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19692841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文本一:

好多天里,孙过程都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有小波罗【注】这种职业,就是坐在船上到处乱看,此类事他只见过两种人干过:一是乡间的二流子,吃饱饭无所事事地游荡;另一种人就是当官的。义和拳开到北京后,作为最精壮的拳民,接受朝廷官员的检阅时,他总是被指派站到最前排的队伍里。那些当官的背着手从他面前经过,偶尔看他一眼,有时候还会拍拍他肚子,让他张开嘴看看牙口,顺带品评两句,像逛牲口交易市场。你不知道他们究竟看见了什么,但他们的任务就是走走看看。小波罗比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还过分,他要沿运河从南一直看到北。他努力从小波罗的日常生活里总结出点硬邦邦的东西,但是徒劳。小波罗该吃时吃,该睡时睡,其他时候坐在船头喝茶、看书、写东西、跟大家聊天,兴致好了就摆弄他的照相机,或者到岸上信步乱走,走到哪儿算哪儿,累了就赶紧回。生活竟然可以这样过,不是种子丢下去长出新芽,也不是中幡耍完了、纤拉过了拿到钱,更不是手起刀落、一颗人头掉到地上。他当然知道赶路就要有个过程,但小波罗的目的显然不在赶路,他要的仅仅是看。虚无缥缈、没着没落、无法抵达某个结果地看。

这种通往空茫和未知的“工作”让他心里空落落的。他从船尾走进卧舱里,又从卧舱里出来,走到了甲板上,小波罗和谢平遥在喝咖啡。

已经是6月,他们平稳地航行在微山湖中。运河有一段横穿这片著名的大水。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拉网打鱼的人在河道之外对他们挥手。咖啡也是孙过程到了船上才知道的东西。

小波罗坚持让孙过程尝了两口,一口之后又来了一口。小波罗说,闭上眼,一点一点咽,注意舌尖、舌面、舌根、嗓子眼儿、食道和胃里的感觉。敞开你所有的味蕾。敞开,对,不要关闭,更不要回避,敞开了才能充分享受。孙过程在小波罗和谢平遥的指导下,两口咖啡喝出了一整杯的时间。他所认为的“中药汤”在他的想象里逐渐变成了褐色丝绸,从唇齿缓慢地流淌到胃里,苦一寸一寸地变成了香。

“这就是结果。”小波罗让他睁开眼,“享受一个喝的过程足以成为喝的目的与结果。”

孙过程咂巴着嘴,还没有彻底弄懂。“首先要喝。”

“如果最终还是苦呢?”孙过程说。

“那你就会知道,在你,苦最终还是变不成香的。”谢平遥替小波罗翻译出来。“不过,为什么非得在开始的苦和最后的苦与香之间建立联系呢?由苦开始,只有继续没有终点,不也很好吗?比如指照——”小波罗抱着他的盒子相机举到孙过程眼前,“选景,对焦,按快门。”孙过程通过一个小方框看见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过是颠倒的:远处一条小船,渔翁咬着烟袋,手持竹篙把十几只鸬鹚赶下水;那些鸬鹚一个猛子扎下去,两只脚蹼在水面上摇摆,过一会儿纷纷浮出水面,轮番往船上跳;每只鸬鹚嘴里吞着一条鱼,有的鱼头或鱼尾从鸬鹚嘴里露出来;渔翁左手拎起一只鸬鹚,右手往它脖子处一捏,一条鱼从鸬鹚嘴里滑出来,落到船舱里。小波罗果断地按下快门。在被定格的瞬间画面上,孙过程发现鸬鹚脖子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铁环。

“铁环!”他说。

“什么?”谢平遥替小波罗问。

“铁环。箍在鸬鹚的脖子上。”孙过程重复。

生长在梁山水泊,从小到大不知道见过多少人捕鱼时用鸬鹚代劳,但他头一回注意到鸬鹚脖子上还可以箍上一圈铁环。小时候他还经常问父母一个问题:为什么鸬鹚抓到鱼不自己吃到肚子里?父亲说的是:吃了,又被打鱼人挤出来了。母亲回答:咽不下,鸬鹚嗓子眼儿浅。现在他发现,父母的解释之外还有第三种:因为那一圈铁箍,想咽也咽不动。

“以前你看了,但你没看见。”小波罗把最后一口咖啡喝掉,“照相机让你看见了。我拿起相机,我是为了拍出一张惊世之作吗?不是,就是随便一拿,然后随便这么一对焦,就让你看见了。”

