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1965510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

①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话语结构总体上已西式化,而文盲只能以成语等形式穿插其中时,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

②理论生硬、概念不清和表述含混,也容易导致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尴尬。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爷且乐此不疲。他们弄了一大堆连其本人都未必弄懂的欧美框架,写文章时也总是设置出无数道概念隔离墙,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表现作者的体大思精

③由此我想起了一个或许与此无关的小困惑,即关于何谓历史的问题。所谓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这几乎是用概念来解释概念的概念。我注意到一个小孩问什么是历史时,他父亲回答:历史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前人类社会发生过的能够规定和影响你当下生活和未来走向的往事。它或许不够周延,但我至少听懂了。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直到读了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时,才明白就在我夙夜标榜自己是经典作家的信仰者时,其实并没有读懂他们的原著,也不想了解他们的语境。由此而养成的一味执念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舶来权威而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情性,其实还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因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④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构来面对受众,显然又是一个问题。苏联碎片化的学科分类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已被乱刀寸断,轻则一分为三,重则一分为N。我的一个学生跟我念了几年书后,只听到一场哲学家的讲演,就告诉我说他想改学哲学了,似乎哲学可以不需烦琐考证而直奔结论。老北大民国范之所以不必忌言,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欧风美雨洗礼前,早已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新生代的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基础知识上做出适度的复归呢?马克思所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说法,或许在说历史学者应该是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工匠。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即便退一步,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呢?可是,有许多学术论文常常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就昏昏欲睡。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⑤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可编辑在审稿时却每每发现,许多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也就自然展开于前期研究之必要条件和自我新论之充分条件之间了。

⑥在了解了编辑立场的同时,也需要体察作者对编辑工作所寄予的厚望。多年来,编辑队伍已整体学者化,这是事实,毋庸讳言。但是,曾几何时,个别编辑的自律和自省,似乎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的站位和勇气。否则,当有些稿件因为编辑人员的逼仄视野和主观好恶或黄钟毁弃或瓦釜雷鸣时,便不但有损于编辑本人的名声,久而久之还会毁掉一个好的杂志社或出版社。其次,编辑的学养、识辨能力和职业道德,有时比刊物的所谓级别更加重要。同时,外审制度必须要坚持,但是,外审意见不等于就是决定性意见,因为外审人员中,同气相求者有之,同类相斥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读稿件者亦有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编辑本人的判断不能介入,其对学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⑦学术乃天下公器,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和学人相携而行,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

(有删改)

1.第②段中的“隔空对接”是指____________
2.如果研究魏晋历史,以下选项最为符合本文对研究者的要求的一项是(     
A.使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
B.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理论
C.全面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
D.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识
3.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现代中国人的语言表达需进一步规范化。
B.合格的编辑需要保持中立、拓宽视野。
C.要读懂某种理论,需要了解其产生语境。
D.学术进步需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言。
4.分析第④段列举孔子事例的作用。
5.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变异。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魏晋哲学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却是空前的。

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这种新的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魏晋则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风骨”便是一例。从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从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较少受统制束缚,魏晋产生了纯正的哲学与文艺,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上的最大一次飞跃。
B.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了新思潮,它在文艺审美心理领域反映得更加敏锐和鲜明。
C.魏晋诸多诗歌通过外在乐观的语言表达形式内蕴了他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深厚情感。
D.汉代与魏晋对人物品藻是有差别的,这主要是因为魏晋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思想观念的兴起为魏晋新的思潮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契机。
B.当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再从属于鬼神迷信和天理宿命时,人的觉醒也就存在实现的可能。
C.王羲之书法讲究起笔和收笔,动作精致而到位,点画道美,疏密相间,有“风骨”之美。
D.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东晋人物风度,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
3.下列选项中,最不支持材料二中“风骨”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B.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温庭筠《南歌子》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班级举行“魏晋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交流活动,请综合上述文本,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结合所学过的古诗文做简要分析。
2023-06-10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2016-11-18更新 | 7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②白居易的这首《池上》展现的是竹林围棋的宁静幽美,僧人在对弈,周围一片幽静安谧,棋子的声音清脆如仙乐,这也是中国文人向往的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围棋是文人情怀的高度体现。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可谓五彩缤纷,光是古代诗人写的关于围棋的诗歌就举不胜举,比咏茶的还要多,围棋的各种“棋经”著作也比“茶经”还要多。

