地的特殊情况,但又不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科举在西南土司地区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

(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隋代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而科举制度的创建、发展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东晋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主要靠士族支持,以致皇权极不稳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为了防止“关陇集团”等士族势力过于强大而威胁中央集权,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持地位的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以门第和军功为主的选拔标准,通过考查专门的文化知识和技能,选拔青年才俊参与新政权的管理。这些举措解决了士族累世公卿、武断乡曲的严重社会问题,为唐代盛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制度的基本格局,在中国选举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隋唐时代科举考试开了选才不论出身的先河。一是不论门第出身。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士人“怀牒自进”,不辨士庶。唐代科举考试旨在选拔英彦,“士无华腴寒素”之辨,无论是“流品之人”还是“寒贱之子”,都可以自由报考。二是不辨行业出身。唐初,科举考试限制商贾子弟应举,但到了中晚唐,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科举考试成为寒素子弟跻身新贵的最有效途径,就连士族子弟也不得不“勉强随计”,参与激烈的竞争,以使门第不衰。

隋唐科举制度相较汉代察举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地方官员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的“经学”考试。“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通过考试定等,考查“才能”有利于公平选才,因此,创建科举制度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度分科考查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社会评价)。唐代六品以下官员在选任、迁转之时,都要参加试判、诗赋、对策等诸多形式的考试,选任五品以上中高层官员更是看重科名。“舍德行而趋文艺”是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

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唐代科举以进士科影响最大,张柬之、张说、裴度等名相和韩愈、柳宗元等文学领袖,都出自进士科。唐代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李白、杜甫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也以进献颂、赋的方式获得官职。唐代武举则选拔了郭子仪等名将。自唐太宗“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历朝重视科举,旨在不拘一格,网罗天下英才。

(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统治者认识到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的重要性,对科举考试的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做了详细规定,并取得实效。
B.宋代调整考试科目、确立固定的考场,明代推行八股文,这些举措有效推动考试走向标准化,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C.在贵族官僚政治制度下,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不稳固,文官政治制度的推行能有效削弱士族势力,巩固皇权。
D.在晚唐,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跻身新贵、商贾子弟改变行业出身、士族子弟保持门第兴旺的有效途径,竞争激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光绪年间,清政府特开经济特科,求取专门人才,这一举措表明清政府在科举制度建设方面勇于改革,因时求变。
B.唐代王起提出“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的要求,意在保护在朝官员,客观上起到防止科举考试舞弊的作用。
C.在隋代以前,历代选才不设科考试:隋代推行科举这一新的选才制度,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对后世影响深远。
D.唐代开始推行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弥补了科举考试在选才方面的不足,杜甫就是这些取人之法的受益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观念”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唐·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B.御笔封题墨未干,君恩重许拜金銮。(宋·董德元《登第报家人》)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劝学》)
D.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元·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4.清代推行科举制度,能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因地制宜。请根据材料一中相关内容论证此观点。
5.与汉代察举制相比,唐代科举制度具有进步性。唐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03-25更新 | 1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融合”的角度构建指标,侧重于不同种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着文化间的“双向”渗透;国内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则是从社会“融入”的角度展开讨论,偏重于农民工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由“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蜕变过程,暗含着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主从关系。国外研究对社会融合测量所包含的维度比较全面,但是在各个维度的操作解构上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国内对城市融入测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还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

在此,我们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分析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

经济融入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并立足的基础。从调查来看,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2631元,而市民的月平均工资显著高于农民工。从教育水平来看,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农民工,超过八成月工资都低于4000元,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在4000元以上的比例明显增加。多数农民工对由户籍差异所导致的“同工不同酬”感受明显。

从就业状况来看,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只从事单一的非农工作,只有部分处于兼业状态。老一代农民工的兼业比例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较大,但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农民工就业明显比其他教育水平群体稳定。

农民工享有的社会保险与住房保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们能否平等参与城市就业竞争,融入城市生活。当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农民工比例较低,失业保险参保率最低。住房保障方面,虽然有些农民工享有工作单位提供的宿舍或住房补贴,但人均住房面积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居住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享受住房保障的比例都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具有更高的诉求。

与经济融入强调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不同,社会融入更强调农民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方面的融入。调查发现,68.93%的农民工进城以后没有回农村老家参加过村委会选举,58.16%的人认为应参加城镇所居住社区的选举活动,81.09%的农民工较少参加社区、慈善公益等社会活动。85.43%的人没有加入工会,调查还显示,54.89%的农民工希望加入属于农民工自己的合法组织。

文化融入是其城市融入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点,体现着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转变。文化融入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人在不断地接触以后,其中一个群体或者所有群体的原有文化特征发生变化的过程。进城农民工的文化娱乐时间较少,业余生活也显得单调贫乏,以看电视和上网为主,其次是在家休息或者找人聊天,业余文化开支年均低于300元,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均娱乐服务开支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出247.78元,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业余文化活动的需求更高。

(摘编自卢海阳等《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政策启示》)

材料二:

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倡导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等建议,深圳市人社局917日答复称:“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

“农民工”泛指户籍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发展过程中,这一称谓逐渐演变成一个指称从事重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下务工人员的代名词。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农民工”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当地有关部门引导新闻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体现的是文明对待基层劳动者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自觉。称呼不仅仅是某一对象的指称,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指称的对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状况及其变迁,实际上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映射。不叫“农民工”,改称他们为“来深建设者”,或者按照一些专家的建议改称“新产业工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表现,是对2亿多进城劳动者的尊重。

当然,称呼之变只是第一步,观念之变、评价之变、机制之变、待遇之变逐步跟上才有实质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出力出汗,干着最辛苦、最繁重的活,有的却因为拿不到血汗钱而无法回家过年,不得不苦苦讨薪,也常常在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保障问题上面对窘境……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很多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体现解决问题的诚意。深圳引导称呼转变,让公众看到的就是这种诚意。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都在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并努力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创造条件。下一步,如何从制度上“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正是各地需要下大力气探索解决的问题。

以“建设者”“新产业工人”等称谓取代“农民工”的表述是一种看得见的进步,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是对劳动光荣的倡导!

(摘编自《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国外对城市融入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为了说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B.从经济融入的维度看,接受教育的程度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就业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很大。
C.深圳市要求媒体改变对农民工的称谓,是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表现,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
D.对如何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我们已经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必要的探索,今后还需要下大力气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业余文化生活方面与老一代相比要求更高,可见前者更易融入城市生活。
B.住房保障状况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有助于他们平等参与城市就业竞争。
C.文化融入过程是不同文化特征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城市融入,只需改变原有文化的特征。
D.如果观念、评价、机制、待遇等未发生相应改变,那么,深圳对农民工称谓的改变将毫无实质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融入现象的一项是(     
A.进城务工三年之后,小王在说话时明显带有做工城市的方言色彩。
B.老王在城市里生活很多年了,但依然抵触城市里的休闲娱乐场所。
C.小张进城务工满十年,不像以前靠攒钱买东西,而是贷款买了车。
D.某城一区,来自不同民族的进城务工者,也跟汉族人一样过春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国庆节期间,某校组织了高一年级学生对家乡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的社会调查,请你根据材料,针对如何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出建议。
2021-11-18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

摘编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69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繁荣!

(摘编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材料三: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1500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这也与目前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摘编自《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材料四:

这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十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摘编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经济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C.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种成就,并拥有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所在内的一些研究机构。
D.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会得以复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助于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B.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构建了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
C.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D.《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文件,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018年12月8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应该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1-06-28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