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193392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弥漫于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是社会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有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社会心态将社会性现实内化为知识并通过社群沟通与传播,形成共识性理解,并通过符号沟通、情绪感染、社会影响,不断建构出或真实或虚拟的共同认可的心境状态。当前,影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社会心态是心境状态,往往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在群体情绪中蕴含着强大的内在诉求。我国十几亿人稳定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后,对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主、法治、安全、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也是关键问题和社会现实。改进民生,增进福祉,使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使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心态才能更加理性平和、自尊自信。

其二,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网络是社会风险放大的助力器,以其脱域性和匿名性,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地和宣泄场,也是各种负面表达的创作地和传播域。各种热点问题、现代性焦虑、多元价值显现都能迅速暴露于网络,其场域不仅汇集民意,成为民生的晴雨表风向标,有时也被资本带动,成为部分网民情绪的宣泄场。

其三,涵养公民素养是国民心态的基石。公民素养不仅包括公民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包括健康积极的态度情感。公民素养涵盖法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方面面。良好的公民素养是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石,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根和文明传承之魂。

(摘编自管健《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

材料二:

《咬文嚼字》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烟火气”“拿捏”“雪糕刺客等。2022年度流行语总体呈现出典雅、简洁、创新性强等特点。流行语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现象。

2022年度流行语基于群体认同和广泛传播,映射了这段时间的宏观社会心态。第一,体现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反映了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与思考。第二,体现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第三,反映了人们处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焦虑中的生活心态以及主体意识的增强。第四,适应了求新求异的大众表达诉求,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第五,体现了自我不同于他人的鲜明身份建构和群体身份认同。第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语言碰撞与交融。第七,体现了在亚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以戏谑、搞笑的泛娱乐化的方式表达自身对现实困难的无奈、对精英文化的讽刺以及对权威的挑战。

2022年度流行语中的踔厉奋发等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社会事务的关注与参与,表达了正面、积极的社会心态;而XX刺客”“嘴替等个性色彩鲜明的网络流行语则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人们对栓Q”“PUA等带有外来词汇特点的流行语接受度变得越来越高,也是开放接纳心态的一种体现……总之,诸如此类的流行语不仅有益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也有益于个体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对于引领积极的社会风尚有着正面影响。

服了你个老六等带有吐槽文化特点的流行语,虽然使网民的社会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但这种负面的社会心态也不同程度体现出消极怠世的人生态度,其反叛式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某种抵触,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青年群体的个体社会化有着负面影响。

(摘编自盛若菁《2022年度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心态是各种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是大部分社会成员所共享共有的。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也是关键问题和社会现实。
C.只要涵养良好的法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就能培育积极的国民心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带有吐槽文化特点的流行语,宣泄和释放了网民的社会情绪,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消极怠世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心态通常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关注民生,改进民生,社会心态才能更加理性平和。
B.因为网络具有脱域性和匿名性,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地和各种负面表达的创作地。
C.在亚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以戏谑、搞笑的方式挑战权威,表达对精英文化的讽刺。
D.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就体现在对“栓Q”“PUA”等带有外来词汇特点的流行语接受度变高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语文老师批评很多同学作文时用语不规范,频繁使用数字如“9494”“凡尔赛”“服了你个老六”等网络词语。
B.疫情发生以来,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舆情汹汹,专家被叫作“砖家”,“媒体”被叫作“霉体”。
C.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年人一边在朋友圈、微博发文表示要“躺平”“摆烂”,一边在工作中“打鸡血”“内卷”。
D.年轻人网络关注度较高的是“三距一房”问题,其中“三距”指的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
4.两则材料都涉及“社会心态”,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烟火气”源自古汉语,原指“烧煮食物的气味”;2022年底疫情放开后,人们将“烟火气”引申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气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烟火气”成为年度流行语的原因。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文学的发展关联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它很难对现实社会变革产生直接作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百年来,乡土文学对乡村变革的影响也是这样。

