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91796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远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盖 A 虑 B 之 C 所 D 能 E 及 F 者 G 人 H 事 I 之 J 宜 K 然 L 而 M 出 N 于 O 智 P 力 Q 之 R 所 S 不 T及 U 者 V 天 W 道 X 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王莽卒移汉祚”与“门衰祚薄”(《陈情表》)两句中的“祚”意思不同。
B.“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与“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意思相同。
C.“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意思不同。
D.“安危之统相去远矣”与“彭泽去家百里”(《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
C.文本一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D.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的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的对比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于心,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辞知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行有不(通“惬”,愉快)于心,(连词,表示承接关系。那么,就)馁矣。
B.宋人有(通“悯”,忧虑)其苗(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长而揠之者。
C.今日(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D.(通“颇”,偏颇,不正)辞知(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
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
4.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②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2023-04-24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有删减)

材料二:

(张华死后)后伦、秀伏诛,齐王冏辅政,挚虞致笺于冏曰:于张华没后入中书省,得华先帝时答诏本草。先帝问华可以辅政持重付以后事者,华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宜留以为社稷之镇。’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议者有责华以愍怀太子之事不抗节廷争。当此之时,谏者必得违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无益者,不以责人。故晏婴,齐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难;季札,吴之宗臣,不争逆顺之理。理尽而无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责也。

(选自《晋书˙张华传》,有删减)

[注]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纣王无道,劝谏不听,便佯装发狂来避免灾祸。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等各宜A务尽忠谠B匡救朕C恶D终不以直言E忤意F辄相G责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逮捕。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的“收”意思不同。
B.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文中指张华位居三公之一。
C.间,秘密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D.持重,谨慎稳重。与成语“老成持重”中的“持重”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提出,隋炀帝自身护短,不听谏言,导致最终被杀身亡,作为大臣的虞世基似乎不该一同被处死。
B.杜如晦以箕子、张华为例向唐太宗证明,即便天子无道,只要有抗颜直谏的忠臣在,就不会失去天下。
C.先帝曾向张华咨询身后事宜,张华认为齐王贤德至亲,可掌管天下。张华死后,挚虞看到他应答的文稿。
D.晏婴、季札都是国家重臣,但他们都没有为了忠君而以死抗争,可见死谏并非衡量忠臣的唯一标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
(2)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
5.在对张华的认识上,杜如晦与挚虞二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2-17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囵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蕘,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盂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盂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
B.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相同。
C.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
D.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2)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
5.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11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