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8 题号:19733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的成分。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意自然保护。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构阅读信仰

刘伟见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为据,更需要自己对图书在购买之前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相反,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的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

1.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阅读不断下降”的情形的一项是(  )
A.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
B.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
C.阅读者的主体意识丧失。
D.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
2.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容易使读者迷失主体意识。
B.商品可以随意组合,思想无法凑泊成书。
C.买书不应该仅凭畅销榜单作决定,也不应该依赖名家或书评。
D.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是“浅阅读”,适合于阅读新闻。
3.作者为什么提出“重构阅读信仰”的主张的?
4.作者提倡的阅读信仰是怎样的?
2023-08-18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文学和绘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西方强调分界不同,中国传统理论中似乎更强调文学与绘画的同一关系,即“文画互通”,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文画互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有许多画家本身又是文学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诗画合一、文画合一,这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者,就把绘画的色彩、光线、远近、构图都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他在《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绘画与文学》《绘画概说》《艺术修养基础》等论文和著作中研究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的关系,指出“中国画大都多量地含着文学的分子”“即使是画石、画竹,因为是赞美石的灵秀、竹的清节,也不能说与文学全无关系”。他研究了从两汉直至明清的中国绘画,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就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尤其是到了宋代,画院的试法就是直接把文学与绘画拉到一起,即“用一句古诗为试题,使画家巧运其才思,描出题目的诗意”。丰子恺立志沟通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给绘画注入丰富的文学因素,他自己也是“文画互通”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虽然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但他在1962年回顾自己40年文艺生涯时说:“综合来看,我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因此我的作画,也不免受了文学的影响。”至于丰子恺的文学创作受绘画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他的漫画思维对其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题材方面的,受绘画关注现实的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呈现了生活化的特点,大都取材现实生活的平凡小事及其亲身经历,儿童相、成人相、自然相等无不直接取材于现实。有构思方法上的,丰子恺的漫画注重意义特别、富有意蕴,使得其散文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即“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在形式上,漫画都是简笔,线条自如简洁,散文创作都是小篇幅,语言朴素简练自然。在表现手法上,漫画的写意性、白描、比喻法、夸张法、点睛法、象征法、对比法等,特别是线条的自如简洁和白描在散文中的运用,使得丰氏散文朴实、自然、流畅、简练。

(摘编自廖静爱《丰子恺作品中的文与画》)

材料二: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白了就是一种翻译,是把古典诗词中的佳句画成与此内容相近的漫画,唯一的区别:画上题的是古诗词句,而画的都是现代人物,所以称“古诗新画”。把古诗译成画,需要画家了解诗词旨意,还要用简洁的笔墨恰如其分地勾画出诗词的意境,看似容易,其实需要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熟练的绘画技巧。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认为“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他的漫画中。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题化用自宋代词人谢逸所作《千秋岁·咏夏景》的最后一句,全词是“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画家用写实法描写了人去楼空的场景:廊檐下,一道卷起的竹帘,帘外是一弯新月,桌上一把壶,几个杯。画面景致简单,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人世间聚散终有时,良朋散尽,而言犹未尽,茶香尚在。孤寂的夜色里空对一弯新月,让人倍感天凉如水。寥寥几笔就把我们带进古典的诗情画意之中,引起无限的遐思。难怪有人说这幅画比诗词本身还富有诗情。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题选自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全词:“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家很喜欢此词最后一句,用画笔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夏景。精致的格窗、碧绿的芭蕉、鲜红的樱桃,还有飞舞的蜻蜓和缕缕香烟,经画家巧妙的安排,景致迷人,赏心悦目……

