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0 题号:196629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也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是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是那么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取舍与待人接物。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在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其他同题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它包含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只是一幅肖像油画作品,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甚至说是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劳动文化。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都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涵了文化的内涵。《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成功而典型的人物形象,上到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下到平头百姓、三教九流,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无不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又无不是一个个差异性的文化符号。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

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贾平凹在长篇散文《秦腔》中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是深入到了文化,深入到了秦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他这样言说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是在说艺术,也是在说文化。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

文本二: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担负时代重任,成就人生价值。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鲁迅说: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文艺能够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由此发挥着引导社会价值,引领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而文艺创作者扮演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其人格与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

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久久为功。作家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找来十年报纸埋头翻阅,身体力行走入矿井体验生活;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把时时刻刻观察和揣摩人物变成了生活习惯,为塑造好角色,反复打磨推敲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歌唱家郭兰英童年学艺饱受磨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为人民唱歌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在民族歌剧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他们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最终都会在大浪淘沙中被时代抛弃,被人民遗忘。

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也关乎文艺行风的好坏,而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在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文艺界也存在着个别从业者触碰道德法律底线,部分文艺创作背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这些都提示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敢于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拿出经得住时间和人民检验的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摘编自郭超《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自信,文艺家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
B.《诗经》不只是诗,《楚辞》也不只是歌,它们不仅能够传承文化,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C.油画《父亲》和小说《红楼梦》都通过塑造有文化内涵甚至是某种文化代表的形象来反映文化。
D.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虽然对个人发展没有影响,但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生命观、自然观和宇宙观。
B.《觉醒年代》等作品表明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C.散文《秦腔》中表现了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这说明文化的文艺表达需要借助于文化的形式。
D.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可以看出,作家路遥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3.下列作品的解说尚不足以体现“文者,贯道之器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氓》中表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从缠绵到悲伤再到决绝的心路历程。
B.《再别康桥》中展现了诗人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创作追求。
C.《包身工》中记述了旧社会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
D.《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历经艰辛,展现出硬汉子的精神。
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文艺和文化的关系。
5.请简要梳理文本二的论证思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 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社会学在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Comte)在他《实证哲学》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一百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斯宾塞(Spencer)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

早年的学者像孟德斯鸠,像亚当·斯密,如果被称作社会学家并非过分,像《法意》,像《原富》一类的名著,包罗万象,单说是政治学和经济学未免偏重。但是不久他们的门徒们把这些大师们的余绪发挥申引,蔚成家数,都以独立门户为荣,有时甚至讨厌老家的渊源。政治学、经济学既已独立,留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只剩了些不太受人问津的、虽则并非不重要的社会制度,好像包括家庭、婚姻、教育等的生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等等。

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都可以独立成为知识学、宗教学、法律学和亲属学的。一些还愿意拖着社会学的牌子,其实并不是看得起老家,比政治学和经济学心肠软一些,而是因为如果直称知识学或宗教学就易和已经占领着这些领域的旧学问相混。知识学和知识论字面上太近似,宗教学和神学又使人不易一见就分得清楚。拖着个“社会学”的名词表示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该项制度”的意思。“社会学”这名词在这潮流里表面上是热闹了,但是实际上却连“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都不够资格了,所剩的几等于零了。让我们重回到早期的情形看一看。在孔德和斯宾塞之后有一个时期许多别的科学受了社会学的启发,展开了“社会现象和其他现象交互关系”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作“边缘科学”,这种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我记得在十五年左右以前,世界书局曾出过一套“社会学丛书”,其中主要的是:社会的地理基础、心理基础、生物基础、文化基础等的题目。孔德早已指出宇宙现象的级层,凡是在上级的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之也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社会现象正处于顶峰,所以从任何其他现象都可以用来解释它的。从解释进而成为“决定论”,就是说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这样引诱了很多在其他科学里训练出来的学者进入社会学里来讨论社会现象,因而在社会学里引成了许多派别:机械学派、生物学派、地理学派、文化学派。苏洛金(Sorokin)曾写了一本《当代社会学学说》来介绍这许多派别。这书已有中译本(黄凌霜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在这里不必赘述。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是Gemeinschaft,是“有机的团结”,是以礼俗社会为特征的乡土性社会。
B.传统熟人社会所形成的言语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构建现代社会是不利的,熟人社会里,人们不愿意用法律来解决日常的问题。
C.乡土社会里从熟悉中得到的信任具有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并非来自契约的约束。
D.对人对物的“熟悉”使得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中国人不太关注抽象的普遍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被囿于土地上的居民,平素接触的多是与生俱来的人物,他们能从这种熟悉的社会中得到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自由。
B.现代社会缺少人与人之问的信任,需要用法律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C.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说明乡土社会追求抽象普遍的原则。
D.从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来看,乡土社会的“土气”,也是一种特色,对人们产生相当的吸引力。
3.下列句子关于文段中的社会学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孔德在他《实证哲学》里采取“社会学”这个名字,并开创了“社会学”这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
B.现在提到的社会学和孔德、斯宾塞时期的社会学不同,它的涵盖范围缩小了,成了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C.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是社会学将逐步分化成各个更具体的新社会科学。
D.一些专门性质的社会学,还不能从社会学里独立出去,主要是那样容易和已经占领着这些领域的旧学问相混。
4.材料二说“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结合材料一第1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
5.根据文段的论述,对比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点。
2022-02-26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特质: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至中唐前后,姑且称做生命悲剧意识,以李白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中唐以后至明中叶以前,姑且称做价值悲剧意识,以苏轼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明中叶以后至清代,姑且称做冲突悲剧意识,以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为代表。

