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95032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起于邪恶的人物,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起于普通的地位对立和相互关系。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所固有,即人生即苦痛,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悲剧,既不是盲目的运命,也不是因为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而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

曹禺先生的悲剧,也受到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曹禺先生对于《雷雨》的写作意图是这样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报应,而是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我们都知道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是罪恶的元凶,他是鲁侍萍和蘩漪这两个女性不幸的制造者。按理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死去才顺应人心,但是曹禺先生让周萍死,四凤死,他让鲁侍萍疯,让蘩漪疯,最让人感到不平的是作为剧中唯一一个保持纯洁个性与充满理想与美好愿景的人物周冲竟然也死了,他一直是为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多么天真、纯洁的人物,最后还是为救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唯独没有让周朴园死,也没让他疯,曹禺先生让他活着,孤独地活着,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即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曹禺先生正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局,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的。从这几个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雷雨》的实际情节和结局完全体现了曹禺先生的创作本意。

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戏中大多主要以塑造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来表现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冲突,或者表现一些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圆的结局。而曹禺先生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像周萍、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两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他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不是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传达得淋漓尽致,所以他就超越了传统戏剧模式。

曹禺先生同情的、批判的、痛诉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整个社会,是人类自身。曹禺先生极为出色地塑造了蘩漪、陈白露这两个悲剧典型,十分成功地刻画了鲁侍萍和曾文清、周萍等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这是曹禺先生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曹禺先生的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关键在于要写出痛苦的深刻性。悲剧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睁着眼睛地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这样的悲就是深刻的悲,这是至悲,最美的悲。

(摘编自顾颖《从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看悲剧美感》,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说,“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并不具有悲剧美,最具悲剧美的是第三种悲剧。
B.受到叔本华悲剧观的影响,曹禺创作《雷雨》的意图是表现天地间的残忍,这在四凤和周冲的死上面得到了体现。
C.周朴园是《雷雨》剧中人物不幸的制造者和元凶,他的专制直接造成了四凤和周萍的死,他还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
D.《雷雨》实际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结局,很好地诠释了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这使得《雷雨》跟传统戏剧截然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出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状况,并重点运用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曹禺的《雷雨》。
B.文章的第二段引用曹禺的原话,印证了曹禺创作《雷雨》是受到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的影响。
C.文章将周朴园和部分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对比,主要为了论证周朴园的结局其实才是最不幸的。
D.文章由《雷雨》中周朴园、繁漪等主要人物谈到曹禺其他剧作的主要人物,增强了观点普适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上,在剧本的结局安排上,相对比较单一。
B.中国古代戏剧写好人与坏人的斗争,,结局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这样的戏剧还不能称之为悲剧。
C.曹禺笔下的人物很难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常常好坏兼备,丑美并具,人物形象更为鲜活,人物内心更有深度。
D.曹禺刻画了繁漪、周萍、陈白露等一系列悲剧形象,表达的不是一般意义的悲,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深刻的悲。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基层社会的治理都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创制期对基层政权的大规模调整,还是国家的稳定期对基层政权的保障和维护,都是统治者最为关心和重视的内容。在秦汉时期,里吏与里父老共同构成了管控基层的重要力量。

与邑一样.最初的里是散布在广大田土之上的小型聚落.这些聚落具有先秦血缘共同体的特征。里作为居住聚落,建有围墙.与农田相隔绝.共同体成员多为拥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耕均赋,互相救济,共同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诗经》中“千耦其耕,徂隰徂畛”便是对此类聚落共同体共同耕作景象的生动描绘。而西周到春秋早期的宗法封建国家,此时征发赋役也多以里邑为单位,说明此时的里邑相对于国家仍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与相对独立性,聚落与国家之间只有封建的臣属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国家的行政力量尚未突破基层共同体而直接控制到个人。

随着春秋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兼并战争的频繁,人口的流动大大加速,传统的血缘共同体开始被打破。里也从宗法封建制下的血缘聚落逐渐成为基层社会组织的通称。特别是随着战国领土国家的形成,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扩大兵役人口,加强对国内人口的控制,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随着编户齐民的进一步推进,国家的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到个人之后,里便从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组织形式的血缘、地域共同体,转变为国家基层的行政组织。国家对各种资源的调配,所施行的各项措施无不依赖于对里的管理,而直接负责对里进行管理的便是由国家所任命的里吏。

里吏作为国家的基层属吏,其在里内的政治地位也由国家赋予,国家统治在基层上的执行皆仰赖于这些基层官吏。里吏的职责众多,国家对于人口的控制,对赋役的征发,乃至于地方社会秩序的维护都要依赖于里吏行政功能的发挥。如在秦及汉初,里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会共同体,以围墙与外界区隔开来,只有里门与外界相沟通;而里门的定时开关与管理也皆由里吏负责。里吏要随时掌握里内的治安状况,里内如果出现水火、寇盗等情况,里吏皆需上报上级部门。

里父老是里内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导群体。《春秋公羊传》中说:“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可见和里正一样,里父老同样由国家任命。但与里吏不同的是,里父老作为血缘、地缘共同体中传统上的领导角色,有着较强的地方色彩。汉朝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家指导方针,国家在法律上对老人实行优待。类似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了里父老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与其他里吏一样,里父老也承担着维持地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责任。里父老对里内的约束力,更多地来自传统上的自然力量,不同于国家权力的强制。因而当官僚体系的行政能力出现衰退.或国家发生内乱时,里吏的行政功能无法得到落实。里父老所代表的地方领导力量,便迅速填补了国家行政力量的空缺,成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