“无心之举,亦有所成。”谢平遥附和,“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孙过程一直记着这个下午,那是辛丑年他听到的第一声雷,惊雷之后下了冰雹和大雨。他记着这个下午,是因为他从小波罗那里终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他讲不清这其中的弯弯绕道理,但他的确由此开始逐渐放松下来,不再凡事顶真,晃晃荡荡的一辈子也可能是值得过的。

文本二:

小波罗死前,将自己的财物等进行自由分配,相机送给了孙过程。百年后,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运河上的人和事,举办了“时间与河流”个人摄影展。孙宴临说,孙家和摄影有缘,这缘分肇始于先祖孙过程。

(有删减)

[注]小波罗意大利人,忠实的运河爱好者,因仰慕马可·波罗,自称“小波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义和拳拳民接受朝廷官员检阅的场景,既交代了孙过程曾经的身份,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孙过程对小波罗充满了疑惑,从小波罗身上他见识到了另一种活法,见识到了很多他以前不曾见到的东西。
C.小波罗拍到鸬鹚脖子上的一圈明亮的铁环,这是小说的特写镜头,主要是为了揭露打鱼人对鸬鹚的剥削。
D.运河既是空间中的一条河,也是一条时间的河流;小说中,无论是小波罗还是孙宴临,都对运河饱含深情。
2.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主要以孙过程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来讲述,与《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从黛玉的视角写贾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本一开篇将小波罗与二流子和朝廷官员进行对比,以此凸显孙过程眼中小波罗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
C.“荷花在远处小岛的边缘盛开,莲叶接天,半个湖都是绿的”这句看似随意的景物描写,其实是巧妙化用了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D.小说擅长借助小物件、小人物讲述深刻的道理,时间跨度大,叙事节奏舒缓而不沉闷,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3.孙过程从小波罗身上明白了“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小说中“相机”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吃家

刘建超

①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

②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想生意兴隆,就要有成群结队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舒服。一种称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据传有位吃客跟着大厨吃了十几年炒面,大厨换主家,吃客一路相随不离不弃。一日大厨有事,就让徒弟给吃客做了炒面。炒面上桌,吃客只吃了一口就吐了,说这不是你家大厨的手艺。徒弟只好把炒面端回。大厨一笑,把炒面倒回锅里,双手抓面揉搓了几下说中了。徒弟再端上去,吃客尝一口,嗯嗯,就是这个味。还有一种人被称为吃家。被称为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荣誉了,他们类似于在电视餐饮大赛节目中的美食家评委,会吃会做会摆活,譬如今天要给您说的费爷。

③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

④正是清晨匆忙时分,街上都是急匆匆奔走的人,许多人手里拿着早点,边走边吃。费爷一身休闲唐装,脚踏千层底布鞋,背着手,仰着头,平稳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

⑤熟人打招呼,货爷,您老去哪啊?费爷头不低,步不停,喝汤。您老今儿个是去哪家喝汤?大石桥火街羊肉汤。

⑥火街羊肉汤?才开张的铺子啊。您这“老吃家”去给新铺子捧场?

⑦费爷微微笑着,不再回话,踏上大石桥。

⑧老街有句谚语:吃喝不用瞅,只管跟着吃家走。费爷的身后就跟随了一群吃货。

⑨生在古城,食在老街。外地人来老街吃个热闹,老街人却是要吃门道的。

⑩在古城开个汤铺不难,难的是在老街开个汤铺子。老街人喝汤都喝成精怪了,嘴巴刁钻认熟欺生、爱逛老店铺,不太凑新店铺的热闹。你若开个新汤铺子,如果没老街吃家的光顾,三五年也别想在老街兴起。唉,还就这么邪。

⑪费爷是老街公认的“老吃家”。老街洋洋十里,上百家的饭铺,他都能给你数叨一遍。费爷对老店铺的饮食文化故事更是如数家珍。在老街,吃着佳肴,听着吃家给你数叨着店铺的趣闻轶事,那才算得上享受。

⑫费爷站在铺子前,并不急着进店,背着手看着店门上方的牌匾。

⑬费爷自言自语道,火街羊肉汤这几个字撇捺放纵,笔画粗重,尤其这火字,夸大捺脚,雄健足可扛鼎。颜黄融化合度,磅礴大气。不必见款就知是老街写家高德位的风格,定是高德位的后人高满堂所书。

⑭火街羊肉汤的老板叫袁成,四十开外的豫西汉子,憨厚豪爽。老板袁成迎出店外,拱手作揖连连点头称是。

⑮费爷进店坐下,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随着费爷一同进店的人也附和着,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

⑯费爷说,火街,又叫双龙街。诞生了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位天子。据传太祖诞生时,赤光照耀,满街通红,故名火街。

