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44 题号:196928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国维心目中,《红楼梦》的文学性明显是高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这大概源于《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阎婆惜等,就是被认为是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的貂蝉,亦非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放下直接的阅读经验,从理论上说,正如康德所点破的那样,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合目的”的判断心,他说的无目的,便是超越世间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经消失,悲剧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谁是凶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凶手,悲剧冲突就得以化解。《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跟《三国演义》那样,一方是“忠绝”“义绝”,一方是“奸绝”“恶绝”,善恶分明,然后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种绝对道德原则。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了不起之处是没有把好人写得绝对好,没有把坏人写得绝对坏。这便是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所说的解开荷马史诗永恒之迷的难点,我们从《红楼梦》对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大作家虽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层面去创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种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但是在叙述方式上,他们都有一种贵族姿态,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贵去照耀笔下人物。而《红楼梦》虽有高贵的贵族精神,但曹雪芹作为创作主体则是一种低姿态,这是《红楼梦》另一文学审美特点。

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并不是贵族嘲弄底层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两种低姿态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宝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跛足道人没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着轻快的嘲讽之歌,这是最低调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剧的歌,又是大喜剧的歌,是没有哲学形式的哲学歌。《红楼梦》没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没有“三言二拍”那种因果报应的“诚言”形式,而是“甄士隐言”(真事隐言)、“贾雨村言”(假语村言)、“石头言”等一些与读者心灵相齐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红楼梦》里,宝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间的污浊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惊人之论。别人都为失去权力、财产而痛苦,他只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伤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谓侍者,就是仆人、奴隶。而他来到人间之后,仍然是个侍者,身份是贵族府第中最受宠的贵族子弟,气质上也有贵族特性,然而他却拒绝贵族特权,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

这种低姿态奇怪吗?不奇怪。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则就要求公社的官员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态去对待世界与民众。宝玉正是拥有这种侍者的眼睛与姿态,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也因此才对这些生命的毁灭产生大悲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爱的大伤感与大痛惜。他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倾诉得如此动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卑贱的女奴,但在宝玉眼里,她却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则仰视她。于是,便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充分呈现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众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因为《红楼梦)真正把女子当作了审美对象。
B.悲剧难以了结,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相关互动。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的高精神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作品中体现的是一致的,都是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
D.作者以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员做人民公仆的原则来类比宝玉的侍者姿态,充分肯定了宝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判断并非没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进入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B.《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恶,没有绝对的道德原则,对众生一视同仁。
C.《红楼梦》中甄士隐在解读了跛足道人唱的“轻快的嘲讽之歌”之后,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D.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所以宝玉才会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贱女奴失去生命而悲伤。
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没有体现宝玉低姿态的一项是(       
A.老嬷嬷指责藕官烧纸时,宝玉帮藕官打圆场。
B.凤姐泼醋,平儿无辜受辱,宝玉主动帮助平儿理妆。
C.金钏投井之后,宝玉低声下气求得玉钏原谅。
D.宝玉既能与秦钟交好又能与“呆霸王”薛蟠交往。
4.《红楼梦》的两大审美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3年是人工智能领域爆炸式发展的一年,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便是其中的代表。一年多的时间里,ChatGPT的版本从3.5升级到4.0,进步明显:专门训练它的硬件设备升级,其中央处理器(CPU)内核和专用图形处理器(GPU)分别增加到28万个和1万个;它有1万亿个参数,知识的获取从检索固定的数据库发展到可以自行上网寻找资料;它不但可以解读用户发送的图片,还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

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ChatGPT展示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价值,OpenAI公司的估值因此一飞冲天,最大的外部投资者微软公司更因此获利巨大。其他几家科技巨头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尤其是谷歌公司,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如今被OpenAI抢了先机,谷歌只能寻机后发制人。

果然,谷歌在2023年底推出了“双子座”(Gemini)。这款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在32项功能的评测中有30项的表现超过了ChatGPT。除了在文字方面的输出看上去与ChatGPT不相上下,它还对图片和视频有着超强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同时可以针对提问给出混合文字和图像的多模态输出——这是ChatGPT尚不具备的。2024年初,谷歌的聊天机器人Bard已融合了Gemini的能力,升级版Bard的表现完全不逊于ChatGPT。而与此同时,OpenAI又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它能根据提示词生成60秒的连贯视频,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视觉叙事时代的到来。