在这三种悲剧意识中,价值悲剧意识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苏轼诗文中表现出的价值悲剧意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点。

苏轼对于文人的价值及其悲剧性的定位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苏轼在很多地方表达了“诗是穷人物”的观点。如:“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信知诗是穷人物,近觉王郎不作诗”,这不是偶然现象,更不是牢骚,苏轼将其上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

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甚至不“穷苦”不“奔逃”的诗人就不是真正的诗人。在这里,杜甫个人的命运被提升到了诗人的普遍命运的高度。这不是哪个诗人的个人际遇,而是苏轼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对诗人的最高的认识和把握。这是文人的宿命,也是文人的价值。

苏轼是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来考察诗与诗人的本质的:

贵、贱、寿、夭,天也。贤者必贵,仁者必寿,人之所欲也。人之所欲,适与天相值实难,譬如匠庆之山而得成鲸,岂可常也哉。因其适相值,而责之以常然,此人之所以多怨而不通也。至于文人,其穷也固宜。劳心以耗神,盛气以忤物,未老而衰病,无恶而得罪,鲜不以文者。(《邵茂诚诗集叙》)

“贤者必贵,仁者必寿”是“人之所欲”的应然的状态,但却不是必然或实然的状态,即使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过是“适相值”的偶然,“与天相值实难”才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的状态,但人们却对这种偶然“责之以常然”,这就是“怨而不通”的悲剧意识的根源。更有甚者,“劳心以耗神,盛气以忤物”,“人又自贼如此,虽欲不困,得乎?”所以文人“其穷也固宜”。序文层层递进,最后得出了“无恶而得罪,鲜不以文者”的结论。所谓“无恶”,是从应然的角度来审视的,所谓“得罪”,则是从现实着眼,“无恶而得罪”,便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便是“文”的本质,也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本质。

苏轼还与友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诗能穷人,所从来尚矣,而于轼特甚。今足下独不信,建言诗不能穷人,为之益力。其诗日已工,其穷殆未可量,然亦在所用而已。不龟手之药,或以封,安知足下不以此达乎?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答陈师仲主簿书》)

“诗”在苏轼那里已是与生命同一的东西。苏轼的人格达到封建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峰,即审美化的境界。这种审美化的人生境界正是诗性的人生境界,而“诗”正是体现和促生这种境界的形式,这就是“诗能穷人”的根本原因。至于“所从来尚矣”,更是苏轼对“诗”的审美本质根本性的把握。对陈师仲的质疑,苏轼语含讥讽,因为不龟手之药的正经用途是防止手的皲裂以便下水劳动,有人以此为战争服务并因此封侯,显然是偏离了正道,暗喻若有人以诗求达,则不是真正的诗人。

(摘编自冷成金《苏轼诗文悲剧意识的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产生悲剧意识的原因在于进不去政治层。
B.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C.儒家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符合人的内在要求。
D.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爱情就是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所以会被压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分为生命悲剧意识、价值悲剧意识、冲突悲剧意识三类,其中价值悲剧意识最能体现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点。
B.苏轼清醒地认识到了文人的价值及其悲剧性地位,“诗是穷人物”体现了他的这一认识。
C.“贤者必贵,仁者必寿”是“人之所欲”的应然的状态,但却是偶然才会出现的状态。
D.“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是苏轼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对诗人的最高的认识和把握。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D.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4.阅读材料二,阐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5.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2021-12-09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香