⑰咱们老街人的生活习俗就是从宋朝那会儿延续下来的。羊汤也是太祖太宗的喜好,火街的羊肉汤可是强势了上千年了呀。

⑱羊汤端上,费爷端起碗先嗅了嗅,嘴贴着碗沿轻嘬一口。懂行的都知道,老街人喝羊汤是喝甜汤的,这个甜就是不放盐、淡的意思。

⑲熬羊骨头汤你也达到七八成了,费爷说。上好的羊汤,羊,要当天宰杀,羊骨砸断铺在锅底,再将成坨的羊肉羊杂铺在羊骨之上,放入自家的香料秘方,一锅汤烧开,中途不能再兑水,慢炖八个小时以上,这叫原汤原味。

⑳费爷又夹起一片羊肉,眯着眼看看,放入口中慢嚼,说,羊是当地改良品种的绵羊,远闻清香,近闻不膻,肉质鲜嫩,味美清口。

㉑费爷有滋有味地又喝了几口汤,说,添汤,双份辣。

㉒吃货也跟着喊,添汤,双份辣。火烧一掰四牙儿,泡入红油汤中,呼呼啦啦满屋人喝得热汗淋漓,大呼过瘾。

㉓费爷说,这汤稍显不足的是你用的葱花是外地大葱,应该用本地南关小香葱,压膻气,入味快,不粘牙。

㉔袁老板点头称是。

㉕袁老板的妻子,望着费爷的背影,说,费爷帮着咱开这汤馆,咱这汤真有费爷说的那么好?

㉖袁老板看着腿有残疾的妻子,想着家里卧床不起的儿子,没接话,只望向外面。太阳已升上了丽景门,老街,就笼罩在温润的阳光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大早,费爷就走在了老街青石板路上,碰到熟人也头不低,步不停,他将前去给袁成新开张的汤铺店捧场。
B.袁成知道在老街开汤铺难,于是就做了相应的准备,如店门牌匾请老街写家后人写,羊采用当地改良品种的绵羊等。
C.费爷对袁成所制作的羊汤进行了细细品味与鉴定,虽然发现其汤有明显不足,但不动声色,仍对此加以高度肯定。
D.费爷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很鲜明,文中运用了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对其进行塑造,人物形象显得更有立体感。
2.关于小说开头介绍老街食客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街食客层次不一,最高层次属吃家,其次是吃客,最招饭铺待见的是吃货。
B.文中对老街三种食客的介绍,体现了老街饮食文化上的浓厚氛围与历史底蕴。
C.文中所述老街一位吃客的故事,旨在通过吃客行为来强化其所占的历史地位。
D.文章开头对老街食客中的三种类型进行了详细叙述,引出下文吃家费爷的出场。
3.刘建超的“老街”系列小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做简要分析。
2023-10-14更新 | 1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

“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望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2.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3.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
2022-11-08更新 | 5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鞭马

盐夫

枣红马驮着空马鞍向格日图大叔的草场奔来。

(1)风急云低,数百公里以外的高原边境地区与邻国早已是漫天大雪。出不了三五日,这片草场定会被积雪覆盖,可格日图大叔还没有为马匹和羊群贮藏足够的越冬草料。这季节收割牧草搬运草捆子的帮工最难请。格日图大叔只得用马车和双倍工钱打老远找来三个帮工。这三个家伙合在一起抵不上儿子小格日图和一匹马。可他们要价不低,脾气还很大,时不时嚷着结账走人。格日图大叔不能让他们走,只得又添上一倍工钱这才把帮工们挽留下来。这对爱财如命的格日图大叔不能不说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小格日图去卡伯里哨所当边防军的事,他格日图是第一个站出来十二分支持的,而且不只是小格日图一个人去,还搭上一匹剽悍的枣红马,这样一算格日图家相当于少了三个强劳力。

卡伯里哨所在大山深处,只驻扎四个战士。小格日图穿上绿军装后,格日图大叔把枣红马的缰绳塞在儿子手里——边境上会用得上马儿的,带去还能多个伴儿。小格日图喜欢枣红马,可他不能接过缰绳。枣红马是一匹年轻的马,是父亲干活的好帮手。格日图大叔知道儿子的担心,指着远处的老黑马说,那不还有一匹?黑马老了,不出活!小格日图想想又说,要带就带老黑马去部队吧!格日图大叔生气了,那可不行,不出活去部队做什么?这不给部队上丢脸?小格日图拗不过父亲,只得告别心爱的女友,牵着枣红马去哨所了。