差不多同时,DeepMind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Mobile ALOHA机器人问世。它是一对可以使用锅碗瓢盆、操作家用电器乃至洗衣叠被的机器臂,精细程度不输人类。其中,有些任务由操作者远程控制完成,有些由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完成。模仿学习是让人工智能通过模仿人类或其他智能体的行为习得技能。此外,还有多家公司都酝酿着推出自己的产品,犹如当年的五花八门的手机市场。

竞争带来发展。我们正加速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AGI是一种能够完成多种工作的深度学习系统,在很多方面都不逊色于人类。研究者预测,AGI将在未来510年内诞生。

(取材于苗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有时会存在道德和伦理缺陷。比如曾有聊天机器人鼓励一名男子自杀;又如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所说,负责阻止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得出消灭人口是最有效方法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内嵌的意图和价值观与人类保持一致。这也正是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人工智能对齐。这一概念最早由计算机科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60年提出,其基本内涵是使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符合设计者的利益和预期目标。

20237月起,“ChatGPT之父”伊尔亚·苏茨克维便开始在OpenAI领导一个为期四年的名为“超级对齐”的项目,要利用占到OpenAI 20%的算力来研究如何驾驭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正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利润和安全性之间的抉择产生了分歧,伊尔亚·苏茨克维在202311月主导OpenAI的董事会开除了CEO萨姆·奥尔特曼。董事会在声明中提到公司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惠及所有人的使命,并表示“公司需要新的领导才能向前发展”。然而就在5天之后,奥尔特曼重新成为OpenAICEO,这个结果显然受到了其外部最大投资方微软公司的影响。

202312月底,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进行了第五次闭门讨论,将人工智能对齐技术纳入人工智能治理中。该法案规定,在模型发布前必须通过主动测试来发现和挑战现有模型潜在的漏洞,测试人工智能模型是否能抵御诱导,保持其逻辑和道德的完整性。

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对齐已经有实现的可能,但挑战在于人类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不同国家对民主这一概念有不同解释。在为人工智能制定价值观时,除了要寻找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共识,还要考虑如何融合这些共识,来塑造一个更全面、更公正的人工智能。

20241月,OpenAI成立了一个新的对齐团队“集体对齐”,强调对齐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问题,需要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例如,要让语言模型理解民主,首先需要了解人类的民主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在对齐过程中加入一些类似辩论、协商的模块,让语言模型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再由人类参与设计相关机制,使人工智能对民主形成更高层次的认识,又或者从人类参与民主过程的语料中主动学习相应的价值观。

(取材于陈璐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ChatGPT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代表了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水平。
B.训练ChatGPT3.5的硬件设备无需专用图形处理器。
C.ChatGPT展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微软公司成为其投资方。
D.ChatGPT在文字方面的输出功能不逊于谷歌的“双子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以升级版Bard的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
B.如今,记者已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生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新闻稿。
C.Mobile ALOHA机器人完全自主劳动,主人不再为家务操心。
D.多家公司纷纷推出人工智能产品,谷歌公司的优势一去不返。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自主作出的决策,有时会不符合人类的预期。
B.OpenAI的CEO奥尔特曼与微软公司更看重商业利润。
C.欧盟通过立法,确保人工智能对齐在技术上能实现。
D.“集体对齐”强调人工智能对齐更是一个人文问题。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很多方面都不逊于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也需要人工智能对齐。
B.“超级对齐”项目投入20%的算力成本,使ChatGPT获得爆发式发展。
C.人工智能对齐能够让人类在价值观上形成统一标准,促进社会的进步。
D.科学发展带来的人文问题,要靠人文学者来解决,科学自身没有用处。
5.根据以上材料内容,在第一小题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并按要求回答第二小题。
(1)两则材料从技术发展、企业竞争和安全性三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其中技术发展主要包括硬件升级、______________和模仿学习。
(2)基于以上这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简述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以及你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____________
2024-05-16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产生的母胎。西方文学的神话背景突出,希腊神话与《圣经》中的神话更是西方文学创作重要的源泉与母题。“重述神话”是西方文学一种自觉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中国上古时代也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但在文献古籍中记载不多,资料零散,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系统地保留下来,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以外,其它则散见于古籍中。流传比较广泛的神话有“创世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洪水神话”中的“大禹治水”、“发明创造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等。