朱良志

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清初王士祯咏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写活了。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可以感觉的形,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领人们走向无穷艺术世界的门户,看中国艺术,要注意它暗香浮动的妙韵。

中国园林设置一个有形的世界,还有个无形的世界。香的灵韵就是这无形世界的主角,所以园林特别注意花木的点缀。岸边的垂柳、山中的青藤、墙角的绿筠、溪边的小梅,都别具风味,春天看柳,夏日观莲,秋天赏桂,冬日寻梅,一一得其时宜,小山丛桂之于网师,雪海梅天之于寄畅,修竹参差之于个园,紫藤盘之于瞻园,园园都是香天秀地,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玉兰,如同这处不起眼的景点的清魂,没有了她,这建筑几乎成为空设,毫无引人之处。

北宋苏轼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画画只能画得像,这跟小孩子的水平差不多。如果作诗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那不是一个好诗人。画要画出神,诗要有言外之味。古代艺术论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等等。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似不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所应做的。

前人有所谓“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的诗句。到画中“听香”,真是奇妙,北宋画院常常出诗题考那些入画院的考生,据俞成《萤雪丛说》记载,当时出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考题,很多人画得很复杂,主考官都不满意,其中有一名画者,画面画一群蝴蝶飞逐马后,最后得魁,画马蹄香,不是要将香气画出,而是要发挥想象力,画出神韵来。

形神问题不仅是一个形式美感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心灵的问题。中国艺术特别重视高逸的灵魂,诗言志,画写心,书如人,没有一颗高逸的心灵,就不可能有巨大的穿透力;没有不同流俗的性灵,就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艺术重视形式之外的神韵,不光是一个表现技巧的问题,而跟人的内在心灵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心中有冷香逸韵,为艺才能有妙意天香。

李商隐可以说是得“冷香逸韵”的诗人。他的一组咏荷诗,在对荷花的描写中,置入了淡淡的忧愁,寄寓着深长的人生感,《夜冷》诗云:“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败荷余香,裹进了凄凄愁怨,那不是闲愁,而是自我生命的哀怜之意,有一种凄冷的美感。他的《过伊仆射旧宅》诗写道:“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幽泪欲干残菊露,余香犹入败荷风。”又是一“败荷”,余香裹败荷,别有一番情愫。他的《赠荷花》诗写道:“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其生而灿烂,其衰也堪怜。他不是爱荷,而是爱自己,自我叮咛,要珍摄自己清洁的灵魂,陆游一首《咏梅》可谓千古绝唱。词写梅花寂寞地开放,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争艳,从容飘零,落地成泥,纵然被碾成灰尘,仍然掩盖不了她馥郁的清香。那不改的香味,象征的是诗人清净不屈的灵魂。

中国艺术传达的是生命的香味,在这龌龊的世界中,生命的天香是这样容易被污染,我们怎么能不注意护持,不注意熏养呢?

(选自《曲院风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王士祯咏瘦西湖诗,与开头对于瘦西湖美景的描写相映衬,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真正艺术美的阐释。
B.中国园林在设置一个有形的世界之外,还有个无形的世界,无形的世界就是香韵的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重要。
C.说李商隐是得“冷香逸韵”的诗人,是因为他创作出的“败荷”意象裹着可以听的香味,更象征着生命的灿烂与不屈。
D.中国艺术重视形式之外的神韵,所以在艺术境界上有一颗高逸的心灵,就会在艺术效果上产生巨大的穿透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引证法,提出中国艺术追求神韵的观点,明确艺术家应当形神结合、神超形越。
B.文章以绘画艺术为例,论证艺术家需要在有形世界外追求无形世界的灵韵,崇尚简单,注重留白。
C.文章以诗歌艺术为例,论证艺术的神韵关乎心灵,跟人的内在心灵境界密不可分。
D.文章最后将“龌龊的世界”与“生命的天香”进行对照,使文章与现实联系起来,引人深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不能止于形的层面,而是要能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
B.中国园林建设特别注意建筑之外花木的点缀,体现的就是对无形世界中香的灵韵的艺术追求。
C.根据本文观点,诗歌中的托物言志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技巧,更是体现了诗人对内在心灵境界的追求。
D.如画“留得枯荷听雨声”,就不仅要用生动的笔触画出诗题的形来,而且要借助独特的想象力表现其神韵。
4.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根据文意分析他这么说的理由。
5.根据文意概括,要创作出可以“听”的香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2022-05-24更新 | 1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