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数量很多,1925年初版的《子恺漫画》第一卷就收了60幅,1948年民国日报社初版《丰子恺画存》上下两集也收录近60幅,还曾专辑出版过《画中有诗》《古诗新画》等。朱自清很喜欢这类画,他在《子恺漫画》(192512月上海《文学周报》社初版)序言中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摘编自吴浩然《丰子恺的漫画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和绘画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严格的界限,而在中国传统理论中似乎更强调两者相结合。
B.丰子恺不仅研究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而且也在绘画与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实践“文画互通”这一理论。
C.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谢灵运就把绘画中的色彩、光线等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可见唯有懂画才能进行山水诗的创作。
D.丰子恺散文取材的生活化,构思上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语言的朴素简练等都与他的漫画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画互通”在中国古代很常见,丰子恺虽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的,但因他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的画作中免不了有受文学影响的痕迹。
B.丰子恺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到了宋代,绘画考试以一句古诗为试题,更是“文画互通”的直接体现。
C.《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虽脱胎于古诗词,但经过丰子恺的加工,无论是诗情还是艺术成就都超越了原诗。
D.朱自清很喜欢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认为丰子恺古诗新画创作有诗意,抓住了诗歌的精髓。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文画互通”理论的一项是(     
A.柳宗元的《江雪》常被才子们画成画作,清代王士祯又依据这些画创作了诗《题秋江独钓图》。
B.鲁迅小说中对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借鉴了黑白木刻艺术中简洁、概括等手法。
C.萧红有良好的绘画素养,在其小说创作中以斑斓的色彩绘制了一幅幅多彩鲜艳的风景画。
D.在创作新闻人物通讯时,可借助小说人物塑造的“写意法”,既简洁又实用,能使人物生动形象。
4.绘画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讲诗意漫画的创作,更适合选择哪则材料作补充阅读,为什么?
5.下图是丰子恺根据先秦时期《越人歌》中的诗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创作的漫画,请说一说这幅画是如何体现“古诗新画”的特点的?
2023-01-21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最为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

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

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虚拟了一位沉溺于骄奢淫逸的“楚太子”,罹患疾病,症状为“久耽安乐,日夜无极”,于是“吴客往问之”,并从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方面启发楚太子,调整矫正他的生活观念,使他知晓除了物欲生活,世上还有更美妙的万物生态,从而使楚太子振作醒悟、踔厉奋发。

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不仅具审美价值,而且在礼法居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还具有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的意义。例如魏晋时期,政治浑浊,社会浮躁,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满于当时统治者的昏聩,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品性化育人格,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居处的江南秀丽山水,为他们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梁代博物学家陶弘景赋有一诗,是应齐高帝萧道成征召而作,诗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诗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陶弘景“山中宰相”名声。就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而言,当人们驻足秀丽山水观赏旖旎景色时,主客体就会吸附互洽、融为一体,从而淡化了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对人格美的熏染陶冶,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较之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自然生态之美铸塑升华着人格,也洗涤净化着饱受现代文明袭扰的人类心态。一位曾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写道:塔克拉玛干是一幅可怕的地图,令人心惊胆战。最可怕的是缺水,更可怕的是它的一望无垠,对于疲惫不堪形容枯槁的旅行者来说,它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等络绎不绝,目的各有不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这是一位当代国人在类似于庄子所描述的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环境下,对人际生存状态的记述和感怀。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大体上是与时下国人思维相契合的。

在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是今日国人脱离浮躁之心气、建树完美之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应予弘扬践行。

(摘编自刘金祥《尊崇自然铸塑人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俗世和欲望中超脱出来的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是当代人最为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
B.人类一旦与自然万物脱节,就会挥霍自然生态,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和外在礼法的仆役,这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缺憾与不足。
C.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它能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
D.只要人们驻足秀丽山水处观赏旖旎景色,就会淡化欲念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就可以对人格进行美的熏染陶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例举枚乘的《七发》是为了说明美妙的万物生态可以调整人的观念,激发人们积极的生活热情。
B.梁代陶弘景应齐高帝征召而作一诗,表明自己以山林自娱的志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山林美景对他思想的影响。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认为自然生态对人格美的熏染陶冶比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D.第五段举作家感怀的例子,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基本与时下国人思维吻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B.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寄情于文艺、纵情于山水,固然有对社会的不满,但也以此来陶冶品性化育人格。
C.作者认为千百年来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等进入沙漠,不是受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的吸引,而恰恰是因为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
D.今日国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易心气浮躁,受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应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2021-07-29更新 | 1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