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这当中并非不包含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同情,但毫无疑问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且这种批判的重心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思想启蒙之外,政治启蒙也是极为重要的。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乡村破产和“丰收成灾”等现象。茅盾等左翼作家希望以之为契机,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这一时期,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积极书写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民,将“躁动”“变革”作为书写的核心。

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存在一定差别。如前者的重心在文化,而后者的重心在于现实;前者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后者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其中也包含部分的肯定——对于已经初步觉醒的农民,主要是青年农民,以积极而正面的态度书写其精神和行为。如茅盾的《春蚕》以及叶紫的《丰收》,前者的叙述基调较为沉重压抑,后者则表现出激情和鼓动的色彩。

启蒙乡土文学之外,另一种影响乡村社会较深的是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其主要特点是直接书写乡村现实运动,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影响和促进这一运动。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直接深入乡村内部,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也较广阔地展现了乡村生活场景;叙述的主要基调不是批判,而是肯定和赞颂;以农民为潜在读者,在文学形式上更为贴近农民的阅读习惯,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虽然乡土文学存在启蒙和现实介入的不同方式,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往往是相互杂糅乃至相互交融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们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都更为丰富,很少呈现单一方向。一方面,作家们往往对乡村生活有很直接的体验,对农民的欲求有深刻的感受,因此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介入意识,试图传达出农民改变贫穷现实的愿望。比如,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现实意识非常明确。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创作立场和艺术倾向上表现出对启蒙文学传统的高度继承,其在乡村边缘逡巡,既有乡村内部的关怀,又有对乡村的俯视式批判。朴素的乡村文化气息和知识分子的文学特征往往同时体现在同一部作品之中。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文学与乡村现代变迁》)

材料二:

新时代以来,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中华大地上正发生着山乡巨变,为乡土文学提供了空前丰厚的土壤,也为乡土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经验新内容。

乡土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与意象,是一代代作家不断诠释和艺术化演绎的对象。近年来,文学书写乡土经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实视角下的新农村变化,它们注重新时代农村现实尤其是新人新事的记述,注重以事件为节点,记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重大工程的实践过程,展现它们给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乡村青年返乡创业、城镇化建设、乡村治理网络化、乡村互联网经济等等,被引入文学叙述,塑造了乡村现代化的文学景观。此类写作在突出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现代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同时,也写到农民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立体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

还有一类作品书写的是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乡土传统。如阿来《云中记》、胡学文《有生》等作品,侧重从乡村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蕴出发,书写乡土传统的传承转化和生生不息。他们笔下的乡村既有自然大地的浑厚之美,也有精神家园、文化根脉的深刻内涵。作品将生命、自然、历史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个充满丰盈生命感受的乡土世界。这样的乡土世界寄托着当代人的乡愁乡恋,也在对历史的回望和对现实的思索中传递赓续向前的文化精神。

无论聚焦新农村变化还是挖掘乡土传统,新时代乡土文学都在现实与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双重变奏中,不断丰富内容构成,增强主题的厚重感。文学通过对广袤乡土的观照,打开了自身视野和格局,超越感性的个体经验,将家园、家国、责任、理想与现实人生联系到一起,体现出命运相牵、

甘苦与共的担当。当下乡土关联着历史,又向未来敞开;乡土作为理解中国的重要视角,更是在向世界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乡土文学在今天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和思想能量。