(摘编自张涛《秦汉里吏是如何支撑国家政权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最早是小型居住聚落.成员之间大都有血缘关系,居住区与农田生产区相互分开。
B.里从原来的血缘聚落成为国家最为基层的行政组织,主要是由于人口的频繁流动。
C.在里的管理上,里吏所负责的事务相当繁重,国家对于基层的控制必须依赖他们。
D.里父老和里吏都对里内有约束力,但前者是靠传统的自然力量,后者靠国家公权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是扣住“里”的历史演变、“里内”的管理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B.文章所引《诗经》中的诗句主要是用来阐明“里”最早具有聚落共同体的特点。
C.文中列举秦及汉初时里吏对里内的各种管理论证里吏的地位是由国家赋予的。
D.里父老与里正的职务均由国家任命,这从《春秋•公羊传》的史料中可得到证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到春秋早期,因为国家行政力量尚弱,所以征发赋役只能以里邑为单位。
B.商鞅变法加强了人口控制,顺应了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也强化了当时国家的统治。
C.汉代为了加强里父老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实行了“以孝治天下”的国家指导方针。
D.只有国家发生内乱时,里父老才会代替里正,行使权力,成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
2019-03-29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惟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红楼》文化有三纲:一曰,二曰,三曰

先讲纲。雪芹之书,原本定名为《石头记》。这块石头,经女娲炼后,通了灵性——即石本冥顽无知之物,灵性则具有了感知能力,能感受,能思索,能领悟,能表达,此之谓灵性。灵石又幻化为玉,投胎入世,衔玉而生——故名之曰宝玉。宝玉才是一部《石头记》的真主角。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他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中华先民经过长期的品味,了解了玉的质性品德,冠于众石,堪为大自然所生的万汇群品的最高尚最宝贵的实体在中华词汇中是最高级的形容、状词、尊称、美号。比如,李后主说雕栏玉砌今犹在,是建筑境界的最美者。称赞人的文翰,辄曰瑶章,瑶即美玉。周郎名瑜,取譬也是美材如玉。称美女,那是玉人”“玉体”“玉腕”“玉臂……在吾华夏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次讲纲。《石头记》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饮千红一窟茶,喝万艳同杯酒,聆《红楼梦曲》十二支——故《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是七彩之首,是美丽、欢乐、喜庆、兴隆的境界气氛的代表色。过年了,千门万户贴上春联,那是一片红。结婚了,庆寿了,衣饰陈设,一片红。不论哪时哪地,只要有吉祥喜庆之事,必然以红为主色,人们从它得到欢乐和美感。它还代表鲜花,花有各种颜色,但人人都说红花绿叶。而人之中,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后讲纲。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乃是适值一种机缘: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的。《红楼梦曲》引子的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与雪芹。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儒教不敢多谈,把人的真情装襄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框里,而曹雪芹则把这从那箱框里释放出来,并且赋以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比那更真、更善、更美。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小悲剧(鲁迅语也),他是为普天下女子(金圣叹语式也)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石能通灵,化玉,化人,这是物质进化的象征,物质进化到了高级阶段,就产生了”“,即通了灵性,有了感情。我们应当理解,雪芹为何这等地重玉、重红、重情。对此如无所究心措意,即以为能读《红楼》,讲红学,那就是一种空想与妄想了。

(节选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华夏文化传统中,“玉”这一词汇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B.宝玉平生最是“爱红”,大观园里有“怡红院”,其居处又名为“悼红轩”。
C.《红楼梦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句的情痴情种正是指宝玉。
D.石能通灵是一种进步思想,石化玉、化人,象征着物质进化到了高级阶段。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此文正是从“文化”这一独特角度展开论述的。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提出《红楼》文化有“三纲”,然后横向展开论证,最后作结。
C.文章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既有结合原著的引述,又有他人评语的借用,还有广博的文化印证。
D.文章借雪芹为何重玉、重红、重情的剖析,论证了《红楼梦》“重人”“爱人”“惟人”的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宝玉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因此宝玉才是《石头记》的真正主角。
B.曹雪芹对儒教的反叛表现在为“情”赋以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且更真、更善、更美。
C.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D.如果不解雪芹为何这等重玉、重红、重情,却以为能读《红楼》、讲“红学”,那是一种空想与妄想。
2021-10-17更新 | 1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历史有时会被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因为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要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客观公正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文字,也需要依靠物品。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这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有的历史无文字为证。
C.为了解读历史,我们对相关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构建出它们的前世今生,理解其传达的深刻内涵即可。
D.因为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需要借助诗意的想象,所以史学研究界不能缺少诗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篇主要论述了“要通过物品看历史,就要借助诗意的想象”的观点,运用了举例子、对比等手法,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B.首段点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②③段通过历史事件的双方记录文字不对等,战争的双方亦然,来印证研究物品对了解历史的意义。
C.文章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的难度。
D.文章后四段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唯一途径”“关键”“最佳方式”等词可体现出递进式的思维脉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时也有用物品作载体的。
B.历史上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因为作为失败者,他们往往不具备书写历史的条件。
C.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重建过往文化的过程中,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他们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D.物品和文字对历史的记录都很重要,只用其一去还原历史就可能失真和变形,因此现在所见的多数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2020-06-15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