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白居易(772-84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9363441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1.对《琵琶行并序》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浔阳”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C.第三段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年轻美貌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和失意的心情,将自己的不平和愤懑倾泻出来。
2.诗歌中多处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23-24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B.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2.本诗中“月”这一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31更新 | 16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唐)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元稹(唐)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他的好友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被贬途中诗赠元稹,元稹千里之外以诗酬答。题中元九、微之均为元稹。
B.诗家最忌“犯复”,白诗却连用三个“灯”,凸显了时间的漫长、氛围的沉重。
C.白诗以“暗坐”状写诗人心境,元诗“闲诗”则一扫沉重,格调颇为闲适宁静。
D.元诗从友人彻夜读诗写到自己的夜深难眠,一“还”字回应了友人的深情厚谊。
2.两首诗都以“声”结尾,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1-08-02更新 | 28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城桂

唐·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宋·戴复古

金谷园林知几家,竟栽桃李作春华。

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

【注】①白居易在苏州东城的樵牧场看到一棵桂花,“惜其不得地”,于是赋三绝句以唁之。此为第三首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运用想象手法,设想让嫦娥在月亮上种桂花树,幽默诙谐,诗趣盎然。
B.戴诗一、二两句借金谷园的典故,将桃李写作被世人争相种植的庸俗之物。
C.戴诗后两句通过描写桂花的生长环境来烘托桂花的高雅,和前两句形成对比。
D.两首诗都提到月亮之中的桂花,采用神话传说作诗料,飘奇思妙想于天外。
2.两首诗歌同是咏桂花,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7-06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