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3-07-31 1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国维心目中,《红楼梦》的文学性明显是高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这大概源于《红楼梦》的视角不是世俗的视角,而是超越的视角。《红楼梦》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现世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审美的方式。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阎婆惜等,就是被认为是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的貂蝉,亦非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放下直接的阅读经验,从理论上说,正如康德所点破的那样,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合目的”的判断心,他说的无目的,便是超越世间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经消失,悲剧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谁是凶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凶手,悲剧冲突就得以化解。《红楼梦》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悟到有许多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跟《三国演义》那样,一方是“忠绝”“义绝”,一方是“奸绝”“恶绝”,善恶分明,然后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种绝对道德原则。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了不起之处是没有把好人写得绝对好,没有把坏人写得绝对坏。这便是拒绝忠奸、善恶对峙的世俗绝对原则,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马克思所说的解开荷马史诗永恒之迷的难点,我们从《红楼梦》对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大作家虽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层面去创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种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但是在叙述方式上,他们都有一种贵族姿态,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贵去照耀笔下人物。而《红楼梦》虽有高贵的贵族精神,但曹雪芹作为创作主体则是一种低姿态,这是《红楼梦》另一文学审美特点。

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并不是贵族嘲弄底层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两种低姿态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宝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态,是《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叙述方式。跛足道人没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着轻快的嘲讽之歌,这是最低调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剧的歌,又是大喜剧的歌,是没有哲学形式的哲学歌。《红楼梦》没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没有“三言二拍”那种因果报应的“诚言”形式,而是“甄士隐言”(真事隐言)、“贾雨村言”(假语村言)、“石头言”等一些与读者心灵相齐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红楼梦》里,宝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间的污浊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惊人之论。别人都为失去权力、财产而痛苦,他只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伤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谓侍者,就是仆人、奴隶。而他来到人间之后,仍然是个侍者,身份是贵族府第中最受宠的贵族子弟,气质上也有贵族特性,然而他却拒绝贵族特权,保持一种侍者心态、侍者眼光。

这种低姿态奇怪吗?不奇怪。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则就要求公社的官员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态去对待世界与民众。宝玉正是拥有这种侍者的眼睛与姿态,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也因此才对这些生命的毁灭产生大悲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爱的大伤感与大痛惜。他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倾诉得如此动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卑贱的女奴,但在宝玉眼里,她却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则仰视她。于是,便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充分呈现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众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因为《红楼梦)真正把女子当作了审美对象。
B.悲剧难以了结,往往是因为有许多无罪的罪人、无罪的凶手,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相关互动。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的高精神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在作品中体现的是一致的,都是对人间生命的大悲悯感。
D.作者以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员做人民公仆的原则来类比宝玉的侍者姿态,充分肯定了宝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判断并非没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进入了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B.《红楼梦》能够成为永恒审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恶,没有绝对的道德原则,对众生一视同仁。
C.《红楼梦》中甄士隐在解读了跛足道人唱的“轻快的嘲讽之歌”之后,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D.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无价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价值,所以宝玉才会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贱女奴失去生命而悲伤。
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没有体现宝玉低姿态的一项是(       
A.老嬷嬷指责藕官烧纸时,宝玉帮藕官打圆场。
B.凤姐泼醋,平儿无辜受辱,宝玉主动帮助平儿理妆。
C.金钏投井之后,宝玉低声下气求得玉钏原谅。
D.宝玉既能与秦钟交好又能与“呆霸王”薛蟠交往。
4.《红楼梦》的两大审美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文本一:

好多天里,孙过程都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有小波罗【注】这种职业,就是坐在船上到处乱看,此类事他只见过两种人干过:一是乡间的二流子,吃饱饭无所事事地游荡;另一种人就是当官的。义和拳开到北京后,作为最精壮的拳民,接受朝廷官员的检阅时,他总是被指派站到最前排的队伍里。那些当官的背着手从他面前经过,偶尔看他一眼,有时候还会拍拍他肚子,让他张开嘴看看牙口,顺带品评两句,像逛牲口交易市场。你不知道他们究竟看见了什么,但他们的任务就是走走看看。小波罗比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还过分,他要沿运河从南一直看到北。他努力从小波罗的日常生活里总结出点硬邦邦的东西,但是徒劳。小波罗该吃时吃,该睡时睡,其他时候坐在船头喝茶、看书、写东西、跟大家聊天,兴致好了就摆弄他的照相机,或者到岸上信步乱走,走到哪儿算哪儿,累了就赶紧回。生活竟然可以这样过,不是种子丢下去长出新芽,也不是中幡耍完了、纤拉过了拿到钱,更不是手起刀落、一颗人头掉到地上。他当然知道赶路就要有个过程,但小波罗的目的显然不在赶路,他要的仅仅是看。虚无缥缈、没着没落、无法抵达某个结果地看。

这种通往空茫和未知的“工作”让他心里空落落的。他从船尾走进卧舱里,又从卧舱里出来,走到了甲板上,小波罗和谢平遥在喝咖啡。

已经是6月,他们平稳地航行在微山湖中。运河有一段横穿这片著名的大水。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拉网打鱼的人在河道之外对他们挥手。咖啡也是孙过程到了船上才知道的东西。

小波罗坚持让孙过程尝了两口,一口之后又来了一口。小波罗说,闭上眼,一点一点咽,注意舌尖、舌面、舌根、嗓子眼儿、食道和胃里的感觉。敞开你所有的味蕾。敞开,对,不要关闭,更不要回避,敞开了才能充分享受。孙过程在小波罗和谢平遥的指导下,两口咖啡喝出了一整杯的时间。他所认为的“中药汤”在他的想象里逐渐变成了褐色丝绸,从唇齿缓慢地流淌到胃里,苦一寸一寸地变成了香。