汉魏六朝的神怪小说、唐人传奇、宋元话本、《西游记》等明清小说,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也有浓厚的神话传统底蕴,贾宝玉、林黛玉的劫运历程与创世神话的原始、历劫、回归的结构非常相似。另外中国的诗歌与神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屈原的赋,李白、李贺、李商隐等的诗歌许多都有神话元素。但是,以上只是说中国文学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重述神话”之作。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20世纪上半叶,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事新编》,其中的《补天》《奔月》《理水》是三篇比较成熟的“重述神话”之作。

鲁迅说他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之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这里所谓“点染”和“信口开河”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鲁迅对《奔月》的“重写”就具有与原神话不同质的“现代体验”。《奔月》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羿射十日”“嫦娥奔月”的故事,但鲁迅抽空了古代典籍文化中庄严、瑰丽、神圣的意味,具备高度主观化的自我表现意味。在典籍中,这位射九日、斗文豹、屠长蛇、气吞山河、顶天立地的羿已逐渐成为英雄人物的活标本。然而,鲁迅只撷取了它的基本故事骨架,借这个以英雄为主人公的故事载体进行“点染”“信口开河”与“解构”。于是,这位传奇式英雄在鲁迅笔下遇到一个个人生的困境——日复一日地捕不到猎物,遇到刁钻泼辣的老婆子的纠缠,学生冷箭的暗算,爱妻嫦娥的背弃离去。神话中的英雄在鲁迅“信口开河”的“点染”中被消解与颠覆,褪去了英雄的油彩衣服,具备了常人的烦恼与痛苦。羿的这种落寞凄凉、孤独彷徨的生存状况无疑是具备相同心境的鲁迅自身的写照,羿“举起了投枪”却不见长蛇、不见封豕、踯躅辗转的生存状态无疑就是鲁迅陷入“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无物之阵”中的生存状态,羿的痛苦其实就是鲁迅精神苦闷的外化。鲁迅正是由对神话故事的外壳进行点染,而重写出一个迥然不同的新故事来。

(摘编自古大勇《鲁迅、苏童与世界文学中的“重述神话”传统》)

材料二:

“新神话”以传统神话故事为叙述基础,超越了对超能力的崇拜,已经与宗教完全割裂。新神话动画就是以这种现代的神话理念进行创作的动画作品。新神话动画生存的当代社会,已经基本完成了启蒙和现代化的改造。神话这一题材的发展与延续,首先必须直面的尖锐问题就是如何去重建“弃神”后引发的权威消解和因此带来的文化真空与意义的缺失。《小门神》以中国道教传统和民俗文化中最接地气的保护神——门神作为主角设定,而剧情发展的主要诱因,就是动画中所映射的真实世界——“弃神”的现代世界。这样的世界,神性消失,也无人再将神作为崇拜的对象,张贴门神保护平安也成为了一种过气的旧俗,已经无人遵守;天上的门神也沦落至只有打扫清洁的工作可做,还面临着随时失业的危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一开场,就同《小门神》中的神荼和郁垒一样,处于消极的人生低谷。故事中的神话主角,就像今天在世俗社会中已经几乎消失的神话英雄一样,没落、低沉,完全失去了英雄的光环,落入了世俗的尘埃。

但是在这些电影的结局中,一开始被抛弃的神又都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新的信仰秩序被建立,神性也得以重建。经历了长期现代化发展的世俗社会,物质世界已经极尽繁荣,但精神世界崩塌后,人心秩序的维系愈发困难,这是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在,也是新的神话题材动画内容讲述的现实基础。藏于神话背后的历史传统作为文化深处的基因符号,虽然在现实中已经逐渐被公众淡漠,但依然有人对此坚守。新的神话题材动画结局中陷入低谷的“神”都开始重新站起,开始重新确立起自己的价值,而那些被打破的基因符号,也被一点点地重新拼贴。重建后的神话形象已经摆脱了旧神话的窠臼,而成为了动画中被人重新崇拜的英雄。神话的重新建构符合社会需要,而动画叙事的设置便是现实的映射。《小门神》中的门神重新受到欢迎和张贴,烟花、爆竹的燃放对年的驱逐,也象征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中,对于传统文化和意义回归的一种期待。

