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5 题号:1954278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有删改)

【注】①突鬓: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5.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
B.竖子: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
C.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D.神农、黄帝:与伏羲氏同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而必”。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2021-03-21更新 | 3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历三年,赵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B.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C.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D.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或诸侯立为继承者的嫡子。《诗经·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之。
C.庄子,姓庄,名周,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学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D.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称权力出于神授,自己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智慧出众,赵文王喜好剑术,导致国家日衰,太子悝很忧虑,以千金请庄子帮忙劝诫赵文王。
B.庄子擅长剑术,他对赵文王说自己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他为“天下无敌”。
C.庄子劝谏讲究方法,以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剑,直接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
D.庄子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要运用“天子之剑”来匡诸侯、服天下,这实际体现了庄子治天下的“清静无为”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2)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5.选文中庄子是如何劝谏赵文王的?
2021-11-05更新 | 2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①         )然(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⑤       )。

文惠君曰:“嘻,(⑥                        )哉!技(⑦                   )至此(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⑨          )也,进乎(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         )更刀,割也;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刀而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2)(              )(3)(              )(4)(              )(5)(              )
(6)(              )(7)(              )(8)(              )(9)(              )
(10)(              )(11)无非(              )(12)(              )(13)(              )(14)(              )
(15)至于(              )(16)(              )(17)(              )(18)(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举例
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2020-03-26更新 | 1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