格日图大叔看到枣红马出现在草场上时,他站在马车顶上码着草捆子。帮工们很骄傲这一车草捆子码得又高又多,多得马儿都快拉不走了。可格日图大叔却不认为,说至少还能再装上三两个草捆子。帮工们反对,说要干你格日图自己上去码草捆子看能码得了?格日图大叔上了马车顶,一抬头就看见枣红马欢快地奔跑而来。格日图大叔想,这会儿枣红马该在边境雪地上巡逻而不是在这草场上。是哨所那边发生意外了?还是马儿逃出来的?格日图大叔这样想着,手一软草捆子就滚落下来,砸在一个帮工的脑袋上,砸得帮工直骂格日图老东西是草原上最恶毒的狼。格日图大叔没有搭理那个装孬的帮工,他骑在马背上,牵着枣红马,说他要去一趟卡伯里哨所,说完一扬鞭子远去了。

(2)草场上空开始飘雪花了。

格日图大叔挎上装满火药的猎枪,给马绑上四只大马袋子,牵一黑一红两匹马就急急往卡伯里哨所去了。大马袋里是一些马料、酒和食物,还有一只剥了皮的肥羊。从定居点到卡伯里哨所约有一天一夜的行程,可格日图大叔却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整整多走一天。雪大、路滑、山道难走,最主要的原因是格日图大叔把枣红马走丢了。格日图大叔走累了,马儿也累了,格日图大叔给马儿喂马料后,喝上一大口烈酒横在山石上呼噜起来了。就这一会儿,枣红马一路小跑逃走了。格日图大叔冲天放上枪,枣红马跑得更快,格日图大叔不得不原道返回追赶枣红马。再上路时,这一路上格日图大叔不停地鞭打枣红马,满嘴尽是粗话。

听山下有人骂骂咧咧以为是老班长回来了,战士们细一听,不是,是格日图大叔。小格日图看见父亲很高兴,踩着没膝深的积雪迎上前去。山头上燃烧着篝火,木块在火上发出噗噗的爆响声。这是给老班长指路的火标——老班长下山也该回哨所了。这次暴风雪来得猛,来得急。哨所里贮藏的物资有一些援助受困的边民了。原以为补给很快就会上山来的,可下山的老班长和马儿一直没有消息。小格日图与战士们已有十来天没吃上可口的热饭菜了,更别说肉食了。一看到格日图大叔马背上的肥羊就忙抬到火堆上去了。小格日图认出了枣红马。老班长呢?格日图大叔不解,哪个老班长?我们的老班长!他与枣红马一起下山的。是吗?是不是出事了﹖我就为马儿这事来的,马儿咋跑回草场了!啊?小格日图对着雪山大吼起来,老班长!

——有,我在这!还没光荣!

突然间就传来老班长的应答声,接着是一个背着马筐子的雪人走出弯弯山道。老班长边走边骂,孬种,在黑风口马儿逃了……这鬼天气也太残酷无情了。

枣红马向后躲闪了两步。

在卡伯里哨所,老班长为格日图大叔到来举办了欢迎仪式,战士们围着火堆唱了半夜歌。格日图大叔打心眼里喜欢这几个能吃苦又乐观的孩子。只是那枣红马把他格日图的老脸丢光了。格日图家族自古没出过一个孬种。越想越生气,天刚亮,格日图大叔就下床了,他朝枣红马的脸打断了两根皮鞭子,马儿发出一阵阵哀求般的嘶鸣——畜生!战士吃得的苦你个畜生还不能吃?

战士们又去巡逻了,卡伯里山上的雪花越飘越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枣红马驮着空马鞍奔向格日图的草场,既呼应了标题,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写格日图把一人一马送去当兵,却也交代他爱财如命,意在说明完美的人也有瑕疵。
C.小格日图既有参军热情又孝顺父亲,他不想带枣红马去哨所,是想留下马给父亲帮忙。
D.老班长为次要人物,但其形象也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是不怕吃苦的守边战士的代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三个帮工干活不行、要价不低、反衬出小格日图的能干,也侧面表现了格日图大叔支持儿子参军的热情和慷慨。
B.小说第三段既介绍了哨所的基本情况,也交代了枣红马的特殊“身份”,为下文“鞭马”的情节做了铺垫。
C.格日图和帮工们在马车是否还能继续装草捆子上产生矛盾,帮工在被草捆子砸了以后骂格日图是最恶毒的狼,场景极具生活化。
D.小说标题“鞭马”既暗示了文章的核心情节,又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作品不蔓不枝,结构紧凑合理。
3.小说两处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老格日图在整个“鞭马”事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并分析。
2022-01-11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