(摘编自吴义勤《新时代乡土文学——展现山乡巨变,彰显奋斗创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内容虽然不同,但都谈到了时代与乡土文学之间联系的紧密,体现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B.材料一分析了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的差别,即两者的创作重心与流露出的创作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C.材料一认为要实现乡土文学启蒙和现实介入的完美统一,其作品既要有肯定式的鼓动,又要有俯视式的批判。
D.材料二认为,阿来《云中记》等能够得到肯定,是因为其从乡村历史与文化出发,书写了乡村的浑厚之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也为展现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经验、新内容。
B.关注新农村变化的优秀作品,往往能展现农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自然景观、社会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新风貌。
C.一部乡土文学如果不能回望历史,就难以展现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进而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减弱。
D.乡土文学要扎根乡土又不局限于个体的乡土经验,应触及家园、家国、责任、理想等众多因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启蒙乡土文学和现实介入乡土文学的特点,并辩证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B.材料二论述了反映新农村变化的乡土文学,引入了“精准扶贫”等词汇,有很强的时代性。
C.材料一根据乡土文学不同的时代特征进行分类,阐述了乡土文学与乡村变革的内在关联。
D.材料二用严谨饱满的语言肯定了新时代乡土文学的价值,肯定了其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作用。
4.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系列的乡土文学作品,请从《祝福》《阿Q正传》《小二黑结婚》《荷花淀》中任选两篇为例,来谈谈启蒙乡土文学与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的差异。
5.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现在的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中国在走城市化道路,城乡距离拉大,乡土文学消失要有一个过程。至于以后的文学是个什么样子,年轻作家说了算。”你认为乡土文学会不会消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06更新 | 2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腘脂红、美人雾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食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刻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的概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戴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至少有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颜色大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它的形成以儒道两家为代表,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的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器物暗含的美感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五色”的不同。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写江白峰翠,色彩雅洁,含蓄高级,意蕴极丰。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代表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传达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京剧有“唱白脸”“白脸奸雄”等,曹操的脸谱颜色说明其身上有奸诈阴险的特质。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2023-11-12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记录与探究历史是人类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种生命。既是生命,自然不能被拦腰截断,我们不能宣称今天、明天与昨天毫无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进而申言,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具有浓厚深沉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即人类在绵延的历史过程中,将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历史,且自身受到历史委托的一种自觉,并在这一过程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甚至追问历史过程中本身的意义。

愈是久远厚重的历史积淀,愈能激发强烈高远的历史意识。中国历史的特质,一来持久,从未断裂;二来变化,流动不居。所以我们历代前贤讨论本国史,都善于在持久中触摸其变化的脉搏,在变化中紧盯其持久的痕迹。易言之,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因此西汉史家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便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悬结为心中至高之目标。自此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二千多年来前后接力,终形成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同时中华民族又深切理解“鉴古知今”之要义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发奋沉潜十九载,“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纂成皇皇巨制《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故,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向前,中国人一贯重视历史、借鉴历史且敬畏历史。

(摘编自王学斌《中国共产党提出“历史自信”的五重依据》)

材料二:

自信,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表达了主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历史自信,指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历史自信蕴含了历史活动主体的意志力量、信心和信念对于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回望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历史自信和现实自信、未来自信紧密相连。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把历史乐观主义信念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深化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

尊史崇史、学史敬史,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特质。历史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集体记忆,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曾经的苦难和奋斗,昭示了未来的光明和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立足新时代,更应该突出历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养成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的历史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历史支撑。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而是从理性层面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科学抽象,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明辨是非的重要依据和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武器,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力量。

历史自信不仅表现在对既往成就的自信,而且更加体现为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时代变迁和历史演进中抢占历史先机、抓住历史机遇,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面,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抢抓时代机遇,承担历史使命。

历史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笔直大道,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历史清醒,树立底线思维,不做历史进步中的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以历史定力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成为历史发展中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摘编自童萍《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不能被拦腰截断,它与今天、明天紧密相连,中国历史持久且富于变化,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
B.历史自信指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等;对于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C.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后,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历经两千多年的接力,终形成二十四史。
D.只要有历史自信,就能具备历史定力;就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成为历史发展中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自信,二者论述的重心都是如何增强历史自信。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材料一举了北宋名臣司马光的事例,阐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观点。
D.历史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历史清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B.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征传》,中华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我们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2-11-25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