“这就是结果。”小波罗让他睁开眼,“享受一个喝的过程足以成为喝的目的与结果。”

孙过程咂巴着嘴,还没有彻底弄懂。“首先要喝。”

“如果最终还是苦呢?”孙过程说。

“那你就会知道,在你,苦最终还是变不成香的。”谢平遥替小波罗翻译出来。“不过,为什么非得在开始的苦和最后的苦与香之间建立联系呢?由苦开始,只有继续没有终点,不也很好吗?比如指照——”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选景,对焦,按快门。”孙过程通过一个小方框看见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过是颠倒的:远处一条小船,渔翁咬着烟袋,手持竹篙把十几只鸬鹚赶下水;那些鸬鹚一个猛子扎下去,两只脚蹼在水面上摇摆,过一会儿纷纷浮出水面,轮番往船上跳;每只鸬鹚嘴里吞着一条鱼,有的鱼头或鱼尾从鸬鹚嘴里露出来;渔翁左手拎起一只鸬鹚,右手往它脖子处一捏,一条鱼从鸬鹚嘴里滑出来,落到船舱里。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

“铁环!”他说。

“什么?”谢平遥替小波罗问。

“铁环。箍在鸬鹚的脖子上。”孙过程重复。

生长在梁山水泊,从小到大不知道见过多少人捕鱼时用鸬鹚代劳,但他头一回注意到鸬鹚脖子上还可以箍上一圈铁环。小时候他还经常问父母一个问题:为什么鸬鹚抓到鱼不自己吃到肚子里?父亲说的是:吃了,又被打鱼人挤出来了。母亲回答:咽不下,鸬鹚嗓子眼儿浅。现在他发现,父母的解释之外还有第三种:因为那一圈铁箍,想咽也咽不动。

“以前你看了,但你没看见。”小波罗把最后一口咖啡喝掉,“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

“无心之举,亦有所成。”谢平遥附和,“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孙过程一直记着这个下午,那是辛丑年他听到的第一声雷,惊雷之后下了冰雹和大雨。他记着这个下午,是因为他从小波罗那里终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他讲不清这其中的弯弯绕道理,但他的确由此开始逐渐放松下来,不再凡事顶真,晃晃荡荡的一辈子也可能是值得过的。

文本二:

小波罗死前,将自己的财物等进行自由分配,相机送给了孙过程。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举办了“时间与河流”个人摄影展。孙宴临说,孙家和摄影有缘,这缘分肇始于先祖孙过程。

(有删减)

[注]小波罗意大利人,忠实的运河爱好者,因仰慕马可·波罗,自称“小波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义和拳拳民接受朝廷官员检阅的场景,既交代了孙过程曾经的身份,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孙过程对小波罗充满了疑惑,从小波罗身上他见识到了另一种活法,见识到了很多他以前不曾见到的东西。
C.小波罗拍到鸬鹚脖子上的一圈明亮的铁环,这是小说的特写镜头,主要是为了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
D.运河既是空间中的一条河,也是一条时间的河流;小说中,无论是小波罗还是孙宴临,都对运河饱含深情。
7.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主要以孙过程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来讲述,与《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从黛玉的视角写贾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本一开篇将小波罗与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进行对比,以此凸显孙过程眼中小波罗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
C.“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这句看似随意的景物描写,其实是巧妙化用了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D.小说擅长借助小物件、小人物讲述深刻的道理,时间跨度大,叙事节奏舒缓而不沉闷,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8.孙过程从小波罗身上明白了“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小说中“相机”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四岳乃举鲧于尧,尧用治水,受命九载,功不成。帝怒,乃更求之,得舜,使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观鲧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鲧于羽山。

舜与四岳举鲧之子禹,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得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城、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得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宇内,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尧崩,禅位于舜;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节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不当,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为帝统A治水土B调民安C居D使得其所E今乃罹F法如斯G此吾得薄H不能化民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代的九个区,代中国;一说神州代中国,九州则是与其等同的九个区。
B.形状,在文中意思是指实绩、成效,现在多指物体或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外表。
C.山海经,上古社会百科全书,文中应指此书雏形,实际成书干战国至汉初期。
D.禅位,即“禅让”,把帝位让给贤者,是发展于奴隶社会的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帝时,天下洪水泛滥,四岳推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不成功,舜代理天子之政,视察邦国州郡,在羽山处死了鲧。
B.大禹治水时,七年间不听音乐,过家门而不入,即便如此,治水依然不成功。后来在梦中得到金简之书,才得以通晓治水之道。
C.禹与益、夔二人共同商量,到名山大川召唤其神,询问山川脉络及物产风俗等,并且亲自一一仔细记录下来,命名叫“山海经”。
D.禹的功绩得到尧帝的肯定,赐号伯禹,封为司空;尧帝去世之后禅位给舜,舜去世之后禅位给禹,禹不想接受,便让位给商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
(2)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禹受百姓拥戴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疴。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是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②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③无将:不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夕”“秋夜”相应,“相望”“诸弟”相关,首联呼应题目,思念之情呼之欲出。
B.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让诗人不禁想到了家乡随风而下的梧桐叶、空荡满的房间。
C.颈联由“忧人瘼”一转,表明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
D.诗歌语言浅近,对仗自然,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16.此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