③围棋是游戏,但是有思想的游戏,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血脉相通,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尤其与《易经》可谓相辅相成,有人认为《易经》是围棋的起源之一。中国的易学讲究“象”,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象,象外之意都是象征或预言。围棋充满了这种象征和寓意,黑白二子象征阴阳,象征日月,象征昼夜;圆形棋子象征天象苍穹,星位则象征天空的星座,而天元则是宇宙的中心,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一”。黑白构建的天地之中,表达了阴阳合一之机理。学者何云波认为,黑白二色,象征了世界阴阳两全,正反相衬,动静结合,循环相依。两种力量的抗衡,瞬息万变的态势,相持转换,此消彼长,生动揭示了善恶美丑的纵横交错,表现出世间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间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宇宙万物之世代交替、生生不息的规律。弈理深处示天地之象,窥人事之险阻。观棋如花参差,似星满地,天空闪耀,江海沧桑;世态之翻覆,物情之幻化;显忧乐之境,祸福之机,变化莫测,顷刻各殊。一弈之间,天地之理无不备焉。其中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涵养境界,考验着人的意志,培养起坚韧的信念;是宁静超出、神情缥缈风采的体味,又是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道德观的表现。作为艺术,围棋让人深深感受到它无尽的美;作为哲学,围棋让人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真谛。观其得失,古今略备。

④围棋与中医也有某种形似,围棋有纵横十九路,《黄帝内经》有病机十九条,这是巧合也不是巧合,围棋原先并不是十九路,唐宋以后才由十七路变成十九路的。形似不足为据,重要的是棋理和医理相通。围棋理论可能是最早的兵法,而中医的医理也与兵法相通。中医说,用药如用兵,而围棋则是模拟的战争沙盘。中医古训“急所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围棋的格言是“急所重于大场”,二者对轻重缓急的理解是一致的。弈者,以对手作为敌人,医者,是将疾病作为敌人。中医主张“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尤”,《棋经》则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讲的也是正和合的问题。医和弈同音,中医讲究辩证医治,围棋则讲究“持重”,围棋大师吴清源攀登上世界的围棋的顶峰,他解密自己在东瀛高手如林的围棋界横空出世的秘诀,就是“平衡”二字,而平衡不仅是中医的理论精华,也是中国文化深厚的中庸之道。

⑤围棋和中国的书法也是一脉相承,可以说棋手在棋盘上行棋,恰似书家在宣纸上写字,棋手下棋过程中是让每个棋子有了具体位置和价值,而书法尤其是草书是在行笔的过程中让每个字重新获得意义,本来每个字是有具体的含义和特指的,但在书法中原有的能指消失,抽象的线条之间构成了新的能指。围棋的每个子本来是无名的,但在行棋的过程中每个子都由虚变实,由无到有。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那样,“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与“虚实”,都是书法和围棋追求的境界,书法本身就是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艺术,围棋同样也是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艺术。书法在尺幅之间见天地,围棋也是在有限的棋盘中见波澜,见兴衰。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书法的精神所在,而围棋的精华也在于子与子之间的联系。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字一个个并不怎么样,甚至有些不平整,但字的各部分之间,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这用来形容围棋也是非常恰当的,围棋的每个棋子之间休戚相关,有时候不仅“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生俱生,一亡俱亡。

(《围棋:宇宙的思维之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文人都喜欢寄情怀于围棋,托物起兴。
B.围棋与《易经》息息相关,同源共荣。
C.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得益于围棋。
D.围棋与《黄帝内经》互通,形理皆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王维竹林对弈诗句开篇,引出围棋与文人、文化的关系,古雅淡静。
B.第四段从三个方面论述棋理与医理之间的共性,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C.第五段引述包世臣论王羲之书法,证明笔画之间、字字之间彼此相关。
D.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论述围棋与中国文化枝脉同根共生共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围棋为核心,融合哲学、中医和书法弘扬中华文化,富有思辨的意味。
B.围棋于方寸之间显象征与寓意,棋中见人,棋如人生,棋是宇宙的哲学表达。
C.中医“正合”观蕴含谨慎不贪以守为攻胜,贪心妄动不计后果败的围棋理念。
D.围棋与书法一致追求“实虚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充满灵动与生机。
2020-05-27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