(摘编自赵洋《神性重建与传统回归:当下神话题材类国产动画的叙事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虽然神话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二十世纪以前“重述神话”是不自觉、不成熟的,没有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
B.鲁迅将神话故事重写成具有复杂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小说,表现出鲁迅的现代生命体验,这是神话“重述”后产生的新的文学特质。
C.在新神话动画中,现代世界是“弃神”的世界,神不再处于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位置,失去了神的光环,与世俗里的人接近。
D.电影可以折射社会真实,面对现代世俗社会出现的精神危机,国产动画电影通过让低谷中的“神”恢复神圣的地位来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羿在以往典籍中确定的英雄形象,与鲁迅重新塑造的羿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材料一引用鲁迅“随意点染”“信口开河”的话语,是为了说明他的创作旨在反叛传统。
C.材料二借电影中神话人物没落的例子来说明“神”在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不适应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体现出了中国神话是中国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破恶声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
B.在动画电影《年兽大作战》中,托塔天王被迫退休,大量的神仙无事可做,而神话中骇人的年兽只不过是一个吓唬并娱乐“人”的公司职员。
C.神话学家斯特伦斯基曾说:“我们不应把神话当作某种古已有之的实存之物,应将神话视作一种‘繁荣昌盛的工业’,不断推陈出新。”
D.在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结尾,消极潦倒的孙悟空冲破封印,熔岩为甲,化焰为篷,恢复法力,找回自我,重新成为了英雄。
4.请你以一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基础,进行“重述神话”的创作,写一个120字以内的故事梗概。
5.鲁迅的小说《奔月》和中国新神话动画对神话的重写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7更新 | 1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渐进认同的长期过程。杜甫在世时已被同侪诗友视为“大名诗独步”。到中唐,杜诗已被公认为“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是“天才全美”之作。赞杜诗为“诗史”,在元稹为杜甫所作之墓志铭序中已经涉及。但正式出现“诗史”一语则首见于晚唐孟棨之文。两宋,杜诗已成科举考试必备教材。明代,蜀人杨慎首次提出杜甫乃“诗中之圣”,“诗圣”一词迅速获得认同。至清人叶燮《原诗》,径直以“诗圣”专称杜甫,提出“诗圣推杜甫”。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诗圣论》)

材料二: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中的杰作。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国家受胡人的侵略,人民受胡人的摧残,要想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里,他不可能对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也不肯放弃一些自己的特权,反倒更无限制地向人民搜刮物资,乱征兵役。在这中间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所以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摘编自冯至《杜甫传》)

材料三:

杜诗词语、用典、修辞常常借鉴古人语汇、故事而点化重组。借用古人旧语而不着痕迹。宋人陈善评“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说:“大抵文字中自立语最难。用古人语又难于不露筋骨。”杜甫提炼时语、方言、俗语、口语、老语而成为“自立语”,然后入诗。杜诗用语往往适景,精妙,顺口。如著名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不经意,只觉写实、上口,细读方领略其精妙绝伦。杜诗中创新了许多汉语修辞格式和方法。其“立格命意”,暗含“夺胎”“换骨”于他人而自新生之妙。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是中华精神家园中的常青树》)

材料四: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除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杜甫最早被英语读者认知,可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罗伯特·勃莱在《想起杜甫的诗》一诗中向杜甫致敬,是因为美国诗人在寻求“新的诗歌可能性”时,杜甫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启发和范例。加里·斯奈德喜欢杜甫的《春望》,不是因为里边的爱国情怀,而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表达了他自己的生态思想。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许从杜甫的人生和诗歌中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西方,也许杜甫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渐进被世人认同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称赞杜甫是“古今诗歌体势”的集大成者。
C.“诗史”一语在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首次出现,可见其对杜诗的认可。
D.虽然明代就有人提出了“诗圣”一词,但其专用于杜甫,则需追溯到清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考虑到了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所以,“三吏”和“三别”的艺术成就要高于《兵车行》。
B.统治阶层在国难时也没有停止剥削人民,杜甫虽然没有怀疑帝王制度,但是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心理。
C.初读“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只觉朗朗上口,细读后才发现杜诗用语贴切,适合于当时所描摹的情景。
D.杜甫的诗歌创作,为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带来了创作启迪,并与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形成碰撞。
3.为什么称杜甫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12-22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